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声音与台词·文学作品的分析与体现

(图为舞台剧《Mary stuart》剧照,来源于网络)

从身体出发

许多演员在练习台词时会直接从声音入手,这种方法并不正确。台词教学中所谓的“气、声、字”的排列顺序有非常的道理。想要发出优质的声音首先得有足够的气息做支撑,而想要控制好气息则必须依靠训练过的、有意识的身体才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一次吸气的位置和呼气的方式。如果丢掉了呼吸的控制,就意味着错失了对台词的驾驭。而身体训练正是为了帮助演员充分了解、打开自己的身体,在动作与呼吸结合的过程中去不断加强把控呼吸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演员们应当将此纳入每天的“例行”。
当进入作品的台词表达时,“气息能否下沉?”就立刻变得更为一目了然。大多数演员起初最易犯的问题就是,吸气时会不自觉地带动肩膀。在实际的表演中也许会有需要用肩膀起伏的吸气方式去表现人物的情况,但这绝不能成为演员说台词吸气的常态。气息下沉到丹田才是演员应当练习达到的常态,只有如此,说台词的声音才会顺其自然地沉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呼吸到声音

一旦有了正确的呼吸做支撑,就可以大胆地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声位置了。演员在训练声音时应该以适应舞台表演的发声方式为基础。现今的话剧舞台上,尽管佩戴小型麦克风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但演员在训练之初,仍应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力,必须具备即使身处千人剧场,且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也能让声音传送到最后一排观众耳中的能力。若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在任何舞台剧和影视剧中游刃有余。不消说,声音是演员职业能力中基础中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声音有效地释放,就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稳定、最集中的声音位置。人们生活中在情绪激动想要放大音量时,声调会不自觉地变高,这种方式既会让声音失去控制,又很难让观众听清台词的意义。很多人错误地将“声调提高”“音量增大”划等号,其实只是变高的音频能传得更远,让人误以为音量变强了。所以要想让观众听清每一句台词,应该试着放大基础音量值,而不是提高声调。与咽腔和口腔的共鸣相比,使用胸腔共鸣的可以更好地使声音洪亮致远。除了运用更多的气息,更有力地送气方式之外,还需要努力在气息的冲击下保持喉部放松、下沉,并同时稳定住胸腔共鸣的发声方式,否则就会很容易发生声音嘶哑或音调过高的现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即使每个人都同样使用胸腔共鸣的方式说话,也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所以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有特色的”、“人物的”、“漂亮的”虚假的声音,首先要勇敢地把“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否则再“好听的”声音也无法被观众听见。

(图为日剧《Legal High》剧照,来源于网络)

从身体到心灵

现实中的语言表达可以最真实地反应我们当下的思想,人的每句话都是富有情感的,鲜活的,不太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但在舞台上,演员口中诉出的话语是作家笔尖流淌出的文字,这就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将作家的文字(角色的台词)变成演员自己的。

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作品意图传达的最主要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就好像航行中的指南针,一旦明确,剧本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就都有了明确的表达方向。接着,演员就可以从自身出发,寻找内心与作品之间的共鸣。完成了这一步,才有可能激发演员开口说话的欲望。如果哪位演员对自己即将要说出口的话都没有认同感,那么恐怕也很难打动观众吧。以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站在台上必须说出的话”和“演员发自内心想说的话”,台词听起来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普通观众都能评价出一个演员在表演或说台词时“心里没有东西”的原因之一。

除了中心思想之外,作品基调和段落大意,乃至每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都离不开演员认真的前期案头分析工作。同一部作品经过不同演员的表述,之所以能产生不同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即使对待同一件事物,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所有案头分析的来源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然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处理才能为作品灌注全新的生命,切不可强行将个人想法施加于作品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归身体——从分析到体现

演员确实需要会分析作品,但只会分析作品的并不一定能成为好演员。演员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了最后能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大课题——分析与体现是否匹配?许多演员谈论作品(角色)时口若悬河,实际表演中却惨不忍睹。当身体无法接收到来自内心的感受,或是接收到了,却无法自如地控制身体表现出来时,就会不断出现这种情况。这些都是源于身体与内心(大脑)的断层,除非演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否则绝不会得到任何改善。

表达作品时,许多演员会步入这样的误区:直接表演情感。用一种似乎很“抒情/寂寞/悲伤/渴望……”的感觉去说,这样表达不光会使观众不知所云,恐怕演员内心也是云里雾里。所以优秀的导演也会避免用形容词去指导演员,而是使用:动词、事实、印象、时间和肢体任务,这五种强劲的工具。

当我们想顺利地将情感传递给观众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能量基础,至少声音要能被观众听见,然后是听清,这两点都做到之后,就要尽可能让观众听懂,把台词的含义尽可能地表达准确。

当然,只是分析和理解作品还远远不够,还得有相应创作构思的能力,也就是寻找作品最适当表达方式的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电影表演技巧之对话与对白
用了扩声就不是歌剧了吗?
有人看不进去8.8分的《梦华录》?三个小缺点,满足不了成熟观众
《演员的诞生》周一围演技炸裂 章子怡变身迷妹
为什么国产动画的配音难以让人满意?
用原声演戏被群嘲,他冤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