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样的故事,再来500个!

这样的故事,再来500个!
作者:徐海娜

近日收到师妹晶所赠一本精美的书,封面和插图全都是版画,里面全都是地道的中国民间故事。虽然那些故事情节我并不陌生,但是这本书鲜活的叙述方式语言运用的纯熟利落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一)适合“听”和“讲”的故事书

从前有一座山,叫作陡高山,山下有个村庄,叫绿萝卜庄。庄里有个姑娘叫作“长发妹”……

这个故事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这是一则非常受欢迎的侗族民间传说,《长发妹》的连环画出版过不同的版本,早年上海美术制片厂还用木偶卡通的形式再现了这则民间故事,将它搬上荧幕。

《长发妹》也是我喜欢的故事之一,当我发现一苇述《中国故事》中有她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先看了。一苇整理的这则故事精短,把叙述的节奏掌握的很好,她笔下的长发妹从欣喜、害怕、忧郁到勇敢起来,一波三折却一气呵成。

一苇讲故事言语活泼,一句“‘哎哟!’长发妹从头到脚被泉水淋湿了,脸上满是水珠,头发也变得湿漉漉的了……”已经能够抓住小朋友的心。

一苇的语言兼具文学性榕树王描述石像一句“从头到脚,她只有沉默的喜悦”深得我心。虽然和上海美术制片版故事比起来,情节尚可商榷,但是,瑕不掩瑜。

《田螺姑娘》中的蚂蟥精“嫉妒得全身上下都红了”;《长发妹》中的那棵堵着泉眼的萝卜,一拔下来“就像一个活兔子,根本抓不住”,这样具有动感的语言,会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可见,一苇非常注重孩童心理特质。她在该书序言中也说,

孩子们不爱听“小鸡崽哭着走回家”这样的概括叙述,他们要听“吱呜呜,吱呜呜,小鸡崽一边走,一边哭。眼泪‘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路边一坨牛屎上”。

还有我小时候喜欢的西湖民间故事之一《飞来峰》,如今它换了一个面貌出现:

“人家别的山有的,它一样也不缺,可是它没耐心。身为一座山,没有耐心的后果很严重……”

“煮喜宴的人拿锅铲锅盖追上来了,准备放鞭炮的人手举鞭炮追上来了,喝喜酒看热闹的人吵着嚷着追上来了……”

整个故事就这样“动”了起来。我对《中国故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不是一本适合“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适合“讲”和“听”的书。无论是“大梦梦三年,小梦梦七七四十九天”的爱吹牛梦神仙,还是长了一张“皇帝的金口”却最终一语成谶说笑而死的罗隐,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总是在一苇的三言两语间就“活”起来。

不知道写这本书的一苇改写了多少次,才将一个故事改成现在的样子。她在故事《白娘子》的后面记载,曾经用小说笔法写过这个故事中白蛇和青蛇春日踏青的情景:

两个蛇精走在路上,像两朵会走路的花。很快,她们身后跟上来一群男子,仿佛蝴蝶追逐香花。只要蛇精一回头,朝男子的眼睛看上一眼,他们就会为她们上刀山、下火海,或者为她们建造黄金的房屋。但是她们并不回头,她们一路朝前走去。

她虽然钟爱这样的写法,但是在为学生们讲了一个学期的故事之后,她悟到这样的文字可读而不可讲。渐渐地,她整理故事的文字变得越来越地道。

也只有在“讲”和“听”之中,人们才能领略这些故事的热闹、奇幻和不可思议,以及其中浓烈的中国味道。

我儿子听了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卖香屁》之后,就说,“我要每天听500个这样的故事”因为听这个故事,孩子还问了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连带着对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也有了探询的兴趣。

《聚宝盘》里“那些爹天天要吃山珍海味,天天在官府折腾叫嚷,没到半年,那县官的耳朵就被吵聋了”——这县官的“一百零八个爹”也让孩子笑岔了气。孩子喜欢的就是好故事!关键是,这些故事在一苇笔下全然抛却了教化民风的负担,反而成全了其纯净的趣味和深邃的灵魂。


(二)有故事陪伴的童年,才能“丰裕漫长”


千百年来,许多不知出处、不知来历的民间故事一代代地流传,不断地被重述,不断获得新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曾经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的一苇就说自己是被祖父用中国民间故事“喂养”大的人。

她说,小时候正是因为有祖父讲的故事相伴,一点儿也不急于长大。她的童年也因此“丰裕漫长”,令人生羡。

我也想起我的小时候,那时候没有什么课外活动,孩子们的闲暇时光似乎特别多,所以一有时间我就缠着爷爷或者是外公,请求他们讲个故事来听。他们讲的故事来历不明,却生动无比。可以一遍一遍重复地讲和听,而从不令人生厌,这大概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

后来长大一点了,可以读书的时候,也特别喜欢读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仿佛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人,具有点化万物的神奇能力,令人如痴如醉的程度绝不亚于现在孩子们读的奇幻小说。

我很想将民间故事也介绍给我的孩子读,可惜小时候的书都不见了,现在找不到特别喜欢的版本。较出色的台湾《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和内陆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体量巨大,动辄几十卷,也很难作为日常把玩的读物。

直到我收到《中国故事》,才发现作家一苇也曾经碰到过同样的烦恼。但是她的丈夫说,

“你不是写童话吗?我们小人物,浑浑噩噩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不如学学格林兄弟,整理改写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

于是,这件事竟这样成了!十年磨一剑,一苇的《中国故事》终于在今年5月出炉了。江浙名师蔡朝阳说,许多人都想给孩子重新讲述民间故事,一苇做了很多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遗憾的是曾经给过一苇激励的她的丈夫已经意外过世。当看到序言中一苇提起丈夫意外这一突然的噩耗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痛了起来。她的这段叙述非常节制,但透着深沉的力量,我想,支撑她写完这些故事的大概就是这些浸透了悲伤和不甘以及遗憾的种种意念吧!

民间故事本是口耳相传,不时也获文人加工,在流传变异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中国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三言二拍等等诸多作品中都有大量民间故事的身影。

我小时候还读过一个上下两卷本的《哪吒》,里面哪吒闹海、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用莲藕再造身躯等情节生动活泼令人记忆犹新,哪吒的独特、勇敢、正义、坚韧,都滋养了幼年的我。《阿凡提的故事》那时候也受小孩子们喜爱。


还有一位叫鲁兵的作家,曾经为小朋友们改写过许多戏剧故事,这些戏剧故事也都是来自民间传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鲁兵《包公赶驴》和《狗洞》这两本书。

《包公赶驴》里面有十个故事,第一个是《送饭》,“牢头,牢头,十个见了九个愁”……;

还有《三家福》里的苏义,仗义救人又不脱书生酸气,带着一种“书呆子萌”的气质,高举番薯说,“娘子吃肉!”……可惜,这些故事有的已经鲜为人知了。

重述民间故事,赋予这些故事新生,其实是一件关乎文化流传的大事。一苇说,当她用了许多年时间,阅读和收集了足够多的故事文本,就触摸到了故事的核心,捕捉到故事“像蝴蝶一样的灵魂”,然后才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讲故事的方式,把它述写下来。而我们只是读给孩子听,便享有了一种幸福。所以,感谢一苇!感谢《中国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间故事
用故事培养孩子好习惯
【听故事,赢绘本】《侗族故事-长发妹-上》民间童话系列故事
我国侗族女孩为村上人求水的民间童话故事
聊聊孩子的自主阅读
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