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史观

五百年前一场由皇帝导演的“背信弃义”

2017-06-28清史观141评

【想知道更多,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彰考局”(R-history)】

撰文|姜愚(中山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这天,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明英宗却在土木堡之役中,被瓦剌人俘虏,随行的英国公张辅(曾任出征安南主将)、内阁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上百名文武官员被杀,二十万北征大军死伤过半,溃不成军。[1]

消息第二天传到北京,朝廷乱作一团。

皇帝没了,谁来主持大局?

经讨价还价,朝廷决定,让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来做皇帝。但是,有个条件,即要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顺利当上了皇帝,是为景泰帝。但三年后,皇帝食言了,他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对这一大变动,历来众说纷纭。

有说是于谦默许支持的,有说是内阁大学士江渊幕后指使他人上奏的,等等,总之皇帝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大臣的错。

然而笔者仔细阅读史料后发现,这一“背信弃义”大戏的幕后导演,恰恰是皇帝本人。

那些背锅侠们

皇帝要废太子,自己不太好直接提议,须借一个由头,即大臣上疏请求,然后再独断,或是交朝廷讨论。

景泰帝易储,也是如此。

那么事情到底由谁动议或促成?

先来看看史书上判定的那些背锅侠们。

第一个背锅侠,是于谦。

这位策划明军击退瓦剌大军的男子,手握兵部大权,但对易储所持的态度,太过模糊,至今莫衷一是。多数学者认为于谦不赞成易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易储之后,于谦在朝廷的地位已经比景泰初年下降。[2]

(清)顾见龙所绘于谦像

于谦支持易储,而地位却下降,逻辑上说不过去。于谦这个锅,背得很冤。

第二个背锅侠,是内阁大学士江渊及其同伙广西土官黄[王厷]。

成化年间修《英宗实录》时,执笔者说:“黄竑(即黄[王厷])易储之奏,出前工部尚书江渊。”也就是说,江渊替黄[王厷]写了易储的奏疏。

这一说法当时就被翰林院侍讲丘濬打脸,他认为,黄竑只是因为杀了兄长,所以上奏求免死,而且,广西书奏用的是土产纸,奏疏应是黄氏亲笔。史官找来奏疏检验,发现果然是广西纸。[3]不过,单凭这点就否定江渊的嫌疑,证据似乎还不太够。《明英宗实录》便谨慎地写下“或疑侍郎江渊云”。[4]

第三个背锅侠是广东巡抚揭稽及其同伙黄[王厷],揭稽代后者上疏。

这事儿是英宗复辟之后才抖出来的,其时景泰帝已死。作为吏部尚书何文渊的受业弟子,揭稽与何文渊之子何乔新互撕,揭稽指控何乔新逼死父亲求脱祸,何乔新指控揭稽在巡抚广东时,代黄[王厷]作易储疏。

英宗得知后很生气,派锦衣卫抓揭稽与何乔新等回京审讯,[5]结果是“迹涉已往,俱获释焉。”[6]揭稽与何乔新都没被问责,但二者互撕过程中抖出来的“料”,似不是空穴来风。[7]

第四个背锅侠是吏部尚书何文渊。

景泰四年(1453),何文渊被弹劾,但以自己在易储诏书中写下“父有天下传之子,天佑下民作之君”,而被宽大处理,光荣退休。英宗复辟后,何文渊因惧怕被追责而自杀。[8]

何文渊的确写过“父有天下传之子”,于谦赞他“春生化笔,辅翊皇储”。[9]

但也不能认为何文渊主导了易储。

上面几位,都是背锅侠。这场易储大戏,其实是景泰帝一手策划。

皇帝苦心三年,借黄[王厷]上奏的契机,短短两天就废掉了太子。

英宗复辟后,那些纷纷要与景泰帝划清界限的大臣们,都只是出场的演员。

景泰帝的导演功力

作为导演,景泰帝不能事必躬亲,他得找好跑腿的“场记”。

继位之初,皇帝就着手重新安排司礼监大太监。当时的司礼监太监是金英,景泰帝曾经试探性地与他聊天:“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结果他说:“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10]

其实皇帝说的“东宫”是儿子朱见济,而金英说的是英宗儿子朱见深。

清乾隆年间所绘景泰帝像。

在这件事上,景泰帝看出金英不是和自己一条心,不久他就失宠。

皇帝于是把更忠实的兴安任命为司礼监太监,[11]给这一沟通宫中与外朝的关键位置上,插上了自己人。

选好场记,接下来要有能配合演出的演员。

这些人,就是内阁、吏部、礼部等重要机构的官员。

继位之后,皇帝开始一系列人事调动。

景泰元年(1450)八月二十日,皇帝下令“刑部右侍郎江渊兼翰林院学士内阁办事,”[12]江渊被调入内阁。

据说,江渊在土木之变后因为“极陈固守之策”而大受景帝信任,从翰林院侍讲超擢为刑部右侍郎。[13]

景泰二年(1451)十二月,景帝又令礼部左侍郎王一宁、国子监祭酒萧镃入阁。[14]

高虎饰演的景泰帝

据说,王一宁之所以能入阁,是因为他曾经担任太监王诚等人的老师。[15]而太监王诚、舒良在易储一事上出过力。[16]

对于吏部,皇帝保留了原吏部尚书王直的职务,但又提拔退休官员何文渊担任吏部尚书,形成“一部两尚书”局面。[17]

何文渊在易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其首倡“父有天下传之子”之说,并以此为功。[18]

对于礼部,景泰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拿它作易储的准备,因为,更易太子,礼部绝对绕不开。

皇帝的办法是,更置礼部左右侍郎,来加强影响。

王鏊的《王文恪公笔记》提到:“时易储之议渐萌,而礼部两亚卿俱阙,议必得有力量者为之。”

当时,太监宋某推荐了翰林学士刘铉,但江渊认为“铉素不能干事,不可用。”于是推荐编修萨琦。[19]雷礼的《国朝列卿记》称萨琦“与易储,日见亲密”。[20]

皇帝找齐了演员,也找对了演员。

接下来,皇帝就要给演员演出费,即,不让大臣公然反对易储,对此也是煞费苦心。

易储前后,皇帝曾赏赐大学士陈循、高榖,学士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等人各黄金五十两。[21]

皇帝向大臣“行贿”,大臣对行贿者的意图,自然也是心照不宣。

完成司礼监、内阁、吏部、礼部等核心部门的重要人事调整后,场记、群演和资金都到位,景帝的这幕易储大戏,就缺一个主演。

这个角色最难找,百官没人敢冒天下之不韪站出来,提出易储。

一直等到三年后,主演出来了。

景泰三年(1452)四月二十一日,广西的一位因谋杀兄长而被逮捕的土官都指挥使黄[王厷]派遣千户袁洪上奏,请求易储。

景帝收到这份上奏,马上表态:“此天下国家重事,多官其会议以闻。”[22]

第二天,文武群臣会议易储,会上,有几个小官表示异议,但也没坚持,最终,群臣集体签名,上疏请求准允黄[王厷]所奏。

景帝第一时间表态同意,当天任命东宫官属,大封朝臣。[23]原本即将要被处死的阶下囚黄[王厷],不仅开脱了罪名,而且以“建言国家重事”之功,从边远的广西土官,跃升为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相当于军委委员)。[24]

更易皇太子这样的“国本”重事,从发起到完成,两天就搞定。这样的执行力和速度,与之前磨叽一整年,才把英宗从瓦剌接回国的漫长角力形成鲜明对比。

演员们的命运

按照约定,景帝继位只是为了挽救大明社稷的权宜之计,皇位还是要回到其兄长英宗一系。

荷兰学者贺飞烈说景帝是一位“看守皇帝”(Care-taker Emperor),[25]形容得很贴切。

景泰帝易储,是对他继位之初,与皇太后孙氏及群臣所立下政治约定的“背信弃义”。

他处心积虑谋划易储,就是为保证帝位传承能在自己后代一支中实现,将自己一宗成为皇族大宗,英宗一支降为小宗。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景泰帝的独子被立为太子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皇帝深受打击。

而此刻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还在拼命生儿子(景帝之子去世时,英宗已经有五个儿子了)。

景泰帝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太子死后,刚刚才演完易储大戏的百官,又有人开始打起小算盘,掂量着要不要请求重新立英宗之子为太子。

不过,景泰帝不愿意投资“续集”,那些请求复储的小官,不是下狱,就是贬官、廷杖至死。[26]

当景泰八年(1457)正月,皇帝病重,皇位继承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由此爆发景泰朝最后一轮,也是对此后数朝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博弈:拥戴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

参与易储大戏的官员,在“夺门之变”后,付出了更为严重的代价。

于谦、王文被冤杀,兴安去职,陈循等被流放辽东充军,何文渊自杀。

“主演”黄[王厷]已死(传闻是自杀),其子下狱。

而一手策划了易储的皇帝朱祁钰,则被剥夺了帝位,次月去世,礼部奏按亲王例葬之,谥曰“戾”。

注释

[1]曹永年:《“土木之变”明兵力及伤亡人数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2]Philip de Heer, The Care-taker Emperor (Leiden: E. J. Brill,1986), pp.79.[3]何乔新:《椒邱文集》卷30《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墓志铭》。[4]《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四月甲申条。[5]《明英宗实录》卷293,天顺二年七月丁亥条。[6]黄瑜:《双槐岁钞》卷5《易储诏》。[7]任建敏:《“父有天下传之子”:景泰三年易储之议及其政治影响》,《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6年第1期。[8]《明英宗实录》卷293,天顺二年七月丁亥条。[9]何文渊,《东园遗稿》,于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何公像赞》。[10]陆容《菽园杂记》卷1。[11]陈学霖:《明代人物与史料》,《明代安南籍宦官史事考述——金英、兴安》。[12]《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景泰元年八月辛卯条。[13]《明史》卷168《江渊》。[14]《明英宗实录》卷211,景泰二年十二月庚寅条。[15]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3。[16]《明史》卷119《怀献太子》。[17]《明英宗实录》卷216,景泰二年七月乙丑条。[18]叶盛:《水东日记》卷7《何文渊自经》。[19]王鏊:《王文恪公笔记》,载邓士龙《国朝典故》卷61。[20]雷礼:《国朝列卿记》卷78《萨琦》。[21]《明英宗实录》卷216卷末、李贤:《古穰集》卷30《杂录》。[22]《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四月甲申条。[23]《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四月乙酉条。[24]《明英宗实录》卷226,景泰四年二月己丑条。[25]Philip de Heer, The Care-taker Emperor .[26]《明英宗实录》卷257,景泰六年八月庚申条。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英宗差点亡明,为何还被狂赞为英明之君?
都知道养虎遗患,慈不掌兵,可明代宗为何不杀明英宗一劳永逸呢?
浙江乐清南阁牌楼群(明.国五)(下)
【历史名人】五朝元老王直之生平及历史背景
明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也阻止不了英宗被软禁七年,真扶不起
被景泰帝囚禁:明英宗过得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