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他的学生时代,他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

金水车按:

感谢如今已经是名师的夏昆(网名“摩西”)老师当年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李玉龙有迹可循的最早的演讲稿。

一个简单的人,只想做点简单的事,李玉龙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没变。我在他身上看到热情、想法、能力与坚韧不拔的行动力。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有热情有想法又有能力的人的行动力就是创造力。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留给这个世界的,远远不止于有限的可见的作品。


在2005年10月22日下午“第一线教育方桌”第一次活动上,主讲人李玉龙有一个长长的导入——

1999年底,一个共军少校决定离开他服役了14年的部队,决心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可干什么呢?当时他感觉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怀孕生产之外似乎还没有什么他不能干的事,但选择过多其实也就是没有选择,因此,一落实到具体干什么,他的心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他为他的选择设定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参数:月薪不低于2000元人民币。他想得就这样简单,他本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因了一个极其偶然的机缘,当一家名为《教师之友》的杂志愿意为他支付这个数字时,他一个猛子就扎了进去。

200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在一个装备简陋的办公室里,两个人相对而坐随便地说着什么。一个人说,在诺大的一个广州城,也没有几个人在思想啊!刹那间,空气似乎凝滞起来,两个人静默了。屋内一灯如豆,更觉这夜的黑。少顷,对面的那个人情绪慢慢好了起来,又开始说笑了。因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媒体的框架在他的大脑中已经酿造有些时日且已基本成型,一个教育媒体的雄心在呼唤着他,在鼓荡着他,固然他明了周遭的氛围,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是的,他是一个有点想法并时常为自己的想法而激动而冲动而顾不上细细拨拨打算盘的人。

2004年,也就是去年,《教师之友》雏形略备,也鼓捣出了一点声音,虽然他感觉还远不能说满意,但客观上说,离他心中的那个标靶毕竟前进了一大步,他和他的同事还为这个杂志做了更长远的规划,甚至预备了好几颗大当量的核武器。他有信心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将这个杂志整成一个他认为的在当下条件下所能逼近极限的那种状态。

其实,杂志还只是一个平台,更令他兴奋的是支撑这个平台的力量在日渐一日地壮大。徐州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翔宇第一期“第一线高级研修班”,借助一个个子平台的推出,这力量在聚拢、在交汇、在碰撞,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界的有生力量啊!这些力量的聚合,不产生火花是不可能的,不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

当然,他知道,中国教育更需要的是一丝一缕的建设。因此,他可以坐在办公室几个小时一点也不挪窝地阅读一篇篇稿件,即使有些或者连作者本人都不怎么当回事的文章,他一样读得滋滋作声;他在各大教育论坛长期潜水,在K12的早期,他把各个论坛的帖子翻了个底朝天;他到学校,最希望的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当一把学生。在他的学生时代,他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于是嘛,他慢慢地也被启发出一些思考。今天,在这个方桌上,他愿意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供出来供大家批评。

他不是一个视谦虚为美德的人,但还是要作出说明:

第一,这些思考直接的刺激源主要有以下一些书: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2.与新课程有关的书;3.最近这几年国内引进的一些西方现当代教育书籍。

第二,是从老师们那里偷来的。《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说自己贪污盗窃,我也算一个现行犯吧。

第三,和同事的交流,包括前任副主编钟丽曦老师、美忠、刘琴、干干、小朱等。

导入环节结束。因为有太多的个人色彩,我感到有点不好意思,所以用了第三人称,下面我以第一人称进入正题。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06年3月4日21点39分。举手做推墙状的男人正是特种兵李玉龙,这个手势特别能表达李玉龙在此世的一种姿态:推巨石的男人。

他对面是“第一线研修班”资深学员,“问对教育”现任CEO李勇。

面对电脑的那一位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范美忠老师。

最里面那位似乎是被两个人的谈话吸引转过头看的美女ID尚不能确认。

嗯,还有一位拍照者,我猜,应该是朱碧君老师,李勇的夫人。

图中右边正在敲字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夏昆老师,彼时尚青春……夏老师多次在“第一线研修班”义务担任现场文字报道,也是很值得尊敬的研修班资深学员!

左边是05年第二期研修班的学员“卧看千山”老师。

2004年底,《教师之友》杂志倒掉之后,原执行主编李玉龙和成都地区一批心怀教育理想的朋友一起,隔周举办“第一线教育方桌”,教师、校长、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教育媒体从业人员……济济一堂,探讨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探索教学实践的点滴推进。

从那时起,他和同道者开始进入教育的核心,站到了真实的课堂上,亲身体验、反思、探索课堂变革的具体方向。

至2007年《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创刊前,他们已经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路,可以称为“有思想的技巧”,主要是以问题提起课堂,以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把一贯以知识接受为目标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一扇通向不确定的未来的窗。

2008年第3期《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上的一篇课评《走在老路上,还在老地方》,阐述了这本杂志秉持的课堂理念:

课堂是师生共同开辟道路的探险过程,而不是由教师事先探测好道路带领学生直奔目的地的团队旅游;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感受分享和思维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真理在握,再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告诉学生。

最好的课堂,应当是“一个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场”,应当能够生成“创造的契机和新的生长点”,应当是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探索真理的发现之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代教师风采 | 因为更真实地活着,她成了别人眼里的传奇
?老纪的作文课:因为不教,所以能写好
教育惩戒权,能不能不要让教师冲在第一线?
【名师】黄玉峰:任重道远铸师魂
每位教师都可成为“第一线的教研员”
[转载]校长要“以行为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