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阳的科举遗迹和遗物


曾习经殿试答卷策文原件挟带抄


科第世家坊


象征郑大进官阶品级的石狮和旗杆斗座


太史第

揭阳学宫,为古揭阳县学的所在地,揭阳的许多科举人才从这里走出来。

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始于隋朝,以后历朝不断沿用和改进。到明清,是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期,表现在考试科目、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和答题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一直到1905年,光绪帝实行新政才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实施了一千多年,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病,但毕竟对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揭阳是粤东古县,自宋绍兴八年(1138)重置县后第三年即1140年就在县治东部建学宫,作为推广儒学、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之后,揭阳的科举人才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宋一代,揭阳中进士的就有14人。到明清时期,由于揭阳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重教兴学,使揭阳的科举出现鼎盛时期。整个明代,揭阳中进士有31人,清朝中进士有24人,其中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中举人近300人。而且在这些科举人才中不乏怀瑜握瑾之士,他们或以吏治闻名,或以军务振边,或以理学治世、或以文学流芳,其中较著名的有边功卓著、被人称为“岭南第一名臣”的明兵部尚书翁万达;第一个将阳明理学传入潮汕的明朝行人司正薛侃:“器宇宽厚,负文名”的明朝翰林院编修郑一统:“富吏识之才”的清直隶总督郑大进;被世人誉为“近代岭南四诗家”之一的清末度支部佑丞曾习经等等。这些人对揭阳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虽然科举制度废止已有100余年,但在揭阳至今还保存有不少科举遗迹和遗物,这些都是研究古代科举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下面就对这些遗迹和遗物做简单介绍。

榕江试舍和放榜亭——科举考试的设施遗迹。榕江试舍俗称考院,是岁科童试场所,位于古揭阳县署东侧(今思贤中学内)。清同治十年(1871),署揭阳知县周士俊倡建,1873年落成。建成后的考院,东、西两廊座位2000号,厅屋合计32间,内有由当时福建巡抚丁日昌撰文,书法家袁练触笔的《榕江试舍讲堂记》嵌于大堂壁上。考院前西侧建有放榜亭(今耕颐画庐)作为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时至今日,考院虽大部分被破坏或被占它用,但整体轮廓还清晰,放榜亭周围被建成民房,但其花岗岩石重檐亭顶及其雕文仍保存完好。嵌于墙壁的《榕江试舍讲堂记》全碑原由八块组成。现存二块被征藏于市博物馆。

曾习经殿试答卷策文原件挟带抄殿试答卷和试帖诗遗墨。八古文、试帖诗、表、诏、诰、判、策、论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市博物馆藏有清光绪十一年拔贡周子元写的试帖诗和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习经殿试答卷策文原件,从这两件遗墨我们对清代科举考试的文体和作者的才情可见一斑。

挟带抄本——科举考试的作弊物。明清科举考试也有作弊现象,一是雇枪手代考,一是挟带抄本,其中最普遍的作弊方法是挟带抄本,它不像雇枪手那样要花大钱,牵涉的人多而容易暴露。挟带抄本的方法是将要偷看的内容抄在薄纸上再卷起来,藏在笔管中,或折叠起来藏在砚台的底部、鞋子的夹层里。也有的是抄写在布条上,然后塞入腰带、系在腰里,还有的人是写在衣服的夹里上。挟带抄本的内容有三种;一是考试规定的范围《四书》、《五经》中的内容;二是以往历次考试公布的优秀考卷(即范文);三是考生猜题的习作。揭阳市博物馆藏有一批“挟带抄本”,有纸质和绢质两种,纸质抄本每页长9公分,宽5公分,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每页计25至30行不等,每行20多字,共计有数百页之多。另外尚有一种绢质挟带抄本,字体与纸质抄本一样,每页长41公分,宽29公分,共有20页之多,每页115行左右,每行约105字(每行字分成3段)。纸、绢两样抄本所写内容都是优秀制艺(即优秀论文)。

牌坊、匾额、府第、旗杆——彰显科举成就的产物。在科举时代,读书—考试—做官几乎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文武名士一登“龙门”,旋即衣锦荣归,树牌坊,挂匾额、建府第、竖旗杆以显亲扬名。

科举牌坊,明清时期,揭阳士知向学,参加科举,博取功名,跻身宦途者为数颇多。为了宣扬功名政绩,鼓励士途,于是出现了一座座石刻巨坊。据史料记载,明万历时有为县城各科举人杨顺、洪添、郑志谨先后所立的攀桂坊、凌云坊、登云坊,为举人许训、黄原禄、谢仕、黄源寿及郑敏所合立的五桂坊。仅宣化街(县府前)即有为邑人国子博士薛俊、光禄寺少卿薛宗铠父子立的“乡贤坊”;为庆远府教授黄勋、兴化府知府黄一道父子立的“奕世青云坊”;为都匀府知府林鸣鸾立的“司徒正郎坊”;为兵部尚书翁万达立的“万里长城坊”,为戊辰四进士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辜朝荐立的“戊辰四俊坊”;为辛丑科状元林德镛立的“状元坊”;为乙未进士许登庸立的“重宴鹿鸣坊”等十余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科举牌坊三十多座,惜大部分被毁。现保存较好的有“登瀛·五马坊”。该坊位于渔湖京岗乡,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揭阳知县徐资用为永历二十一年(1423)京岗举人孙齐和正统五年(1440)岁贡生、澧州府同知孙瑀所建。前为“登瀛”,后为“五马”。(注:登瀛,是孙齐的名号。又,古时车用四马,太守出则车增一马。汉时太守官阶与州长同,是州长也御五马。孙瑀官澧州府同知,故称五马)。该坊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个保存完好的科举名坊是“科第世家坊”,在揭东县地都镇乌美村邹堂祖祠右前侧,是清康熙后期由邹堂郑氏十五世裔孙、内阁中书郑其崇所建,系三门四柱石结构。邹堂郑氏自十一世郑旻中举(后登进士)起,随后又有十二世郑育渐(旻子)、十四世郑匡夏(旻曾孙)、十五世郑其崇(旻玄孙)中式。五代中有四代科甲奏捷,故立“科第世家坊”以彰显。“科第世家坊”连同“郑氏祖祠”现被列为揭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匾额,士子高中之后,当即回乡祭拜祖宗,并于宗祠中挂上标明品秩、头衔的牌匾,如“拔元”、“进士及第”、“贡元”、“文魁”、“武魁”、“解元”等等。这些遗物由于都在祠堂内,少受日晒和风吹雨打,且一般代表宗族的荣誉,族人会尽心保护,所以留传下来的也比较多。如在仙桥古溪陈氏家庙内的“文魁”、“鹗荐重光”两匾;在东山区磐东乔南勉勋公祠内的“金殿传胪”匾(注:明清科举制中把殿试考中的第二甲第一名和第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在揭东地都邹堂郑氏祖祠内的“大廷首举”匾等等。这些都是较有代表性和保存较完整的匾额。

府第、旗杆,古代士子一朝考取功名即有官职,若干年后,随着他们官职升高,多有回乡建造府第以光祖耀宗,例如榕城东门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郭之奇建的太史第;渔湖广美村有明“戊辰四俊”之一,官至礼部尚书黄奇遇建的尚书府;揭东玉窖镇仙美村有清乾隆进士、官至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郑大进府。其它的还有“进士第”、“明经第”、“将军第”、“儒林第”等等遍布城乡各地。另外,贵显者不分文武,为扬名高标,常于祖祠前或府前竖旗杆、勒石标名。旗杆分旗杆斗、旗杆夹和旗杆三部分,多为灰石构筑。在郑大进府前就保存有象征郑大进官阶品级的石狮和旗杆斗座,也有的旗杆斗座是木制的,可以移动,相传是为了逃避官税。

上述揭阳的科举遗迹和遗物,其中不少是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如能有效保护和利用,对我市的文化建设将有重要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名次?
平阳科举考试那些事
古代“高考”跌破眼镜的骚操作
习经府风折旗杆——————揭阳新闻网
最早的“状元”和科举有什么关系?“状元”是怎样成为第一名头衔的?
高考临近扒科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