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四)

 

四、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战乱无休的年代,汉文化遭到严重毁损,玻璃工艺亦不能幸免,铅钡玻璃仿玉工艺由此消亡。再加之曹操父子提倡薄葬,如曹操临终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使两汉400余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最终消亡,因此出土的珠玉实物也骤减。

 

但此时西方具实用功能的钠钙玻璃容器传入中国,钠钙玻璃器克服铅钡质脆惧热等不足,光色映澈兼具实用,被视为至宝。国家残破,但上层人物仍恣情欢娱,精美的玻璃器被当作斗富之宝器。在统治阶层墓葬里,精美的玻璃器屡有出土,它们大抵来自西方,罗马玻璃、萨珊玻璃均有发现。其后历代,玻璃器均作为奢侈品进口。

 







西方的吹制工艺传入中原之后,本土也开始制作。河北定县北魏塔基石函出土的一批中国器形的薄胎玻璃器就是例证。从汉代开始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兴盛,这也极大影响到玻璃工艺的发展。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至今被列为佛家七宝,透明玻璃舍利瓶成为佛家至宝,大量的吹制小瓶被置于塔基安放舍利,大量的玻璃珠被制成璎珞装点佛像与佛堂。

 



这里所说的珠子主要是指一种“印度-太平洋”玻璃珠,是最著名的贸易珠之一,最早于纪元前后在印度东南沿海生产,流传数百年不衰。这种珠子色彩丰富、个体极小,有些不足1毫米,制作技艺高超,在汉代及魏晋南北朝都多有发现。

 

 

(据“魏书”及“北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时,有大月氏商贩在京城烧铸琉璃,乃召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以为神明所作。北魏平城即现在山西大同,此应该是指琉璃釉建筑构件,作为山西的传统行业至今可查。而西方用琉璃釉装饰的记录,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人的神殿墙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牧之解密 中國古代玻璃(四)
“琉璃英英,诚为至宝”——史话南北朝的玻璃器如何由进口变国产
潮 汕 工 夫 茶(238)—— 工 夫 茶 具
灿若辰星,美若水滴,这些玻璃比钻石还金贵!
杂谈丨中国古代琉璃的制作工艺
老北京的琉璃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