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着相”,亦可谓之“神”
所谓着相,即迷恋事物表相。迷恋,即未获得批判思考淘洗的情感、情绪,是与欲望、冲动,相关联的。
因此,着相,往往与批判思维无关,更多地是困囿于世俗偏见和约定俗成。着相深浅的程度,即个体在这些“人造之相”中,丧失批判能力的程度。
着相越深,越被这些人造之相蒙蔽心智,最终只能沦为匍匐在地的某些符号化的存在。他们,视人间众相,一如跪拜神祇。
于是,我们说世间有两种神:
一种是规律之神。它凌驾于世间众相,是悲悯的。而那些看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接近于神了。
另一种是秩序之神。它是基于一种预设的框架,达到对框架内成员的顽固习性的型塑,直至演化为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要素。那么,到这一刻,秩序之于他们,便是神。


01

秩序为神,其前提是,要建构一种“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需要考虑具体语境,就自然成立的东西。换一种说法,普遍性就是一种凌驾于系统的主宰观念,或者价值判断。
如果有个体不处于这个普遍性之中,那么,普遍性就会对其做出评判,或视为异类,或成为典型。
而形成“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普遍性,包含两个层次的努力:
第一个是如何达成“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的依据什么,需要谁来确认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第二个是这个“确认”的普遍性如何达成,这个普遍性主要指向的是谁。
第一个层次的努力,本质是利益结构设计的共识。第二个层次的努力,则是出于对利益结构设计中的某些偏好的维续,需要达成一种群体习性化的建构。
我们知道,在层级化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二元对立。
一方面,是处于高层级群体的某些义务,就会作为一种大力提倡的美德,并且这种美德被社会所希求,但这种美德是不能有任何直接的回报的情况出现的。一旦这种美德,有了回报,也就意味着变成了更深层次拉开这种等级差距的手段。
另一方面,在这种高等级群体的义务实施中,实际上是实现了一种高低差距的补偿机制。那些处于低层级的人,好像得到了某种好处,于是,他们似乎就被赋予了一种不会太主动去跃出他们原初生活的填补机制。
也正是这种“补偿机制”中,有着类似“投喂”属性和高高在上的“恩赐”属性,因此,它们往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麻痹着低层级系统的“质询”能力。
这个能力的丧失,实际上初步培育了一种产生“宿命论”的土壤。一旦宿命论成立,那么,与之相伴随的一种“忍耐”性格就形成了。
越忍耐,越信命。而这个“命”,却是在秩序框架的多重规训下形成的。
于是,我们可以说,到这一步,秩序,即可为“神”了。所谓的“等、靠、要”的文化基因,本质就是仰望“秩序之神”。


02

深“着相”,不过是被这种“神”的预设框架,捕获了。
而这种预设框架,总是在不断进化自身的叙事模式,用更趋向消弭差距的话语系统,取代一种更理性的边际收益算计的逻辑系统。也就是说,叙事模式是表相,大多数时候,是不同的叙事模式,共同把某种理性逻辑给藏起来了。
就像上面所说的层级系统中的差异和“补偿机制”,可能大部分人看到的是这样的表征模式:
处于高层级的群体,比如贵族群体,他们看起来是被社会结构要求得更多,同时,也做得更多,并且是无偿性的。而处于低层级的群体,则被社会结构要求做得很少,但是却能获得某种基于“补偿机制”的实利恩赐,比如说来自贵族的“礼赠”和屈尊。
基于这种话语系统,低层级群体,就会慢慢产生感恩戴德的情感,以及在遭遇某些重大变故时,也仍认为这是“命”的缘故。
就像封建时代,老百姓总是说是“老天爷”的问题。而老天,却是授权给了皇帝治理天下的权力的。于是,这种所谓的“归咎于天”,实际上就是以皇权秩序为神了。
这种“捕获”,其实也是有偏好的。他们偏好那些没有独立意志的个体,那些为欲望和冲动所驱使的个体越多,那么,秩序获得“神”这种“正当性”符号,就越容易。
因此,必须明确,意志、欲望、冲动的区别。
意志,是认识到自身的习性与境遇,并进行理性的自我追求,能确立起一套有效的批判机制。
因此,培养意志,本质是智识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前者是开智,后者是灌输。
而欲望是认识到自身的境遇,但只限于一种对上的仰望和渴望,却没有能力形成理性的自我追求,只是被这种仰望和渴望驱使。但碍于处境的局限,始终在“得不到”之中挣扎煎熬。于是,谁满足他的欲望,谁就是救世主。
至于冲动,是既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境遇,也不可能有任何理性的自我追求,于是,呈现的是一种本能。当这种本能以任何形式得到满足,便会形成驯服机制。


03

个体的局限性,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自身的“着相”问题。另一部分是秩序框架的预设逻辑。
第一部分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但在更好的时代而言,必定有着更多地消弭遗留问题的机制。如果没有,只能说是一种“设计”的倒退,但这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
因此,第一部分的“着相”问题,大多取决于个体建设自身“意志”的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至于秩序框架的预设逻辑,这不是个体所能左右的,甚至于很多时候,识别感觉不到这种逻辑的存在的,更不用说“参与感”了。
而那些能够被觉察的“预设逻辑”,则往往承载了太多的意图消弭差距的功能,因此,是需要去甄别的,甚至是需要一定的批判能力介入,以维护个体自身一定的理性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了然世间众相,而后,可以无相之相,入相。此时,任何相,皆非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1陈辰:教育惩戒如何实现规训
【4号在不同健康层级的平凡与特别】
纪要 | 【文研讲座202】张静:特殊历史经验中能否发现一般理论?
读书随笔:精神现象学(3-3)
哈姆雷特的本心
驱逐伦理:物欲笼罩的精神危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