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逐渐消失的拱墅老厂,再回首已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与痕迹


拱墅依水而居、因水而兴

千百年来

留下了众多的坝、码头、老厂房等历史文化痕迹



老机器、老厂房也是一种文化

记录着拱墅历史,体现着城市特色


这里是杭州工业的成长摇篮

烟囱和厂房,见证了工业文明的进程

也记录了产业工人的人生

今后在杭州城区,也许再也看不到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工业厂房



长 征 化 工 厂


上世纪70年代,长征化工厂招人只需单刀直入贴出一行大字:杭州长征化工厂招工,便能吸引大批人前来报名。



1950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杭州建新化工厂一点一点立起来。建新,这就是长化的乳名。从苏联引进设备,组建了松香车间。直到1955年,从生产松香转变到酒精。



工厂为工人搭建再教育平台,看病享受全额医保,一年四季全天候供有洗澡热水;厂内文体设施齐全,游泳池免费对员工开放,周边的大河造船厂和杭一棉工人也有不少“开后门”来分“一杯汤”,还有大体量图书馆附带公园式阅读区… …


7个文化课老师为职工提供再教育,没念完初中、高中的都可以在厂里念完。厂篮球队、乒乓球队、歌咏队等文体团队都有,各类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长征化工厂老照片当年的员工照片


如今,走进西岸国际创意园区的老房子,走近高家花园那些巨大茂密的老树,似乎还能感受到长化的静默回味。



杭州第一棉纺织厂


那时捧着父亲大大的搪瓷饭碗,吃着食堂的大馄饨或凉拌面,鞋底饼又脆又香,大发糕又松又软......这些都成为珍贵的回忆



位于桥西桥弄街41号,1889年始建,名通益公纱厂,由清朝官僚庞元济与杭州殷富丁松生等筹募股本创办,这就是杭一棉的前身。


到1957年7月,改名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1999年又改名为杭州一棉有限公司至今。



当时为了赶货提高产量,杭一棉还提出了三班改四班的生产模式,24小时停人不停机的连续生产,为工厂提高了10%的产量,这就是杭一棉人的拼搏精神!


杭一棉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那些年工作的快乐时光永远都不会忘记。



如今,中国扇博物馆就选用了杭一棉的旧址。 



浙江麻纺厂


当年,杭州城里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要想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去看浙江麻纺厂。”



浙江麻纺厂位于拱宸桥北,原是浙江省一家全民所有制大型骨干企业,工人最多时有一万余,是杭州当年响当当的一块牌子!


上世纪50年代,“浙麻”上缴的利税占杭州财政收入八分之一。1953年底,麻袋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被誉为杭州的“摇钱树”


浙麻车间


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职工宿舍、食堂、婴儿室、幼儿园、医务室、疗养所、业余学校、体育场等各种设施都完善起来。1950年至1968年先后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批参观的外宾。


职工家属宿舍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




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厂址还是一片荒芜,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土地,聘请前苏联专家在运河之旁帮助设计这座厂房,原民主德国专家监理,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东南亚最大的丝绸制作厂房。



1958年改名为“地方国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造亚洲最大的丝绸托拉斯:蚕茧进厂,丝绸成品出去;不过,真正生产丝绸服装,已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


上世纪90年代,杭丝联还是杭州乃至全国丝绸行业的老大,年产各类绸缎1000万米,印染绸缎4500万米,服装50万件套。



整个厂区设四大分厂和处室,专设外宾接待室,建有余热发电站、污水处理站、厂大礼堂、广播站、图书馆、游泳池、托儿所、中小学、工人大学、卫生所、四个职工食堂、宿舍、招待所、浴室、派出所……一应俱全!那时候只要有国外元首来杭州,国家领导就会陪同一起来厂参观。


1路电车从拱宸桥返回经杭丝联门口


2007年厂房改造,创办丝联166文化创意产业园,现在工厂的一半已经是商业楼盘,而留下的那一半也被改造成了IDEAL 166 LOFT。


昔日那些粗放不羁的水叶轮,铁锈斑驳的电机、漆面,还嵌在墙中,粗糙灰暗的水泥,全然变成了这里别具风格的艺术元素。



大河造船厂


大河造船厂在拱宸桥以北,“杭一棉”后面、与“浙麻”隔河相望,地址是大石桥10号。那时候从市区到厂里去上班,只有坐1路电车。常常是电车挤不进去了就挂在车门口,下了电车,还得赶到“浙麻”西大门对面渡口摆渡。


1958年,杭州拱墅国营造船厂成立,1959年更名为杭州大河造船厂,当时船厂不在现在的位置,厂房也没有那么大,占地也就十来亩。无论春夏秋冬,200多名船工当时造船、修船全都在露天厂房里。


经常到龙游、金华一带采购木头。一早起来,从杭州坐7小时火车到龙游,第二天天还没亮,坐汽车到山上挑木头,再把挑好、绑好的木头运到山脚下,找人运回杭州。


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一起推车赶到杭州的南星桥,把运来的木头装上车运回厂里,经常整夜通宵地搬,晚上累了就直接在厂里的旮旯头躺下睡觉,天亮了再上班。


尽管条件很艰苦,杭州大河造船厂却已是当年杭州乃至杭嘉湖一带人尽皆知的大船厂。造船最多的一年,一共做了14条木船!



1959年前后,从原来的登云桥位置搬迁到现在的轻纺桥附近,相继有了现在旧址的9个老厂房,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等等。船工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1971年间,由杭州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警卫艇被分别用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专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间,杭州大河造船厂先后制造了金衙庄人行天桥、南星桥人行天桥、清泰拼接立交桥等10座钢结构人行天桥。



如今的杭州大河造船厂修缮一新,保持着原有工业遗存原貌,与周围的刀剪剑伞扇博物馆、运河西岸艺术园,相得益彰,融为运河一景。



华丰造纸厂


当年厂里生产的卷烟纸,大家都排着队要,6台纸机常年生产卷烟纸,工人们加班加点,还是供不应求,只能按照配额来分!



华丰人肯动脑子,大到厂房设计建造,小到一枚螺丝,都是自己制造的。“Made in 华丰”这个颇为时髦的词在当年已经被演绎得很完美!


那时候,杭州还没有几家轻工厂,抗美援朝时期,华丰作为一家民营工厂出资购买了三架‘华丰工人号’战斗机,这个消息在当时很轰动。


民国卅年(1941年)“华丰造纸厂欢迎工商部长官视察本厂新添卷烟纸机留影”


以前,西塘河附近一带,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不过走进华丰,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像那个年代的很多大型工厂一样,华丰生活区可谓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里面有托儿所、有子弟学校、有卫生所、有浴池、有食堂、有理发室,还有可以放电影、电视录像的大礼堂,职工上班、下班都在一起,连接成紧密牢靠的关系。


以前商场经常来厂搞促销,呢大衣、自行车什么的,都是当年的‘高级货’,或者你去商场买东西,忘带钱了,只要说自己是华丰厂的,再给店员看一下工作证,就可以‘赊账’了!


也不知这张奖状的主人是否还记得


如今,华丰厂的生活区还在,很多老员工至今没有搬出。



张小泉剪刀厂



清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随后闻名于坊间,人称“杭剪”,与孔风春“杭粉”、王星记“杭扇”、都锦生“杭锦”、宓大昌“杭烟”,并称为“五杭”。


20世纪50年代,生产一把剪刀是在“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简陋条件下经过72道工序才完成的。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张小泉剪刀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世纪80年代,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过去的小作坊生产方式一去不复返。



如今,在手工艺活态馆里便能看到张小泉剪刀的传人——施金水。老人家15岁进张小泉剪刀厂,这些年一直从事剪刀锻制,能手工制作二十多种产品,2007年被国家评为张小泉锻打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杭州协联热电有限公司



杭州协联热电有限公司也叫杭州热电厂,1983年,热电厂150米高的大烟囱拔地而起,成为当时我国长江以南第一个联片供热站。


它是当时杭州的最高建筑,高度是六和塔的2.5倍,巍然耸立了34年。



随着拱墅区的转型升级,2009年6月29日,热电厂搬迁,正式停工,厂内的150米高的大烟囱不再冒烟。



杭州灯泡厂



1958年创立的杭州灯泡厂位于莫干山路131号,是轻工业部电光源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是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的一家灯泡厂。


杭灯历经31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从小到大,职工从建厂初期的70多人增加到1662人。有普通照明灯泡系列,荧光灯、碘钨灯、红外线灯泡、高压汞灯、紧凑型荧光灯等品种。



当时,杭灯厂的产品畅销全国,喧嚣东南亚、中东和西欧的十多个国家、地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荣誉。



这些百年的老企业,曾经是拱墅的住户,见证了杭州工业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拱墅区转型升级的新变化。


在这里,还有一种记忆,如美酒般经历岁月发酵越发耐人回味。


 互 动 话 题 

你有关于哪个厂的回忆!


拱墅商贸旅游编辑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转载



拱墅商贸旅游

微信号 | gsqswj

【√跟我成为朋友,带你游遍大拱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生】注意!这条“加长版”内容,带你一起回忆大家记忆中的“杭一棉”
百年老厂杭一棉,''''称王''''运河畔!
匠心筑经典丨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全省第一家纯棉布出口免检产品的生产工厂,为国家出口创汇近40个年头
大运河在我心中流淌
“找工作到华丰,找对象到杭棉 ”,杭州俗话里的华丰造纸厂现状
杭锅、杭氧、杭棉、浙江麻纺厂…那些曾经占据杭州经济半壁江山的工业大厂,你知道现在变什么样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