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闵行古迹话沧桑(作者:张乃清)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时常有朋友想到闵行区来游览名胜古迹,让我做些引导,以便寻踪探秘。也有些年轻人听长辈说起故乡的名胜传说,问我究竟是真是假。更有大量的“新上海人”在闵行找不到闻名遐迩的古迹,以为这里没有历史,难以产生认同感。其实,闵行也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只不过有些古迹随着时代变迁已经消失了。

黄浦江畔春申阁

当今,为开发利用黄浦江滨江地带,人们自然想起,在原闵行镇(今江川路街道)“东滩”曾经有过一处名胜古迹,是极为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那就是春申道院,俗称春申庙。

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春申道院“在横沥东岸。奉春申君黄歇像”。这是黄浦江流域唯一以“春申”命名、供奉春申君黄歇的庙宇。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上海县知县褚菊书(字荣九)主持建造,并有记。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嘉庆九年(1804年)在闵行名士李林松(字仲熙,号心庵)的推动下,再次修缮扩容,增设了一座显赫的神阁,取名“春申阁”,俗称东阁,成为滨江地带标志性建筑物。

战国时,楚考烈王拜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今上海地区是他封邑的一部分。明永乐年间实现“江浦合流”之后,上海民众体会到兴修水利的重要,自然联想起历史上治水有功的人物。于是,不少文人墨客抒怀题咏,比兴寄托,一则无中生有的“春申君开凿黄浦”的传说便流传开来,春申君被推上了神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上海知县褚菊书借题发挥,使这座“春申阁”应时而生,并享誉八方。莘庄地区受其影响,不久在莘村塘畔也建造了一座“春申庵”,甚至将莘村塘改称为“春申塘”,以致后人误以为春申君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此建了一座“春申桥”。

在士人们的推动下,崇尚春申君的风习日趋弥漫。嘉庆年间附贡生黄琮(原名琳,字昆发,号二多,别署春申江上人)在春申阁建成后,即作《春申阁题壁二首》,感叹道:“村落逶迤傍水滨,杰然高阁祀春申。千秋史册应从实,百世香烟别有因。”清代出生于闵行老街的著名书画家纪大复(字子初,号半樵),特为春申阁撰联:“浦以姓名传,吾不为鱼终古赖;阁因封号建,居之肸蚃古今称。”春申道院因此身价日增,道院住持朱浤(字砚耕)、羽士潘蕴仁在上海滩颇有名望。

闵行老街也随之繁荣起来了。春申阁面对东首黄浦江转折处的闸港,每逢八月十八日“潮头生日”,潮势汹涌,此处为观潮胜地,又是每年端午节举办龙舟赛的场所。当年,本地文士才女经常在春申阁相聚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清道光年间,李松林之女李媞(字安子)和黄家锟(字谈生)均有《东阁观潮》《登春申阁》诗。

春申阁前,曾建有魁星阁,呈六角形。奎星指北斗七星前四星,为读书士子守护神。清光绪年初,由乡绅李祖锡(字子莲,号祉联)、夏其钊(字元瀛,号秋田)等捐募创建。登阁可览黄浦江全景,为游览胜地。创建时所立的《魁星阁记》碑,今存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内。1917年,由时任闵南轮船局董事长李显常等集议,改建为三幢楼房,供闵行乡教育会所用,并在江边建待渡亭。

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侵华日军的飞机连续十多次在闵行镇上空侦察、轰炸。8月24日夜,日机丢下数枚炸弹,使春申道院受损惨重,春申阁被毁,后来无奈而废。1958年起,道院旧址被改建为豆制品合作加工场。如今,这里已被开发成商品房住宅区。可惜的是,黄浦江畔曾经风光了200多年的地方名胜随之消逝得无踪无影,几乎被世人忘却了。

北桥钟楼名远扬

行人走过沪闵路、北松路口,会看到路边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当地人自豪地宣称:“这里曾经有一座赫赫有名的明心寺。”

北桥明心寺,确实非同一般。此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华严院,开山者为大通禅师。宋治平二年(1065年),住持希最和尚奏准,赐额明心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扩建,占地56公顷,方圆达1公里,并将当时上海县内17座无名望的寺庵并入,改称明心教寺,僧人多达1000余名,为“东南一大丛林”,俗称大寺。

明心寺里,曾有一口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就的铜钟,高1.46米,直径1.8米,重1500公斤。为此,北桥人常说:“北桥穷虽穷,还有3600斤铜。”铜钟的上部刻“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下部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方宁静”。相传,此铜理应声传千里,可惜在试钟时被一个冒失鬼随意误敲,以致丧失神力,钟声难以远传,因此留下了一句“北桥钟,响在屋界东”的俚语。

北桥人特意为铜钟建了座钟楼,原位于北松路、沪闵路交会处。清乾隆年间,钟楼再次重修,为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气度不凡,成为上海西南诸乡最著名的建筑物。

北桥钟楼旧貌

1928年起,北桥成为上海县县治所在地。中医名家秦伯未应邀到此坐诊行医。他在游览了北桥地区的名胜后,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一组《北桥竹枝词》,其中有首云:“瓶山春尽鹤坡秋,不及钟楼对我楼。东海潮声喧日夜,钟声长在海西头。”

1934年9月,本地遭遇一场罕见的强台风,北桥钟楼被刮得破败不堪,随时有倒塌的可能。重建时,人们将它移至上海县政府大楼的东南角,并受时代风尚的影响,改为混凝土结构,仿北京地安门鼓楼,呈方形,高14.75米,占地82平方米,明心寺大铜钟移居龙华寺四楞直筒式有四层,三楼有城堞式回廊,明代铜钟悬挂在内。人们还特意请出生于马桥俞塘的辛亥革命功臣钮永建为新建的钟楼撰写了碑记。这样一座钟楼倒也引人注目,成为沪闵公路北桥段的一大地标。

可惜到了“文化大革命”中,钟楼虽处于解放军驻军处,但“造反派”还是将铜钟弄下来,用24磅铁锤轮番敲砸,怎奈钟体坚固,只敲掉了双龙钟辔。1982年秋,龙华寺修复时,将这口大铜钟移了过去。

如今,北桥钟楼已无踪影,连铜钟也挂到龙华寺去了,难怪北桥人时常会叹气。

明心寺大铜钟移居龙华寺

“城隍老爷”墓安在

据史料记载,当年秦裕伯安葬父母时,将淡井庙北的秦氏祖茔迁到浦东题桥,一起合葬在长寿寺西侧的“寺河塘北”。秦裕伯病逝后,也归葬于此。

明万历九年(1581年),族人在长寿寺西侧正式建造了秦公墓园,占地2.25亩。主穴为裕伯夫妻合葬墓,一侧为其子世隆墓,左穴为其弟亨伯夫妻合葬墓。墓前置有石翁仲、石虎、石羊各二。墓上黄茅如带,不生杂草,俗呼黄泥坟。墓园敕免税赋。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一首即咏黄泥坟:“寺河塘北峙高冈,俗唤黄泥坟向阳。万历九年科敕免,有灵不放卧牛羊。”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朝廷加封秦裕伯为“护海公”。时有秦公裔孙秦端(字彦华)与陈行秦氏族人秦诵莪、秦绣彝、秦荣光、秦乃歌等,联名呈请新任上海知县叶廷眷(字顾之)和刚卸任的知县陈其元,重修长寿寺秦公祠墓。

陈其元(字子庄)原任南汇知县,熟悉秦裕伯故里情况,认为秦公“生为义士,殁作明神,而邱垄摧残,侵占不治,是有司之责也”。因此,他率先捐出俸钱两百缗作为倡导,诸绅士响应,共筹得钱三千余缗,及时赎回墓地19亩,并决定在墓地西侧建造秦公祠堂。陈其元在所撰《庸闲斋笔记》中有《上海县城隍神之灵应》一文,具体记载了此事。秦公墓地有3座坟山,墓道有石翁仲、石虎、石羊、松柏,另有10亩桃树、4亩梅树、14亩花草。相传,建造秦公祠时,特意开挖了一条河,以便运送建筑材料,后人称祠堂河。

1933年农历九月初九,

秦公祠举行建祠六十周年祭祀活动

次年秋,墓侧的“长寿里秦公墓祠”也落成了。从此,每逢秦裕伯生日(农历六月十二)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均由知县亲临主祭或遣学宫僚佐代祭,祝献礼仪肃穆,至民国初年不衰。

1933年农历九月初九,秦公祠举行建祠六十周年祭祀活动时,由上海县县长主祭,上海众多士绅赶来参拜,场面十分热烈。幸有一组图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风云变幻,时过境迁。1963年,秦公墓园被平整成农田之后,当地只留下“秦公祠”为一个自然村的宅名。1999年11月,当地发现同治年重立的青石“元景容秦公裕伯墓”“元述斋秦公良颢墓”墓碑和青石函(今收藏于闵行区博物馆)。2006年,145亩土地被漕河泾经济开发区浦江园区征用,村民全部农转非,住房均被拆迁。

如今,“秦公墓园”在何处呢? 依据史料记载,经多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秦公墓园地块在今立跃路、新骏路口北侧。秦裕伯的家族墓园虽已被毁,但遗址尚存,有迹可寻,但愿这里能辟建一个纪念地,让人们都知道“上海城隍老爷”原本不是神,而是陈行题桥人。

谁见“浦东第一桥”

清代晚期,在浦东鲁家汇镇南面的闸港渡口兴起一个小镇,人称闸港镇,今属浦江镇永新村十组,位于黄浦江折北处,隔江与浦抗战之前的“浦东第一桥”:闸港桥西寺嘴角相对。因常有黄浦江船只泊此候潮,小镇渐有市面,尤其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轮班通航后,这里遂成水陆码头,商市益盛。闹市在北岸,有店铺30余家,分前(南)街、后(北)街和西首的南北街,前街、后街之间有条南北通道。抗日战争期间,小镇大部被侵华日军烧毁,街市衰败。1979年开挖大治河后,这里变得面貌全非。

当年,闸港镇上有一座横跨闸港河的大桥,其长其高,号称“浦东第一”。光绪《南汇县志》称:“跨闸港者曰闸港桥。乾隆庚子(1780年)夏,景韩呈请知县成汝舟拨周浦河工霸木并倡捐重建。”1930年重修时,桥址西移,北端与西市南北街相接,南堍与南岸的“丁”字路相连。桥长60米,宽4米,高6米,桥面仍铺设木板,桥脚由木改为钢筋水泥,设4排,每排4根桩。曾留学日本的滨浦中学校长潘锡成题写了“浦东第一桥”桥名,使其名声远扬。

可惜生当乱世,闸港小镇多灾多难。1938年,全镇被侵华日军烧毁,灾民只得搭建草房栖身。次年3月22日,又遭日军纵火,夷为平地。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的追击,在逃跑时把“浦东第一桥”给炸毁了。

如今,人们再也说不清这“浦东第一桥”究竟是何等模样。近年,有人到原址探访寻迹,只寻见一根水泥桥脚残桩,于是在此建了一座亭子。日前,笔者有幸在旧书刊中发现了一张图片,总算见到了“浦东第一桥”的雄姿。

抗战之前的“浦东第一桥”:闸港桥

文章选自上海通志馆主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上海滩》丛书”,《沪江游踪:海天之间的上海风景》(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

编制:孙源希

审校:戴静怡

签发:吴一峻

来源:“上海通志馆”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第二家 Costco 将落户浦东,离迪士尼一站路
定了!上海第2家Costco空降浦东!
★上海车辆年检地点、年检电话、年检时间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十二,春申阁
上海路名的学问
#老上海影集#之浦东(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