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家精要丨阎润茗临床实用针灸配方及痹证医案5则

专家简介

阎润茗,1921年1月生于河北省武清县(现为天津市)。1942年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先后从师赵树屏、李春萱两位名家。1947年考取中医师资格,即悬壶应诊。1952年响应“中医科学化”的政策,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引系。1957年毕业后,任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1958年被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友谊医院开展中医医疗工作,1963年回国后,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工作。历任西苑医院主任医师、资深研究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高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常任理事等职。阎润茗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阎润茗擅长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失语等脑血管疾患和颈、肩、腰、腿关节疼痛及妇女月经失调、更年期抑郁症等。

临床实用针灸配方


针灸配方与中药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来讲,有近部取穴法、远道取穴法、随证取穴法。腧穴的名称,在《内经》中大约有160个,针灸处方约有240余方,其中大部分为1~3个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占1/2以上,强调辨证取穴,用穴少而精。个人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针灸配方。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会穴,纯阳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阳从阳,可以助大椎调营卫,清里以达表。如感冒无汗恶寒可补大椎以发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钟亦可达到解表退热的作用。如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热散风、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疗肩臂疼痛、中风上肢不利以及面瘫和面肌痉挛的主要配方。

(二)肩髃,曲池
大肠为肺之府,此两穴相配,有调理肺气的特效。肩髃卧针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搜风逐邪。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调和之。曲池又是预防皮肤病化脓和治疗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视力模糊等症有效。

(三)合谷,太冲
此两穴皆为原穴,位于两歧骨之间,谓之“四关”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可以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化瘀。配丰隆、阳陵泉以坠痰泻火而治癫狂;配百会、神门以镇静安神而疗五痫;配大椎清里达表治疗痹证、全身关节痛或游走性疼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身尽痛,尤以手足小关节为甚者,可泻大椎,用《内经》“合谷刺”法,使针感向两臂和脊柱方向传导。泻合谷、太冲,则能达到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此两穴是经脉的“本”部(肘膝关节以下)所在,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和“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

(四)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为脾胃虚寒气血亏损之主法,虚损门所不可少。如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者,则补阴之中势必兼行清导,则应补三阴交,泻足三里。如因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胻麻木者,针此两穴,一以振阳,一以和阴,血和而舒筋理痹,麻木自除。

(五)丰隆,阳陵泉
是通大便的主穴,丰隆是足阳明的络穴,别走足太阴,其性通降从阳明下行,又得太阴湿土以润下。阳陵泉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里,是从木以疏土,则大便自下(此为治疗实热性的便秘,如老年人气虚性便秘应慎用)。

(六)气海,天枢
气海为肓之原,元气之海,补之可以回阳益气,灸之可以蒸发膀胱之液,化气上升而布于周身。天枢乃大肠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导浊滞之功。两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阳,分利清浊和调理肠胃。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肠炎下痢等症有著效。

(七)内关,三阴交
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阴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能清心胸之闷热,使从水道下行。三阴交是足三阴之会穴,有滋阴养血之功。两穴上下相配,内关清上和阳,三阴交清下固阴,是阴虚劳损证之主方。可以治疗妇女脏躁和神经官能症之失眠、胸闷等症。

(八)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男子之阳不和者,取气海以振阳气,取关元以滋阴精,气海为升气之海,关元为三阴任脉之会,藏精之所,阴阳和故能有子。其与女子之阴不和者,则取中极以调经,取子宫以开胞。中极亦为任脉三阴之会穴,胞宫之门户也,子宫补之正所以暖胞开宫,俾其直接受孕。

(九)水沟,风府
肾脉夹舌本,脾脉络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别络亦系舌本,凡风邪中于此三经则令人舌强难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诸阳为风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开。补水沟以开关解噤、通阳安神,泻风府搜舌本之风,舒三阳之经,以上两穴相配是治疗中风昏迷口噤不开的有效配方。

(十)鱼际,太溪
鱼际是手太阴荥火穴,太溪为足少阴原穴亦为输土穴。此方君太溪补水中之土,润燥而生金,臣鱼际泻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疗肾虚咳嗽,慢性气管炎的有效配方。

(十一)风池,合谷,上巨虚
风池是手足少阳和阳维之会。泻之能清头颈眼目的风热,对凡因风邪而引起的头痛、头眩有效。配合谷是手阳明原穴,其穴性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总穴之一,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作用。再配以手阳明下合穴上巨虚,与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主要处方。

(十二)合谷,复溜
复溜为肾经经穴。补之能温肾阳升膀胱之气使达于周身而能卫外。合谷为大肠原穴,泻之可以清气分之热,热解则汗自止。若欲发汗则补合谷。该穴清轻走表,能发表托邪,使邪随汗出而解,泻复溜,以疏卫外之阳,而达到开皮毛的作用。此两穴相配对更年期自汗和阴虚盗汗皆有效,但应同用补法,因复溜亦能滋肾中之阴。

(十三)中脘,足三里
中脘为胃经募穴,亦为腑会。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总穴之一,是专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补中脘壮胃气散寒邪,泻足三里降浊导滞引胃气下行。如上焦有热加泻梁门;下焦有寒加补气海;脾气虚补脾募章门;肠中滞则加泻大肠募天枢。

(十四)隐白,十七椎
隐白为足太阴之“根”,补之大益脾气,脾主运化需阳气之推动。如脾阳不振失其统摄,血不归经,可致妇女崩漏之疾。补隐白(或灸),则能升举下陷之阳,配灸十七椎(经外奇穴)温阳益肾则崩漏自止。

(十五)肾俞,俞府,膻中
君肾俞、俞府降冲气之上逆,兼理肾气之源,佐膻中宽胸理气,化滞导痰,对慢性气管炎、老年性肾虚咳喘有特效。

(十六)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神阙
此方有清泻里热、调气止痢的作用,与芍药汤相似。君中脘、天枢,是胃与大肠的募穴,臣气海,理气行滞缓解腹痛,气调则后重自除。佐上巨虚乃大肠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有调理肠胃之功,协同中脘、天枢能清泄肠胃中湿热,上穴皆用泻法。神阙穴加灸,取其温热之性,功同芍药汤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疗,则“便脓”、“后重”等症状相应而解。

痹证医案5则

例一 黄某,女,28岁,工人。

1992年10月27日初诊:腰痛一年余,加重3个月。一年前产后感受风寒而致腰部酸痛,每于过劳或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曾经多次针药治疗,稍有改善。3个月前,人工流产后腰痛加剧,恶风喜暖,身体前屈或久立时则腰骶部酸痛乏力。腰椎2~5压痛明显,腰骶两侧可触及条索样结节。舌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证属产后气血两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阻滞经脉之痛痹。

治则:温经散寒,疏通经络。

取穴:肾俞双 ,大肠俞双 ,上髎双 ,委中右 。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肾俞用热补手法,将针刺入皮下,缓慢进针,拇食二指用力使针感下传。条索状结节处,可点刺泻法不留针。腰部加灸,留针20分钟。

1992年11月3日,已针两次,腰痛减轻,活动自如,腰部压痛亦减,条索样结节缩小。苔薄白,脉沉缓。

取穴:肾俞双 ,腰阳关,上髎双 ,委中左 。手法:同上,腰部加灸。留针20分钟。1992年11月14日,经5次治疗,腰痛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略有沉重感,舌苔薄白,脉沉缓,继用前法巩固治疗两次痊愈。

例二 方某,女,36岁,农民。

1992年9月7日初诊,全身肌肉疼痛两周。于两周前劳动汗出当风,即感全身酸痛,尤以肩颈及两下肢为甚,夜重昼轻,经服药按摩治疗,症状无改善。肩部肩井穴及下肢阳陵泉部位有压痛。舌苔白薄,脉沉弦。

辨证:因劳汗出,外卫不固,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痛有定处,是为痛痹。

治则:祛风通络止痛。

取穴:大椎,肩井双 ,曲池双 ,合谷左 ,阳陵泉双 ,太冲右 。

手法:大椎穴用《灵枢·官针》篇“合谷刺”法,使针感向左右肩臂及脊柱方向传导。

当日针后即感全身肌肉关节轻松灵活,疼痛明显减轻,当夜能安然入睡。原法针3次后自述病情大减,基本痊愈停针。

例三 胡某,男,68岁,教授。

1993年7月17日初诊:腰背部痛已半月,开始为右侧背部刺痛,咳嗽时疼痛加重,以后放散至两侧腰部,产生腰背部游走性疼痛,影响工作与睡眠,心情抑郁,伴有胸闷,气短,善太息。虽经服用芬必得、麝香风湿片等药物,症状如前。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左关弦。

辨证:系风气胜之行痹,兼有肝郁不疏之象。

治则:祛风活血,疏肝理气。

取穴:大椎,臂缝右 ,期门右 ,膻中,支沟右 ,阳陵泉左 。

手法:大椎穴斜刺向右,使针感达到右肩背,臂缝穴向右下方斜刺,得气后疾刺不留针,余穴用捻转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

用上法治疗3次后,右背部刺痛明显减轻,胸闷、气短亦有改善,心情舒畅,腰偶痛。苔白,舌尖红,脉沉缓。前方加肾俞双、大肠俞双,继针4次,背痛消,腰偶有不适,临床治愈停针。

例四 赵某,女,53岁,工人。

1992年7月11日初诊:左膝关节酸痛一月余,每遇劳累和感受风寒时疼痛加重,上下楼时尤为明显,左腿屈伸不利,左膝关节内侧膝眼和曲泉部位有压痛,关节屈伸时疼痛加重,伴有骨擦音。舌质淡,苔白,有齿痕,脉沉弦、尺脉弱。X线检查示“左膝骨性关节病”。

辨证:患者年过半百,气血亏损,寒湿闭阻经络,留于关节,故出现左膝关节酸痛,劳累及受寒后加重。属于着痹。

治则:温经散寒,利湿止痛。

取穴:委中左 ,鹤顶右 ,内膝眼左 ,阳陵泉左 ,足三里左 。

手法:委中疾刺不留针,鹤顶、足三里用温针,余穴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

1992年7月18日来诊:已针3次,左膝关节酸痛减轻,但上下楼时仍有疼痛,下蹲困难,舌苔薄白有齿痕,脉沉弦。

取穴:委中左 ,鹤顶左 ,中犊鼻左 ,阳陵泉左 ,足三里左。手法:中犊鼻温针。留针20分钟。

1992年7月25日来诊:已针6次,左膝关节疼痛已减,上下楼时膝关节微有僵硬感,天气变化时左下肢沉重力弱,舌苔薄白有齿痕,脉沉弦。

取穴:鹤顶左 ,中犊鼻左 ,阳陵泉左 ,阴陵泉左 。

手法:鹤顶、阴陵泉温针,留针20分钟,余穴手法同前。

共针10次,左膝疼痛已减,活动时已无明显不适,停针。

例五 赵某,女,63岁,职员。

1992年6月16日初诊:一年前因劳累后右髋关节酸痛无力,逐渐向鼠蹊部发展,上下楼时右髋和鼠蹊部沉重疼痛,右腿活动受限,上抬困难,受寒加重。既往无外伤史。经X光检查为“右股骨头无菌坏死”,经多方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查右髋关节有压痛,右腿抬高时痛剧。舌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此乃寒湿之邪留于关节,日久正虚邪实,气血不足,关节失养产生酸痛乏力,证属着痹范畴。

治则:养血通经,活血止痛。取穴:膈俞双 ,大肠俞右 ,髀关右 ,环跳右 ,承扶右 ,足三里右 。

手法:提插捻转补泻。膈俞疾刺不留针。环跳、承扶两穴针感到髋和鼠蹊部。留针20分钟。

1992年6月27日来诊:上法针两次,右髋关节明显减轻,久立和行走时已无疼痛,当右腿抬高或上楼梯时,鼠蹊部仍有酸沉和牵拉感。舌苔白,舌尖红,脉沉弦。手法如前。

取穴:大肠俞右 ,环跳右 ,髀关右 ,伏兔右 ,殷门右 。

手法:同前。

经过一疗程(10次)治疗,右髋关节在一般行走时已无疼痛,右腿活动自如。停止治疗以观后效。

按语:《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说明风、寒、湿之邪多合并侵袭人体,但三者常有所偏盛。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又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三气而成。”认为痹证的发生由人体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故临床上要根据病邪的性质与侧重及表现的不同症状,恰当地处方选穴,辨证施治(手法),才能取得桴鼓相应之效。

例一为产后气血亏损,肾气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是为痛痹,属本虚标实之证,当标本兼治。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行于背、下夹脊、抵腰中,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大肠俞、上髎,并加灸。可补肾壮阳,温经散寒,通调膀胱经的经气而止腰痛。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为“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为治腰痛之要穴。四穴相合,收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效。

例二为汗出当风所致周身肌肉酸痛,取大椎是督脉与六阳经的会穴,督脉为阳经之海,主一身之阳,用合谷刺法可疏通诸阳之经气,能起到祛风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肩井是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少阳为枢,阳维维络诸阳,刺之可佐大椎散风祛邪,通经活络。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两穴相配能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缓解上肢的疼痛。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八脉交会穴”之筋会,具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太冲为肝经的“原穴”,刺之可行气、活血、通经,配合谷为“四关穴”,两穴合用可开四关,通经络。既可疏风散寒,又能通经活络,故风去痛止而病愈。

例三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加之睡眠不慎当风而致腰背部游走性疼痛。故与六阳经之会大椎,疏通诸阳之经气,以疏风通络,臂缝为经外奇穴,可通经活络止痛,期门为肝经的“募穴”,是肝经经气聚集之处,刺之可疏肝解郁,配“八脉交会穴”之一的气会膻中穴,以行气活血通经。支沟为三焦经的腧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为通行元气之路,刺之可行气通便,配胆经的“合穴”,筋会阳陵泉,可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肾俞、大肠俞为局部取穴,有益肾固精、理气止痛的作用。

例四、例五疼痛局限在关节部位,属于着痹,关节部位是气血聚会之处,阴阳气血内外出入之要道,邪气易于侵袭。邪入于内,阴阳失调,经络失畅,气血壅滞,则关节闭合,要道阻塞,发而为痹。机体虚弱,气血亏损或精血不足,关节失养,也易发生虚损性的关节病。此二例均为老年患者,气血不足,寒邪闭阻经络,留于关节,而出现了大关节处的疼痛。《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人有大谷十二分……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例四为膝关节发生疾病,故取鹤顶、内膝眼(均为经外奇穴),位于膝周,刺之可强筋壮骨,利关节,加灸可温经散寒,是治疗膝关节病的常用穴。委中又名血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补之可养血通络,足三里是阳明经的“合穴”,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主宗筋,补之以益气养血,加温针以温经通络,配补筋会阳陵泉,可养血荣筋而止痛。例五为髋关节病,髋关节是足三阳所过之处,环跳穴是足少阳与足太阳相会穴,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足少阳“主骨所生病”。环跳又位于髋关节部,为下肢运动的枢纽,是治疗骶髋关节及下肢疼痛的主穴,配膈俞养血,大肠俞、承扶疏通太阳、少阳之经气,以利关节。足三里是全身的强壮要穴以扶正。髀关是足阳明胃经由腹部进入下肢第一穴,为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点相会之处,有益气养血、濡润下肢关节的作用。以上各穴可以调和气血,强筋壮骨,使病得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灸法篇—— 骨科疾病 201 坐骨神经痛①
火针治疗三则
时间针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六招
切脉针灸止痛,针入痛止!
【针灸名家】欧阳群教授针灸医案选辑
针灸治疗便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