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当今机械化运作代替手工制作的时代,许多祖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面箩工艺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记者在寿光市田柳镇东头村,见到了村里一位制作面箩的人,他叫李汉杰,今年72岁,制作了40多年面

在当今机械化运作代替手工制作的时代,许多祖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面箩工艺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记者在寿光市田柳镇东头村,见到了村里一位制作面箩的人,他叫李汉杰,今年72岁,制作了40多年面箩。通过他,记者了解了面工艺的兴与衰。


记者见到李汉杰时,他正在制作面箩,手中的木料被他箍成结实的圆圈状,接口处锔上“锔子”,镶入口径大小合适的箩底,不到20分钟,一个面箩就做好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主要以地瓜干、高粱面、玉米面为主食,这些都要靠人工“推磨”完成,“推磨”自然离不开面箩,所以家家户户都有面箩。

李汉杰说:“那个时候下乡以修箩为主,大家都有箩,用坏了,就去给修。”

李汉杰25岁的时候加入到“修箩”队伍中,那时是跟着村里的老人走街串巷“修箩”,再后来他就开始自己做箩,然后卖“全箩”。

李汉杰说:“原先最好的时候有300户,寿光东头村做箩最多的,现在没做的了。”

后来,机械运作逐渐代替了人工推磨,面箩却依然被广为使用,因为它的用途发生了变化,主要用来“箩”面里的虫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到面粉厂“换”面粉。每到庄稼收获的时节,村里人就会去面粉厂一次性换几十斤面粉,存在家里备用。那时的人省吃俭用,一袋面粉一年都吃不完。当时面粉都是用粗布口袋装的,容易受潮,生出虫子,这时面箩自然派上了用场。李汉杰告诉记者,不管是哪种用途,在当时面箩都是个赚钱的行当。

李汉杰说:“那个时候去集上卖,我们叫全箩,卖箩成本0.5元,卖1.52元,卖20个能赚10元多,干一天建筑才赚3元。”

对于东头制箩工艺的起源,村民口口相传称,明朝永乐年间,祖辈移民东头村时,已经有人开始制箩,制箩工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制作材料也在变化。

李汉杰说:“原先修箩用曲木,人家有专门做箩圈的, 弄好了我们买回来再修箩,现在是买来胶合板再割开,圈起来加工箩。箩网原先是铜的、丝的,现在是聚乙烯的。那个时候是铜箩、铁箩、蚂蚁箩,蚕丝箩现在没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赚钱的方式多了,年龄大的“修”人不干了,年轻人都去寻找体面的工作,“修人”也就越来越少。

李汉杰告诉记者:"现在用得少了卖的也少了,那时候一天卖二三十个,现在一集卖三五个。年轻的没干的了, 不赚钱,也没学的了。”

如今的东头村,李汉杰还在坚持面箩手艺,光靠制作面箩,已不能维持生计,但李汉杰依然坚守着这块阵地。他说理由很简单,就是希望子孙后代,记住这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董孝忠
[转载]【舌尖上的陕西】乾州锅盔,传统手工工艺的地方美食
乡味
我们祖辈留下的工匠手艺不能丟
黄骅“面花模子”雕刻(转)
蜜三刀的故事情怀与古法手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