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吉思汗酒箴言及其精神的发扬光大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酒与蒙古族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一言以蔽之”。在成吉思汗奠基的蒙古族主流文化中,又是怎样的情形呢?由蒙古族主流文化导入这个论题,不仅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也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可靠途径。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整理成吉思汗关于酒的箴言,探寻成吉思汗关于酒和饮酒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分析与箴言形式接近的蒙古族酒谚语,借以论述后代蒙古族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成吉思汗的酒箴言

    蒙古族对酒的喜爱和依赖是少有的。牧民们在马背上也离不开酒,所以他们的酒是用酒囊盛放,以便于随身携带酒水。从蒙古族文献典籍上我们知道,这种习俗自古已然。从蒙古族登上北方民族舞台成为历史主角之日起,即成吉思汗时代以来,酒与蒙古族结下了从未间断的不解之缘。

    酒这个“长生天”的造化之物,具有多面性格。既益人,也害人;能成事,也能败事;能带来欢乐,也能带来烦恼;时常离不开,又是常常招惹是非。对于这一点,成吉思汗的认识是清醒的。在《元史·列传第五》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为我们留下了成吉思汗饮酒的记述,也记录了他的一则关于酒的箴言:阿剌兀思剔吉忽里,汪古部人,系出沙陀雁门之后。远祖卜国,世为部长。金源氏堑山为界,以限南北,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以一军守其冲要。时西北有国曰乃蛮,其主太阳可汗遣使来约,欲相亲附,以同据朔方。部众有欲从之者,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弗从,乃执其使,奉酒六尊,具以其谋来告太祖。时朔方未有酒,太祖饮三爵而止,曰:“是物少则发性,多则乱性。”使还,酬以马五百、羊一千,遂约同攻太阳可汗。

    说“朔方未有酒”是错误的,因为忽迷思、打剌孙、阿剌吉等等蒙古语名词说的都是酒,而且欧洲的宗教使者、南宋的官员和旅行家马可·波罗等在蒙古生活过的人,都有蒙古人饮酒的文字记载。记述面对“奉酒六尊”“太祖饮三爵而止”,则用简略的文字写出了成吉思汗的饮酒品格,可以说是传神之笔。我们特别注意他对酒的精辟之论:“是物少则发性,多则乱性。”这反映了他能理智地、深入本质地对待酒。正如日本现代一位研究成吉思汗的学者指出的:“不错,他爱酒、爱女人、爱马,特别是喜好狩猎;但有节制。”{1}

    在波斯人拉施特的史学名著《史集》中辑录了一些“成吉思汗训言”,其中有一则的主题就是饮酒之利弊: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他喝醉了时,就像快要死的人一样,他想挺直地坐下也做不到,他像个麻木发呆头脑受损伤的人。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在酒醉时人们只会)干坏事、杀人、吵架。(酒)使人丧失知识、技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事业的障碍。他丧失了明确的途径,将食物和桌布投入火中,(掷进)水里。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颁布训诫和重要的习惯法;将士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

    这段箴言的另一种文本是:“箴言第二十八:嗜酒者昏,若聋若瞽,心首无主,执业俱废。”当然,简缩了许多话。这些都是训诫性的箴言,成吉思汗耳提面命地陈说了酗酒的害处。用的是打比方的形式,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位于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内,近年新建了“成吉思汗箴言长廊”。长廊里竖立了几十通刻有成吉思汗箴言的大理石碑刻,碑文蒙汉文对照,书法字体多种。其中有一通铭刻了成吉思汗的酒箴言:酒之过饮,非能产生智慧,也非能产生德行。

    在与上述《史集》里的一则对比后,我们发现这是“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的互文,通俗地说就是变体文本。

    除了以上几则酒箴言,从其他作品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的酒言酒行,对酒的认识和态度。苏联作家杨契维茨基1939年完成、1952年出版的《成吉思汗》,是一部获得斯大林奖金一等奖的作品,书中有一段精彩描写(中文译本192页):成吉思汗皱起眉毛,很严厉地指着中国使臣赵珙,说他酒喝得太少,为了罚酒,逼他一连气喝光六只大酒杯。赵珙恭顺地喝了酒,这时所有客人为着对中国客人表示敬意,就唱着颂歌。等到干了六杯酒,使臣赵珙身子倒下去,一下子就呼呼睡着了。成吉思汗重又高兴起来变得温和了,他说:“你们瞧,我这位客人真够痛快,他畅饮了好酒,可算我的好朋友,知道我的心意。你们好生小心地抬我的好朋友回到他的帐幕去。明早也让他同样舒舒服服地转回他的故乡去,沿途各城的长官要随客人的心意尽量供应些茶酒肴馔。再派些上好的乐工在路上吹箫弹琴给他解闷。我们要使中国好朋友不至感到有一丝一毫不周到。”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爱饮善饮、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享受友情的成吉思汗。在同一本书中,还有一个耶律楚材领着几个声称亲见怪兽说话的士兵去禀明的情节(中文译本468页):成吉思汗安详地倾听这一篇神话,可是竖起一道眉毛,聚精会神地望着跪在他面前的护卫。

    “这只怪兽对你们说话的那一天,你们可曾喝得过多的马乳酒吗?”

    护卫们发誓说,他们倒实在是欢喜喝酒的,可是在这里光秃秃的断崖峭壁上不仅仅是马湩,就是羊奶也难得弄得到手,为了证明句句是真,他们老翅着大拇指。

    他听到禀报后,第一个反应是竟然有这样离奇的事,他们酒喝多了吧?他发问的言外之意是和缓地责备士兵贪饮。“马湩”就是马奶。

    近年备受推崇的《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是这样描写成吉思汗的继承者饮酒的:在庆祝自己即位为大汗时,窝阔台喝得酩酊大醉……没有了以往成吉思汗对庆典活动的节制,如今统治帝国的继承者们,用并非由他们赚取的财富换来了他们钟爱的美酒。窝阔台即位大典上的醉酒狂欢,为他的统治树立了标准和典范,至少在短时间内也主导着帝国的精神面貌,正如阿塔蔑力克·志费尼在不久以后写道,窝阔台“曾铺开地毯寻欢作乐,脚踩着长长的御道经常去品尝好酒和欣赏成群的美女”。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是一部人类学家写的历史书,涉及历史人物的内容都不是虚构的。志费尼是关于成吉思汗的史传名著《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从这里,我们约略看到,“成吉思汗对庆典活动的节制”是严厉的,正面写了窝阔台的失当行为,侧面反映了成吉思汗的嘉言懿行。

    此外,据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乔吉介绍,在他看到的王府本《圣成吉思汗史》的第二部分中,有成吉思汗与他的九位将军谈论饮酒利弊的一部分文字。乔吉认为此本为1927年北京蒙文书社第二版《圣成吉思汗传》(buγda cǐnggis qaγan -u- cǎdig)的底本。{2}笔者正在查找这一《史》一《传》,相信其中有许多关于饮酒的精彩记述。

    二、对酒和饮酒作两面观

    中国古人认为,“圣人三立”之首是“立言”。就像成吉思汗的其他箴言对他的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样,他的酒箴言也对蒙古族酒文化的发展演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贤明者之言谓箴言,民间之言谓谚语。通过分析我们能够体会到,在成吉思汗的酒箴言与蒙古族民众的酒谚语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蒙古族以善饮闻名,饮酒的历史又很长,酒类品种也丰富,有关酒的谚语自然会有很多。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与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谚语内容上是民间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使用上具有实用性、俗传性、奉劝性和训诫性。蒙古族关于酒的谚语,形象、精辟、透彻,用词通俗,说理生动,且朗朗上口,具有意味深长、表述巧妙、形式精炼的特点。所反映的蒙古族酒文化,总体上充满理性,富于智慧,有积极向上的品格。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升了中国酒文化。

    这些谚语有一些揭示了对酒的本质的认识。酒的本质是什么?恐怕一句话说不清。成吉思汗的后代则说“少饮如蜜,醉饮似毒”,可谓继承了成吉思汗的衣钵。{3}通过蒙古族长期智慧凝结成的谚语,我们也看到了对酒和饮酒的两面观。

    有趣的是,在蒙古语中酒有不同的名称。查阅《蒙古语族语言词典》发现一个以前没意识到的现象:一般所说的酒是[εrax],相当于英语的xdangyalcoholic或liquor;酒的敬语是[sarxad],相当于英语的strong drink。{4}

    因此,酒的好的一面是首先被看到的。“给敌人准备拳头,给朋友准备美酒”,酒还是款待朋友的佳品。{5}“猎人追赶草丛里的兔子,烈酒驱逐心中的烦恼”,饮酒能宣泄烦恼,汉族谚语“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说了同一个意思。汉族谚语说的“酒壮怂人胆”这种意思,在蒙古族谚语里也有,那就是“醉酒的人儿胆壮,湿润的麻绳坚韧”。酒能壮胆,胆壮是好事还是坏事,那要具体的看了。

    酒的不好的一面也被看到了。第一,对平常人来说,多喝伤害身体:“酒多有伤于身,气大有伤于人。”与汉族谚语“酒多伤身,气大伤人”意思完全相同。酒能让人失去理智:“醉汉没有理智,盲人没有白天。”“酒多人癫,书多人贤。”“让你惹祸的是酒,使人明理的是书。”醉酒能让人口无遮拦乱说乱道:“清醒时瞒心事,酒醉后吐真情。”贪酒能让人变穷:“不离酒瓶的人,不能富裕;回避批评的人,不能进步。”“贪酒是挥霍之兆,婪名是跌跤之兆。”都与汉族谚语“毛毛雨湿透衣裳,好酒肉吃败家当”说的相似。不过,“醉酒的人有清醒之时,贪财的人永无觉悟之日”。比起贪财来,醉酒是轻一等的过错。蒙古族谚语中说酒后失德的不多。第二,对有酗酒恶习的人来说,“贪酒就会挥霍,图名难免跌跤”。“酒、色、财:男人的三个陷阱”。第三,对坏人来说,“草绳蘸水才耐用,坏人沾酒气更凶”。这是很可怕的、应该尽量避免出现的情况。

    既然饮酒的利弊得失如此,那么明智的选择是适量饮酒。“淡酒过量仍醉人”,不多饮为好,因为“酒过了量,她的儿子也败给糠秕的孙子”。“少喝甜如蜜,过多害似毒”,也说的是饮酒不要过量。这方面的还有:“饮酒适量像良药,痛饮过度如砒霜。”“再好的酒不要饮过量,再好的茶不要喝过头。”“酒虽佳,可别饮过量;食虽美,可别食过度。”“可以喝酒,但别喝醉;可以争论,但别争斗。”

    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帝王贵族中,有违祖训嗜酒成瘾者有之,知过能改做得好的是元太宗窝阔台。《元史·耶律楚材传》里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帝素嗜酒,日与大臣酣饮,楚材屡谏,不听,乃持酒糟铁口进曰:‘曲蘖能腐物,铁尚如此,况五脏乎!’帝悟,语近臣曰:‘汝曹爱君忧国之心,岂有如吾图撒合里者耶?’赏以金帛,敕近臣日进酒三盅而止。”做得差的,《元史》记载了一些,野史记叙的更多。有人把“酒祸”看做元朝不足百年便失去江山的原因之一,也许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节制饮酒是主流意识

    一个民族的酒风俗如何,折射这个民族的基本性格。谚语讲述某个社会群体或特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规律、经验,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包含的民众知识最丰富,常被用来作为说话时的论据。以下集中解读劝谕性的谚语。

    我们知道,蒙古族并不是全民饮酒,不是每一个族人都善饮。“酒量小的人,稍呷两口就感到天旋地转;骄傲自满的人,稍受点表扬就忘乎所以”,也有许多人坚持“烟酒不用,病魔不找”,“烟酒不沾边,病魔不缠身”的观念。

    虽然人们在高兴的时候乐意多饮几口,“心中欢悦喝不醉”,不过,主流的意识还是饮酒要节制。贪杯不是什么好事,“把好路冲坏的是水,把好人变坏的是酒”。“从酗酒到犯罪没有多远的距离。”“酒杯后面跟随着是非,酒席之上陪伴着祸端。”如果知道了“酒里醉死的人比海里溺死的人多”,尤其要惊醒啊。酗酒和纳妾、娶懒女人一样不是好事:“早晨醉酒,一天受罪;娶妻两房,一生倒霉。”“早晨喝酒醉,一天要难受;娶上个懒老婆,一辈子要受罪。”

    蒙古族和汉族一样,也把“酒色财气”归于凶险之列。“人有三迷:迷酒、迷色、迷财。”其中酒与色并举的很多:“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人若迷酒色,碍事又害身。”“酒色混淆起来,真伪难辨;早晚刮起风来,冬夏难分。”“贪财迷色伤元气,朝夕起风害天色。”“沉溺于酒色,会害身败名;深陷于重债,会倾家荡产。”“切忌贪恋酒色,勿毁祖先声誉。”“酒色不仅引人误入歧途,又能替你打开罪恶的门户。”“酒鬼毁坏身体,色鬼丢尽面皮。”还有酒与财并举的:“美酒使人脸红,钱财使人心动。”“美酒烧红人面,金钱熏黑人心。”

    不论哪个民族的谚语都有一个鲜明的共性:用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打造,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有许多谚语从生活中提炼了酒鬼形象,从而劝人莫贪杯。“要想戒酒,细瞧醉人”,与台湾谚语“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相合。酒鬼有种种恶行:“喝不醉的人智慧多,喝醉的人废话多。”“笨汉不敬智者,酒徒不亲戒酒人。”“酒鬼不离酒瓶,苍蝇不离眼眵。”“一听到‘酒’字便流出口水,一听到‘干’字就如坐针毡。”“酒鬼好闹事,瞎子好猜疑。”“酒鬼只凭瞎想,瞎子只靠听觉。”“盲人不分白天夜晚,酒鬼没有春夏秋冬。”因此,“莫把瞎羊放在井边,莫让酒鬼发现酒坛”。“不要给醉人看酒,不要给瞎牛认井”。

    酗酒恶习要戒绝是困难的。一朝一夕不能见效,要收到实效,就得循循善诱,让“酒鬼”时刻牢记,身体力行。开导的办法,多用过去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格言化的谚语“古人有六种悔恨的事”则把两者结合了起来:“不勤学苦练的人,做事时悔恨;不爱护身体的人,得病时悔恨;不廉洁奉公的人,罢官时悔恨;不擅长经商的人,破产时悔恨;酗酒胡闹的人,酒醒时悔恨;言行不一的人,失信时悔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酗酒胡闹”入选“人生六大悔”,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四、酒与人的种种关系

    酒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中国各民族中,除了交谈、通信、馈赠和参加礼仪活动外,吃饭喝酒由于能促使彼此兴奋、陶醉,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中国流传最广的谚语之一。蒙古族也不例外,在他们看来,“酒宴上能使人显出原形”,“宴会上要蜜酒,困难中要挚友”,在吃喝中能交上朋友,那是一件很好的事。“对味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从酒壶里倒出的酒热乎,打心眼里说出的话真实。”而“酒席宴上是歌手,娱乐场中是琴手”,体现了歌与酒相伴的习俗,也从侧面反映了饮酒中的气氛,饮酒时各人的心情。“酒宴有散场时,河流有干涸时”,则道出了依依惜别的惋惜之情。

    从古至今,蒙古族重视与人真诚友善相处,鄙视不讲信义的人。酒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人际联系的独特纽带。草原人多情重义,慷慨好客,草原上的传统习俗如此:“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好”。另一种说法是:“有酒大家喝才有意思,有话当面讲才有帮助”。吝啬却是被人耻笑的:“请人做客,自己却躲闪;请人畅饮,自己却抿嘴。”“到别人家做客,享受酒肉接待;别人来家做客,粗茶淡饭应酬。”此外,“让我明天喝酒,不如今天喝水”。这是说,寻找借口,推三阻四也不好。

    我们注意到,在蒙古族看来,酒与人有微妙的联系:“酒要味道醇美,人要行为端正。”而“漂亮而无德的女人是醉人的酒”,在反喻中说出了酒和人一样有好有坏,“漂亮”和“酒”本来是好的,“无德”和“醉”,却是不好的。这句谚语其实隐含了如何品尝酒、如何品评人的意思。

    蒙古族还有这样的谚语:“酒进肚就像蜜蜂一样甜,酒出口有如雄狮一般猛。”这是说酒的外表温柔,却有狂放的内涵,足以激发人的激情和欲望。“酒能激出心里话,网能捕出水里鱼。”“醉汉说实心话,小孩讲眼见的事。”“酒,引出心里话;狗,惊跑草中兔。”“烈酒使人说出心里话,猎人叫兔跑出草丛来。”“醉酒的汉子道实话,幼小的孩童说真情。”因此,“跟醉鬼不要交谈,同懒汉不要共事”是人际交往的明鉴。

    饮酒的功能之一是结谊,因为“水中可以见己面,酒中可以见人心”。在许多嗜酒者那里,这一功能被过度夸大,也经常仅仅被作为一个馋酒的借口。事实上,他们不能得到真诚的友谊,也就有了“酒肉朋友”一说,产生了劝谕莫交酒肉友的谚语。“真朋友,须同他患难与共;假朋友,可与之同享酒肉。”“酒肉朋友不可信赖,患难之交不可抛弃。”这是因为,“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遇”。“酒肉朋友难以持久”。

    五、简短的结语

    蒙古族的酒谚语与成吉思汗的酒箴言,精神一脉相承。酒箴言留下来的很少,酒谚语却数不胜数,但九九归一,论其源头还是要归结在成吉思汗英名之下,因为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文化的奠基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的后人在继承和发展他开创的事业中,也发扬光大了成吉思汗文化,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注 释

    {1}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M]。岩波书店,1960.210。

    {2}乔吉:喀喇沁王府所藏一部珍贵的蒙文史籍--关于汉文眉批蒙文《Buγda Cǐnggis qaγan sudur(圣成吉思汗史)》[J]。蒙古学信息,2003(2)。

    {3}本文凡是未加说明的简短引文,均为蒙古族酒谚语。

    {4}孙竹,照那斯图,陈乃雄等:蒙古语族语言词典[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120,595。

    {5}笔者依据的资料来自以下图书,因引用较多,为避免繁复凌乱,恕不一一标注。

    朱荣阿等。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分类注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谚海·第三卷·蒙古族谚语卷[M]。胡尔查译。甘肃少儿出版社,1991。

    周江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全编[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马文学,吴金宝。蒙古贞风俗[M]。海风奇译。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罗新芳,李新建,樊凤珍。成语和谚语[M]。大象出版社,1997。

    作者:稼庚秀,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王曼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学生

    来源:奇朝鲁、云卫东、吉日嘎拉图主编:《成吉思汗文化与伊金霍洛--伊金霍洛旗2010成吉思汗文化论坛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祖的智慧—成吉思汗箴言226句(汉译文)
曝光嗜酒如命的“酒鬼”动物们
嗜酒如命的“酒鬼”动物们
成吉思汗经典名言
你一定想不到,小时候让梨的孔融竟成了一个大酒鬼,还因酒丧了命
史上第一酒鬼, 被妻子踹进酒缸, 爬出来后说3字, 成现代人口头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