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學在當代之使命及其教育方式
點擊標題下[春耕園書院]可快速關注


  1989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黎宣言》稱:人類若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從孔子那裏尋找智慧。無獨有偶,英國史學家湯恩比及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認為,人類在當代已經完全迷失了方向,將面臨前所未有之災難。此乃人類咎由自取之結果,惟有儒家思想及大乘佛法可以拯救人類。本文試圖從儒家文化理路,指出當代主體文化問題,以解讀上述有識之士之呼吁,從而顯見儒學在當代之使命。康德說:少數民族存在之意義在於,社會主體文化出現問題時,可以提供一種解決問題之可能性。儒家文化或可任之。然欲擔此重任,實現此使命,必須扭轉儒學研究方式,向德性修養發展。是為儒學之教育方式。以期各國皆以君子之德治國,和諧天下、和諧天地。

   
   一、儒家文化理路。

  就近及遠而言,親親、仁民、愛物。喪制五服,由恩親之斬衰,向外推恩至緦麻。祭祀父祖,親敬之也。敬祖宗,推而至於祖之國。國以民為本,故君必仁民而後祖國可保。仁民方式乃興教化,行五倫,使人道合乎天理人性。父子親,君臣義,夫婦別,長幼序,朋友信,則人倫盡,而人生幸福亦在其中矣。然則,無天之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遞邅,無地之厚德載物、養育群倫,吾儕何以生於天地之間?細言之,無五穀,何以食?無川流何以飲?無山林,何以居宮?無澤藪,何以奉先?萬物皆有靈,故又推恩至於致敬萬物之神靈:順其理而治之,和諧以處之。此即所謂禮教。人與天地自然關係,以禮敬鬼神體現之。即尊重天地自然萬物,則不敢肆意踐踏之,故而天地自然亦不以災害踐踏人類。所謂風調雨順,聖人作樂、禽獸率舞,鳳凰翔,麒麟至是也。此其所謂天人合一也。

  就遠而近言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生萬物與人,各賦其性。天賦日月星辰風雨、山川澤藪花草、鳥獸蟲魚與人,各有其性,猶夫婦生子女各賦其性格。子女德性差異,有更近善。而天賦人性仁義禮智,於萬物中亦最靈秀。所謂天命之謂性也。

  人之靈秀,可促人類與萬物各循其性,猶家有賢父兄,則家道興。如此,則人為天地萬物大家庭中一員而已,與天地萬物一理相通,一氣相貫。夫婦子女之家庭當和睦,人與天地萬物亦當和諧。如此人與萬物各循其性,和諧相處,是之謂道。所謂率性之謂道也。

  然則,此等道理非常人所知,惟聖人可悟。聖人與一般人德性差異,猶九十九與一,而一般人離禽獸僅一步之遙。稍不謹慎,即步入禽獸之列。孟子所謂人所異於禽獸者幾希,尚書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人心危險在有貪欲,慾望無窮則忘乎所以矣。惟聖人無貪欲而能明性循道,是之謂德。德積於中而英華外發,故而人擁戴而為天子,所謂首出庶物也。天子修道以興教化。天命之性人人有之,故教化可施。百姓聽順教化,日用而不知,即可提攜善性,風俗化美,自然合乎道義。此即所謂修道之謂教,而萬國咸寧矣。

  聖人所修之道,一曰前述之五倫,教化以行之,則人際和諧而有序矣。 一曰近悅遠來,甸服、侯服、綏要荒服,則國際和諧而有序矣。一曰敬鬼神,則與萬物和諧,天下有序矣。天下有序,不相奪倫,人得以寧,災害不生。

  禮以時為大,故三代有損益。損益必由聖人,所謂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也。然聖人可遇不可求,故無聖人之世,由有德之賢人,循先聖之禮樂,教化天下,不敢稍改也。許之稍改,各言其是,則偏而又偏,亂相由此生,自然秩序由此而破壞,或將人類引向邪道而不自知也。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周遊列國,欲拯救之而未能,故退而刪詩書、定禮樂,傳易而作春秋,使後世有所循,而有漢唐宋明之治。倘天不生仲尼,而傳五經,先王何所道,後世何所循?如何平治天下?則萬古如長夜矣。程子曰“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猶如今世,何人以何道拯救人類也哉!

  二、當代文化問題。

  上述可見,儒家文化乃形而上下一體相貫之文化,乃人際、國際、天人際關係和諧之文化。此種文化,必德高之君子在尊位,引導群倫,方能實現。

  以此觀之,今之民主制度將人之德性一體拉平,君子小人無判。君子之所为,小人固不識也。故普選制下,所勝出者亦小人。小人而非君子決定國家乃至人類前途,其結果可想而知。自由,某種程度言,即是慫恿貪欲。禮者,坊也,堤坊私欲之泛濫。而自由等於將潘多拉盒子打開,使欲望之輕煙任意縱橫。亞里斯多德說,給人賦予權力,等於引進一頭野獸,因為欲望是一種獸性的東西,即使最偉大人物,一旦大權在握,總是傾向於被欲望之激情所腐蝕。此乃憲政基石之基石。憲政如此不相信人性,因而起不到提攜善性之作用。文化多元使人心混亂,莫衷一是,社會無序。猶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造成幾百年戰亂。哲學皆以自以為是之系統,競相為高,踩在巨人肩膀上成就自己,亦不免為後人挑出漏洞而踩在腳下。科學分科,與他學不通,現實的確造福人類,就深層言卻把人類逼上絕路而不自知。技術啟動機巧之心,此心起,刁鑽出,不僅道德不行,本為一體之自然,亦被踏踐得體無完膚。自然豈不報複人類也哉。上帝信仰,理當糾正世俗文化政治之偏失,卻形而上下脫節,起不到糾正作用。

  如此,則形成當代政治之淺薄性與近視性,經濟之競爭性與掠奪性,文化之無序性與平庸性,人心之自私性與平面化,軍事之殘酷性與毀滅性。以至如今天人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宗教之間,乃至利益集團之間不和諧。競爭、鬥爭、戰爭,無所畏懼,無所止抑。中國朝代滅亡前,總是歌舞升平。如今我們大唱現代文明贊歌,亦如之。許多人憂慮人類在地球上還能生存多久,並試圖尋找走出當前困境之道路。有識之士認為,和諧之儒家文化,可挽救人類既倒之狂瀾。這也正是儒學在當代之使命。

  三、儒學教育方式。

  儒家文化,乃當今世界典籍保存最完整之文化,五經皆在焉。萬事萬物之理,皆在五經之中。孰能識之?曰:學儒者。先王和諧之道,亦在五經之中。孰能循之?曰:學儒之君子。而學儒必須走出研究思辨方式,遵循為己之學之道。

  大學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學先王之道,識萬物之理(格物致知),體聖人之心(誠意正心),對照自己,糾正己偏,使德性順正(修身)。聖人之心本順正,學聖經賢傳,猶立一純正之標桿,己之私心與不正自見。切磋琢磨以修之,故可使順正,所謂聖與賢可馴致也。德性等於學問,反之亦然。 隨著學習深入,德性愈高,對聖經賢傳體會則愈深。終至於感通聖賢之意,深刻理解經傳,把握先王治國平天下之精神。所謂明明德也。明德既出, 觀察事物,則君子知幾、知人、知命,知義理之當然,知世道之機運,知方法之可循。用之於世,則知微之顯,知風之自,知賢人之可用,知邪妄之必去。君子憂道不憂貧,自然憂國憂天下,而新民事業亦在其中矣。以至明明德、新民皆止於至善。

  由此觀之,儒家為己之學,即以經典修養君子之道,與哲學研究完全不同。此亦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異。

  1、西方以大腦思維,哲學將萬物視為客觀外在,然後邏輯思辨,自成體系。2、解決問題之方法,亦在客觀事物中尋找。3、事物分門別類,哲學亦分科研究,彼此有不能相通處。4、形而上之上帝與形而下客觀之哲學又打成兩撅。5、因觀察事物角度不同,範圍及高度有限,另一哲學家從另外角度,不同範圍和高度,又得出完全不同之結論,故哲學競相為高。6、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從公從婆解決問題皆不免偏頗。

  儒家認為:1、天理即人性,而人以心思,故情懷感想皆有心旁。人之言行判斷皆出於心,德高則性出而心明。心明如鏡,則物來畢照。2、故處理萬事萬物之方法,不在外在事物中尋找,而在心中尋求。精一執中,堯舜禹相傳之心法也。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范氏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程子曰:中庸之書,誠而已矣。蔡沈謂尚書,曰德、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3、心可以悟道,故儒學乃道學,道無所不通,無處不在。4、在心中尋求萬事萬物之理,則人物一體,天理人性一貫,形而上下可貫通矣。5、惟聖人道全德備,明心見性,故賢人愈學愈謙下,學到謙下處方是學問。6、賢人循聖人之道識辨事物,乃至治國平天下,可以提綱挈領,抓住事物之根本,因而更趨中庸之道,而不至偏頗等云。

  故研究方式,就事論事,學為知識,邏輯思辨,客觀事物,而逐其末。儒學方式,以理明心,德性修養,體會天人萬物之際,而立其本。研究方式為人,致乎外,儒學方式為己,求諸中。研究方式為科學,儒謂之器,儒學方式為道學。研究方式形而上下脫節,儒學方式一以貫之。研究方式競相為高,儒學方式德在謙下。研究方式各言其是,無所适從,而不免偏頗,儒學方式更趨中庸之道。 當代人類問題,即是心不明,形而上下脫節,致外逐末,不能整體觀物而常偏頗,故而解決問題按下葫蘆起來瓢之所致。

  近百年來,儒學研究多採取哲學研究模式。其客觀精神,將經典聖賢之言視為他說,得出之結論為我之觀點。其實已與儒學無關,僅借助儒學材料而已。這種研究,一者非道德修養,則很難理解乃至斷章取義聖賢之言,更談不上對儒家道學之貫通,惟有貫通此道方能落於現實而不悖。二者,不能在學習中養育德性,于儒學當代使命,幾無助益,甚至以己之錯誤誤導儒學,誤導他人對儒家之瞭解。於此比較哲學研究與儒學德性修養之差異,使未來儒學歸本教育之道,可期有能昭明儒家道統之君子出現?儒學所以顯得重要,就在其思維方式與當代主體文化不同。因此產生不同之文化理念。倘不改儒學研究方式,仍循主體文化之思維,或永遠找不到拯救人類之路。

  四、未來之前途。

  以儒觀之,當代人類之危險,關在其不和諧。所以如此者,人心君心不和諧也。人之本在心,國之本在君,天下之本在天子。人之心氣不平,欲人際關係和諧,不可能。君之心氣不和,欲國際關係和諧,亦如之。人類自我膨脹,無所堤坊(禮者,坊也),客觀天地萬物,無敬畏之心,豈能天人和諧哉。欲走出當代之困境,必須建儒家大學,循儒學教育方式,養育大量君子。君子有德性,則心氣和平;有學問則明萬物之理;戒慎恐懼,故敬畏鬼神。如此,則浩然正氣生矣。就個人而言,君子無貪欲則不爭,個人環境和諧矣。國家用為君臣,則道國誠敬而循義,國際關係和諧矣。敬畏鬼神,坊人類自我之膨脹,則天人之際和諧矣。哈佛大學所以有盛聞,以其法學院培養各國之人才,回國進入政壇,以推動民主自由憲政制度也。有識之士認為,正是此種制度,帶給人類如今之災難。無論國際關系,亦或國內政治,乃至天人之際,觀其亂象,豈有他故哉。物極必反,儒家大學養育各國君子,以期回國帶去和諧之政治,則天下走向和諧可期矣。或以為欲完成拯救人類之使命,又必中國先行之,以效應天下。猶如美國以民主自由制度效應天下也。此亦孔子東周之志乎?如此,則可國治而天下平矣。

  說明:1、本文立足天地人三才和合之道,即人類整體利益,批評當代政治文化之問題,並未否定其在現實平面上造福人類。2、所謂儒家和諧文化拯救人類,即儒學在當代之使命,亦不可能在現實層面立竿見影,今僅為契機之動而已。3、在物極必反過程中,儒家文化亦必與當代文明和諧相處,漸入而化,而非彼此鬥爭戰爭。如此,方能實現儒學在當代之使命。4、所以建大學,而非傳統書院,乃適應現代之形式,而遵循書院教育方式也。唐虞三代,亦猶今之大學而非書院。道之不傳也久矣,建此大學,亦僅入德之門而已。學儒守道,乃學者終生之業。明明德,新民,終止於至善,豈大學可以畢業也哉!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学·君子
儒家的中庸思想
孔子学习之道之学习的目的
《中庸》新解
涂可国: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八大社会气象解读
以约失之者,鲜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