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通姓氏初探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借以发抒他对故国眷念之情的诗句。孤狸将死,其头必朝向它出生的那个山丘,比喻不忘其本。“鸟飞反乡”、“兔走归窟”,都是为了怀念故上。物尚如此,何况人乎!”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如今,由于人为因素而长期被阻隔于海峡两岸的台湾同胞,念老之将至,骨肉难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凄然!何况故国已非昔日满目疮夷,而是百废俱兴,气象万千,这就更会触发他们的乡思,甚至故国神游,十分向往。溯脉昆仑,同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手足何堪隔离?俗语说;“异姓为兄弟,金兰结友好。那么,同姓更是“五百年前为一家”了。南通人在台者有之,在欧、美、拉、澳者有之,在东南亚更是为数众多。海外赤子,一旦归来,总要省亲访友,谈话内容少不了宗族眷戚如何如何。姓氏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在民族感情上把彼此紧紧联在一起。正是这一点,引起笔者作一番探求。对于诸家之谱,笔者尚未熟谙,只能就其大概,考其根源,并借此就教于长者。

 

   中华民族姓氏之多,也是世界之最。旧时,村塾老学究教授蒙童的《百家姓》,传说为宋人王应麟所编,收录了通常所见的一百多个姓。迨至明初洪武年间,吴沈所编的《千家姓》,已收单姓、复姓共一千九百六十八个。稍后,陈士元先编《姓汇》,收二千五百余姓;继而,广泛收集史牒姓氏,增至三千六百零五姓,撰成《姓谱》,可谓洋洋大观。但是,还不及凌迪知所编的《万姓统谱》为数之巨。赤县神州,原来是个“万姓之邦”!

 

   据说,古代的姓氏,既有贵贱之分,也有男女之别。显贵者方称氏.平民百姓是不够格的;男子称氏,妇女只称姓。汉代班固所作的《白虎通·姓名》中指出,“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或氏王父字者何?所以别诸侯之后,为兴气国.继绝世也。。如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以其职事称氏;司马氏,职方氏,则以其官称氏,夏后氏、涂山氏,则以其国或国号称氏。氏,又是古代表明宗族的称号,用于区别子孙称号。例如:“宋(国)之华元.华喜,皆出(自)戴公;向鱼.鳞.荡,共出(自)桓公。独举其人,则云‘华氏’、‘向氏“,并指其宗,则云‘戴族”.‘桓族’,足其别合之异也。”这说明“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为族。这就是“氏族”的出典。至于姓,则为表明家属系统的称号。‘姓“字从女、从生,表明古代社会从母姓,如:女真。姒、姬,姜,蠃等姓,均从“女”。姓,又用于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者,不可通。所以旧时有。“同姓不通婚”的说法。至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而氏,则专称妇人之姓,如陈王氏、张朱氏,前为夫家之姓,后为本人之姓。这是须交待一下的。

 

   关于姓氏的起源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上古时,指天地间常见事物而称其姓氏,如山、雷、光.风。犬、马等。这是作为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别的一种古老“图腾”的表现方法。至商,周分封子孙及功臣,“因生以赐姓,胙之上而命之氏。。其后,遂指国为姓,如蔡、鲁、陈、齐、赵、滕、薛、时、虞、吴、邰,等等。少数则以所居之官,所司之职而称其姓氏,如卜、巫、师、帅,南宫、司马,等等。有的则以所居之地称姓,如东门、南郭,居劳山而姓劳,居茅山而姓茅,等等。汉以后,则因避上讳而改他姓,如庄氏囡避汉明帝讳而改姓严,恒氏因赵宋真宗讳而改姓常,取“庄严。,“恒常”其义相通。间或有因避乱而改动姓氏的,如端木氏因避仇而改姓木,金日确之后因迁居于从家岘而改姓丛,等等。在封建社会里,还有诏令赐姓或改姓的,如后魏赐贺鲁氏为周姓,唐赐功臣张,郭、董等氏为李姓,明赐马氏为郑姓,东方氏则因诏令而改为东、方两姓,诸葛改为诸、葛两姓,尉迟改为尉.迟两姓,等等。东晋以后,黄河流域一带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处,耳濡目染,一些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姓氏也有所改变,如羌族改为姓口,安息人改为姓安,蒙古人改为姓哈,等等。至明清以后,一些外国人来华学习、经商,工作,也往往采用汉姓,有的甚至入了中国籍,但一般无新的姓氏。以上就是诸多姓氏的来历。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由于各姓之间的盛衰不一,人口繁衍快慢程度不同,以及支系流传的远近有别,因此,又有旺族和稀少之姓的分别,同时因集居的关系,姓氏也具有了地方性。


   谈到本市的姓氏来源,不能不谈到南通这块土地的开发过程。千年之前,这儿是江口海域中的沙洲,“春燕巢林木,千里无人烟”。唐玄宗时(722年左右)始辟为盐场,其中,南布洲(今金沙一带)为流配犯人之地。未几,黄巢兵起,北方震动,从黄河流域迁来一批避乱的难民,他们扶老携幼,举家南迁,选择了这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从事盐业。渔业,间或从事农桑。至唐末,因人口渐繁,遂于狼山设镇遏使衙署,后改为都镇制置院,或称指挥使.本为军防,兼管民政。石港。余庆等地,成为要塞,长沙东社洲,“有渔者于此结社”,也教于旧志。最早的土著,当推从保定迁来的张、王二姓,以及歧山的姜姓,清河的崔姓、汝南的李 姓、鲁南的曹姓,等等。他们是这块土地的最早开发者。据一九七一年在陈桥九大队发现的“静海指挥使兼镇遏使”“姚公”的徐夫人墓碑载.当时不仅”煮海积盐”,也开始“务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了。

   经过五代十国变迁,由于这一带僻处江口海角,相对地安定,因而江南之民不断携家迁来定居,人口又一次大量增加。及至周世宗柴荣平定淮南,全部收复江北之地,遂于显德五年(958)有设通州之举。由此可见当时户口已有一定规模。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一983年)通州已有盐场七处,金沙、西亭之名,由此而始。煮盐之地,往往以姓称之,一时有姜、瞿、李、周、秦、唐、严、顾,蒋、朱、王等灶。嗣后,因海边滩地逐步成陆,海水后退,幅员扩展,灶户渐行从姜,王二灶一线,移近海岸,便于就近取海水煎盐,旧时亭灶,陆续成为农田。如今之秦灶、姜灶、张灶、王灶等,早巳有名无实了。

 

   通州人口的大量增加,是在北宋、南宋交替之间。当时,金兵南浸,北方之民大批随宋室南迁,移居通州的有:武爪的易氏,京兆的杜氏,长林的林氏,昆阳的叶氏,冀南的赵氏,韩阳的何氏,峭山的卢氏,谓南的李氏,龙兴的季氏,宜阳的韩氏,等等。这是属于第三期的大移民。但须说明,南宋末年,通州屡遭兵拨,生灵涂炭,据旧志载:“淳佑二年(1242年)冬十月乙丑,蒙古入通州.屠其民而去。”“时福山寺僧肇志,州人也,目击此变.作诗云;‘见说通州破,伤心不忍言。隔江三日火,故里几人存?哭透青云裂,冤吞白昼昏;时逢过来者,愁是梦中魂’。”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人口有所减少。

 

   元末明初,通州曾为张士诚所据,群雄争夺,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南京的谢氏,含山的陈氏,通州的顾氏,刘氏,迁至今金沙一带定居。及至朱元璋定鼎金陵,乃招抚流民,并从江南移民,至淮南垦荒。永乐年间(1403一1411年),南北大运河恢复通航,商旅频繁。这期间,从苏常道迁来的,有邱、陈、宋、沈、蒋、季、金、张、李、施等姓,从杭嘉府迁来的,有赵、姜、彭、萧、杭、夏、俞等姓,认南京和扬泰地区迁来的,有周、刘、胡、戴、秦、马等姓,等等。这是属于第四次建设性的大规模移民。这次移民中,大多以宗族集居,所居之地,多以姓氏称之,如单家店、唐家荡、苏家池、邢家园、马家坝、杨家港、应家铺、林家甸、王家渡、郁家滩、徐家桥、张家沙、金家庄、李家筛,等等。有些氏族集居某一市镇,往往该地亦以姓氏冠之,如.侯宁油榨、三姓(张,王.季)街、李西亭、许半街、宋石港、熊袁灶,等等。至于市镇上以姓氏冠于巷名之上的,那就更多了。

 

   明、清以来,我市有盐、米、纱、布几大旺业,市俚繁荣,一时间,经商的,避荒的.宦游的、投亲奔友的……来我县定居为数颇多。清代末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兴起,长江流城一带大为震动,而我市基本上未受波及,大批经商客户和难民源源而至,逐渐在我市定居入籍。计有:南京的许、芮等姓,句容的汤,白等姓,六合的王姓,镇江的茅、郭、庄、巫等姓,丹徒的徐、卜等姓,丹阳的马、杜等姓,苏州的吴、邱、宋、费、归等姓,常州的季、翁等姓,常熟的蒋姓:安徽镡县的洪、王等姓,宣城的程、赵等姓,休宁的胡、金等姓,滁县的孙姓,浙江宁波的叶、沈等姓,杭州的陆、俞等姓,余姚的章姓,宁海的钱,萧等姓。此外,还有泰兴的蔡、周、戚.汪、咎、伍等姓,扬中的马姓,高邮,宝应的丁、唐等姓,如皋的冒姓,海门的成、彭、陶、奚、许、包等姓。这是属于第五次建设期的移民。

 

   自清末至解放前,我市交通逐渐发达,堤外新垦之地较多,加之战事不已,灾害频繁;于是堤内之民逐渐向堤外迁徙,从事开发。其间,有因多种因素移来的客户,出现了内陆的一些冷僻姓氏.如安、居、米、步、冉、房、贲、韶、铁、戌、嵇等姓。二甲镇、三余镇属于这一时期的新兴市镇。二甲镇的经商客户占半数以上,三余镇的各户也占很大比重。

 

   解放以后,我县交通日益完善。由于工作分配、婚姻等多种原因,因此而定居我市的,一时间天南地北,姓氏之广超过历次移民。其中有一些少数民族,如回、蒙族的马、彭等姓,还出观了欧阳等复姓。

 

   由于历次移民的来处不同,因而出现了所谓“同姓不宗”的姓氏。旧时往往通过“修谱”来确定一姓的宗族支系。例如李姓,最早是随宋室南渡而迁来的渭两一系,其集居之地多在西亭一带;其后,则有汝南、龙兴.常州等系,一“李”四族,“同姓不宗”。又有陈姓,有元末从安徽含山迁来的,定居在观河一带;其后,又有从金坛、杭州迁来的,形成三支宗族。再如张姓,有宋朝从保定府迁米的一支,南渡时由淮阴迁来的一支,明初从苏州迁来一支,清咸丰间从南京迁来的一支,以及其他各地迁来的,故有“东张”、“西张”之分,有的还不入任何“张氏宗谱”.俗称“野张”。余西有曹、朱、季三大姓,支系繁杂,故有“九季十三曹’之说。石港则有北宋家巷、南宋家巷之别,实际为族系不同的缘故。

 

   根据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我县的姓氏有一百五十多个,张、曹、宋、邱、李、王、季等姓人丁较盛。这是因为这些姓氏多次移民前来本县定居所形成的。

 

   清人张澍曾撰有《姓氏寻源》一书,对每个姓氏的来源详加考证,对前人的谬说予以更正,而笔者只能根据我市疆域的演尘及历代兵事,并走访了一些地方长者,草成此稿,名为“初探”者,尚待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借此机会,向远在海峡彼岸的同胞遥致祝愿。昔人有言:“穷家难舍,熟土难离。”今口南通已非畴昔,乡镇改貌,焕然一新;生产发展,物阜民丰。愿海外赤子,以统一为重,骨肉翘首,归去来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铁生:南通市姓氏调查报告(一)
家谱的起源和发展
芈月的老公叫赵驷?—科普古代的姓和氏
百家姓书法雷贺倪汤
全 面 认 识 姓 氏 文 化
读谱札记(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