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2 宋画 | 追溯书画同源之本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音频课,我是朱青生。第一节我们讲到了赵孟頫所作的《枯木秀石图》,他把书法引入绘画的贡献,以及对中国艺术史的重大影响。这是宋画的一次重要变化,和在终结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文化价值。而这一节,我们就进一步往宋朝延伸,到宋朝的两位知识分子、艺术家苏轼和米芾,讲这两个人在绘画的理解、在使用书法联系绘画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再把其根源归结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之中。

苏轼的“画不像”

我刚才讲到,宋画并不是指宋画本身,而是指宋朝出现和发生的一种现象,某种程度上还是宋画的终结,这是从赵孟頫的《枯木秀石图》开始的。但传说不是从他开始的,是从北宋就开始了。北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苏轼,一个是米芾。


▲ 赵孟頫 《枯木秀石图》(又名《秀石疏林图》)

苏东坡喜欢画画,但是恐怕画得不怎么好,因此他就做出一些解释,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后一句话,他说的是权威性论断:写诗如果只是写这首诗本身,这个人就缺乏诗人的素质和本质。他又说画画不能画得像,如果看画只论画得像与不像,这个想法就很幼稚。

我们从这句话反推,恐怕他画得不怎么像。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对伟大的人物去找缺点,我们会说,他一定是有意识地画得不像。那么有意识地画得不像的话,那他画出来的应该是什么样子?今天有传为苏轼画的画,但是我们之所以写了“传”,就说明不太可靠——所以我们没见过就很难评价了。到底是画得不像,还是有意地不画得像,这个问题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可以被想象和扩充的难题。

我们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难道非要画得像才是艺术吗?(画得像才是艺术)这个想法实际上是一个希腊的原则。希腊的原则通过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我所在的北京大学本身就是个新文化中心(所谓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进西方文化以替代中国的文化基本原则和特殊之处)——希腊人认为艺术就是要“像”,所以柏拉图提出一个艺术的原则叫mimesis。

“mimesis”这个词在希腊语里面实际上就是模仿,就是要“像”,这当然根源于一个更为根本的、对艺术的理解:希腊的艺术是什么?(希腊艺术)实际上是人通过感觉来感受外界的事物、形象和现象,感受人,感受超人的世界。怎么能够让它再现出我已经感受到的呢?于是就要把它重新做一遍,做得要像,才能表示我不仅能够把握住我的感受,而且我的感受是正确的——这就是希腊的艺术原则。

在中国有没有同样的艺术原则?其实是有的,张彦远也说过“存形莫过于画”。也就是说,画其实就是要画得像,才能存下形来。但是话就要分两头说了:一部分人会赞成“存形莫过于画”,尤其我们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以后很容易如此理解。因为我们内心现在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容易对我们所读所看的东西进行这方面的理解——这个情况叫做“疑斧现象”(就是疑人偷斧),你只要心里面想的有这个东西,马上理解出来的也就是这个样子。但实际上,在中国一涉及书画这个问题就牵涉到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图书。

图与词的关联

我们去大学或城市里,都想去看看图书馆。图书馆里经常只有书,但是我们从来不叫他为“书馆”,却说它是“图书馆”,就是说它肯定还有一个“图”的概念在前面。这个“图”是什么?人们对此有很多的研究和解释,有人认为它是地图,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表示真理和表示复杂宇宙关系的图表。我们也说图书的概念来自于“河图洛书”。


▲ 阿城 《洛书河图》书影

如果按照这个想法往下扩展一点,事情就比较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图、画这样的东西,未必只有画得像对象才叫图,不像也可以是图。我们这个时候再看苏东坡:苏东坡的诗文都很好,同时他的书法也很好(尤其是《黄州寒食帖》)。他写的字和他的诗意之间有一种相关性,也就是说欣赏《黄州寒食帖》比仅仅读到他的寒食诗还要多出来一些东西,那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就是苏东坡所强调的那个“图”——就是那个不能以形似,不能以画得像来加以评价的“画”。

他(苏东坡)认为“论画以形似”不太对,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苏东坡还真是对此问题有相当深刻的理解。这样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从宋画之后,而是在赵孟頫之后才会出现“元四家”,才有艺术的转折。而这个转折的根源其实很深,深到了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图与词的关系。

▲ 苏轼 《黄州寒食帖》

▲ 苏轼 《黄州寒食帖》局部

所谓图与词的关系,就是说:词可以表达真理、可以表达人对于问题的一些看法,但是直接的感受和对世界的把握,其实是先从图开始。任何文字,都是人们先看到一个图像,有了对图像的定义,才能成其为文。有了“文”以后再进一步地把它的读音与结构符号规定化,才会成为文字。这样来看,语词和图画的关系,实际上根植于人的本质。

最早的时候,人们的语言其实跟他们能够用眼睛看到图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希腊语里“理论”这个字其实就是“有图像的观察”的意思。在中国一翻成中文后,因为隔得远了(中国的“理论”一词恐怕还不是从希腊语翻过来的,而是希腊语转成了拉丁语,拉丁语又转成德语或者英语、法语,再翻到中国来的)所以我们一听到“理论”两个字,就以为它是一个文字的工作,其实它原来的意思就是如何去观察和看待图。

这么一来,我们再回到苏东坡就有意思了:他的画没有留下来,但是他的字就是画。要欣赏和理解宋画,我们不能光看画出来的图画,不能光看宋徽宗这条道路的画,后来中国之所以出现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其实它的根源很深——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苏东坡已经理解到这一点(画画不能只论像与不像),并且他已经在字里行间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

米芾的“书中画”

之后又有第二个大艺术家叫做米芾——米芾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他才气超绝、形容古怪,曾经跟石头要交朋友,还拜石头。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艺术中,一个图有时候并不是人的造作,而是人的观看。

比如说一块石头,如果它很漂亮,它的表面、它的质感(我们现在叫质感,过去叫石皮)有风雨有江山,然后它里边又有孔洞变化,有转折,有天光月影。最后再看石头,石头就像人一样具备了灵魂和品质,所以米芾会跟石头交朋友——这都是传说中的米芾的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艺术关于图画的另外一种方式:图画并不是人为的画面,而是讲究如何让人去观察。在宋朝,这种图画观察的艺术已经到达了极高的程度,所以才有《水浒》中劫花石纲的故事:皇帝要把石头运到皇家花园里来做装饰,不计民力、搜刮民脂民膏,最后造成了人民的反抗——都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艺术传统。

米芾除此之外也会写书法,苏东坡会的他几乎都会——这一点我们在历史上都承认,因为苏东坡有书法留下来,米芾也有大量书法留下来。比如说米芾有《第一楼诗》(《多景楼诗》),讲的就是在镇江“天下江山第一楼”上所感觉到的气质和音韵。晚年米芾就住在镇江,看这山水之间的烟雾,创造出米点山水......米芾的这些做法都使得他的图画具有了一种特殊的传奇色彩和魅力。

▲ 米芾《研山铭》局部

米芾在我说的问题(书画同源)中也有贡献:他曾经写过一些笔记,他在笔记中写字的时候,会在字里行间画一些草图,比如他画一个珊瑚出来(他讲述得到的珊瑚大小、形状,然后就会顺手画一个出来),这就是图画。米芾对待这些图画所用的笔墨、画的位置等等,都和书法一样。我们过去老觉得中国是书画并列,认为这是中国艺术的特点——画了画旁边还要题字。但这是后期的传统,早先其实如果有字画同时出现的情况,都属于铭文的性质。而在米芾的作品里,书法中间加了绘画,而这个绘画所动用的手法,跟他当时所用的笔墨、写字的心情和上下文的关系是一致的。


▲ 米芾《珊瑚帖》

这样一来,赵孟頫“书画同源”的想法,实际上在米芾身上留下了一个真实的证据。米芾不只是想想到底书法是不是可以用到绘画,他可能不经意中已经用上了——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苏轼和米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

▲ 米芾《蜀素帖》

▲ 米芾《蜀素帖》局部

前文也提到,我们不知道苏东坡画画到底是什么样子,只知道他的表兄弟文同所画的墨竹有留下来的真迹。至于米芾,他画过很多画,而且传下一套风格:他所画的镇江南徐的山水称之为“米家山水”,就是他的一个风格。然而事实上我们今天看不到米芾的原作,只能看到他的儿子米友仁的原作,还有些元朝人学他的方法作的画,所以谨慎一点说:我们知道苏轼和米芾都有重大贡献,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在此,我们就提到这里为止。这是宋画的另外一个方向,只有传说,没有实据,或者说只有后继的延续,没有原始的开创的证据。

书画同源的根源:王羲之

从这个方面我们继续往前追究:米芾、苏轼这样的方法到底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从汉代末年一直到王羲之的时代,中国艺术完成了一次飞跃,这个飞跃实际上是中国艺术史的第一次自觉。这个自觉是从汉代末年开始的,据说汉代末年有很多人沉迷于书法创作,以至于废除学业、废除功业。东汉末年有一个文学家、学者叫做赵一,他在《非草书》中讽刺当时有些人不好好工作,不好好求取功名、为社会服务,而是一味地沉迷于写草书。


▲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真正能够自觉地把书法变成精神的最高活动,而且通过写书法成为圣人的,那就是王羲之和他同时代的一批人。多亏这些人的贡献,中国书法到东晋的时候,才完成了全面的、彻底的经典化过程。在那之前,书法还只能说是一种带有古朴风格的(创作)方法。这个经典化的过程,于王羲之来说,不是一个外形问题,也不是一个造型问题。

西方人把中国的书法翻译为calligraphy,这是希腊语,calli就是漂亮,graphy就是痕迹——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翻译。因为中国有一种字做“美术字”,这种字就是要做得漂亮,做得很有设计感,而书法恰恰不是。王羲之写得是漂亮,但这种漂亮不是他最重要的特点,他的特点是能够在一条线里把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性本质的表达充分地显现出来。而这种方法(特点)最后就使得王羲之的书法人人可以学,但所有人都不可能再成为王羲之,因为他在笔法中放进去的,不仅仅是他怎么写字的方法,而是放进去了他这个人之所以在这个时代存在的全部内涵。

这样一来,面对这样一条里面可以放进去全部内涵的线,想想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这是一条变化万千包罗万象的一根线,只不过是它借助了文字得以表达,而这个表达本身所带来的对艺术的创造和对传统的开拓,使得后来我们才能讲出那么多宋朝的故事。

下一节我们再接着讲,这条线其实并不是中国的线,它是一条人类的生存之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介艺术特点及代表作苏轼
假如今年只能看一场展览——故宫!苏东坡
苏东坡的呵呵
失望源于想当然——也读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如若人生少快乐,那就请读我!
4.6亿!苏东坡《木石图》香港成交,大家都爱文艺中年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