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公报》是如何描述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的?

李克勤(jixuie)题记: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其革命性如何理解?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全过程就可以理解,当然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是一个可以悟道的器。这个公报,可以当做一份外交文件的范文来阅读。正如乔冠华1971年首次代表新中国正式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成为联合国文件之范文那样。

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出现的镜头,其实并不出人意料。

毛主席挥洒自如的谈吐,让美国客人亲身领略了中国领袖的非凡魅力。此前尼克松、基辛格都曾经在毛主席著作、诗词上下过和打功夫,他们对毛主席的思想和实践——对毛主席的道器变通,并不陌生。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上有新华社发的消息,称毛主席“同他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

在尼克松总统结束对我国访问的那一天,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也就是著名的《上海公报》。

在《上海公报》里,对毛主席与尼克松总统的会见,用了这么一段:

【尼克松总统于二月二十一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参见:http://www.gov.cn/ztzl/zmbh/content_624341.htm)

英文为(参考):

President Nixon met with Chairman Mao Tsetu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February 21. The two leaders had a serious and frank exchange of views on Sino-U.S. relations and world affairs.

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公报的起草者是极其严谨的,中英文对应恰当。

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在道层面一以贯之,作为道器变通之根的牢靠,那是无形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效所能达到。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意味着在空间上的统一性有了保障。

无时不有,意味着时间上的一致性(连贯性)有了保证。

常言道“一以贯之”,可以这样来理解。

能否一以贯之,可以说明一个人为人处世之道。

说到底,毛主席做人过得硬

一条路线,如果没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没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左一下右一下的,好像短期内风险小,可长期这么搞,也就无所谓道了,当然也就谈不上道器变通之根了。这样的路线,又有何信誉可言呢?

再说这道器变通之基,那也是在语言,在最基本的语言文字以及语法修辞、逻辑上颇有讲究的。

这样外交才有了靠谱的根与基,从而才能把道器变通之变顺理成章地展开,那么,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之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阅:

《国家记忆》:接待事宜

巧提台湾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个中国人都应感到自豪,毛主席用1小时,就让美国总统诚惶诚恐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那年正月初七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
回顾历史上的今天:中美建交
让已下台的尼克松享受“超总统”待遇,毛泽东高明的外交手腕让美国政客折戟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如今看来有失有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