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人都该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村庄,一些人对他口出秽言。佛陀静静地听了一小会,然后说:“谢谢你们,我今天还要赶去下一个村庄。”其中一人听后觉得不可思议,说:“难道你没有听见我们骂你吗?”佛陀:“我不会被别人的嘴巴所控制,也不会对别人的情绪做反应。我是情绪的主人,不是情绪的奴隶。

智者不会让别人的言行决定自己的苦乐。对修行人来说,重点不是他人“有没有过失”,而是自己内心以什么念头面对。比如,对方的强势与自我,那是对方的烦恼;而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则是自己的选择,不必为了他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

不争名、不斗气、不攀比,不急功近利。别人口中的自己,不等于真正的自己。如果不期待他人积极的评价,也就不会对消极的评价耿耿于怀。

凡夫的情绪极易起伏,即所谓“心随境转”,而圣者则能“境随心转”,其中差别就在于自己内心的力量是否强大。内心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慈悲、智慧、志愿,通过培养、增长悲智愿力来超越无常的外境。人的能力,不止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控制情绪、调伏烦恼的心智能力。

认识这颗心,驾驭这颗心,就是修行人要学习的功课。控制情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自然需要因。它的因就是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反复串习,直至在境界中时能够运用佛法去转心。此时,再面临人和事时,内心就不是随顺习气生起贪嗔,而是懂得用佛法去观察、对待。

要控制情绪,需要有比它更强的东西——正念,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和训练正念,学习佛法,长久修行,才能够稳定心绪、降伏烦恼。如果不实实在在的修行,永远都是无解的。

外在纷繁的人、事、物只是一些缘而已,导致我们情绪冲动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驾驭自己的心。我们的心通常都是向外缘的,常常被外在的东西所牵引。而如果我们把百分之百的精神都用于关注外境,就会忘记观察、审视我们的内心。倘若我们能有片刻观察自心,便有可能在怒火升温的时候,闪现刹那的睿智之光——或许自己的言行也有不妥之处。愤怒的时候克制自己是不容易的,有一个妙招是去想对方的好处。从佛法的角度看,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尝试七分做事,三分观心。

心不净因为心不静,心不静因为外在扰动多,内心又无皈无依,犹如无家的流浪儿。找到内心归向之所,精神栖息之地,人生才能有真正的平静和力量。

心不静,其因有二:一则心无所归故妄想纷飞,二则执着太深故患得患失,归根到底都是妄想、执着。远离外在的境界可能得到一时的平静,但不能根除内心的妄念。想得到真正的平静、光明,要找到生命的意义,放开心胸,积极担当修善,让内心悲智的力量越来越强。

顺境时志得意满,觉得可以控制一切,稍微有些不如意处便乱发脾气;逆境时又容易灰心丧气,这种种烦恼皆因把自己看得太重。心太高,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付出;心太窄,装不下他人的苦乐和恩情。改变,从心下手,让自己的心更低一些、更宽一些。

焦虑的根源是妄想与执着。对一件事情设想很多,而且都是从负面去假设,心紧紧粘在这些幻想中,就产生了焦虑。其实,我们担心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多余的,烦恼皆自找。佛法教我们正视因缘,事情还没来时,不必胡思乱想;事情来了,就去面对它、处理它;事情过了,就放下它。调整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种正因。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

嗔心的习气重。不能等到发脾气时才想起来对治,而是要在平时做好预防,也就是多培养感恩心、惭愧心、慈悲心。这几种心的特质跟嗔心恰好相反,它们增长了,嗔心就消退了。

习气深重,不可能一下子拔除,只能循序渐进。懈怠浮躁的根源是内心无志,故根本解决之道是培养自己的志向、愿力。此外,依靠一个积极的环境是极大的善巧,因凡夫容易心随境转,故而需要清净勤勉的环境来帮助我们转心。

大事难事看担当,临喜临怒看涵养,境界面前保持平静,靠的是慧力,是一个人见识、胸襟、意志力的综合体现。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正知见,并在生活中实践、境界中磨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控制情绪”
使自己内心宁静祥和的方法
十八罗汉图片
《心经的智慧》31丨空性的反面,是恐惧
久忍成定,定中才能露智慧
慧剑护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