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瞬间(972):焕新胡同李麟玉故居
李麟玉故居故居位于东城区焕新胡同21号。李叔同每次来北京时,就住在这里。
焕新胡同南北走向,中间有一个90度的转弯,21号大门向南,就在转弯处。
X

焕新胡同21号
2012年11月30日寻访皇城根下的文化小院(郑娜、王慧丽)
中轴线上的皇城根遗址一带,因为玉河复建工程和地铁修建,地安门东大街的南北两侧变成一大片工地,被钢板围挡起来。倘若不注意,很少人知道从马路南侧的一个小门进去,有一条名为焕新的胡同。胡同入口处,破损的青砖墙上,油漆手写的“焕新胡同”4个字已褪去鲜艳的红,在旁边的小广告中,显得单薄而沧桑。这一切正如胡同里幸存的几家院落一样,在四周喧腾的车流与工地中,变成安静的存在。而它们中间,又以一座四合院最为特别——焕新胡同21号院。
焕新胡同21号院的门牌和别人家的门牌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这座院子的门脸更加陈旧而简陋,让人很难联想到那扇门背后的无限风光。踏上布满裂纹的青石台阶,打开楸木梅花钉的蛮子门,这时才能看到内侧门栏上挂着的几张老照片。弘一法师的童年照片也在其中。显然,这座院子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切地说,这是李叔同侄子李麟玉的故居。因
为叔侄俩年纪相仿,是幼时玩伴,感情甚笃,所以李叔同每次到北京都住在这里。提起李麟玉,同样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法国的李麟玉学成归来,出任成立不久的中法大学校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是民国时期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高等学府。在他的主持下,1925年,中法大学搬到了东黄城根的位置。因为地处京城的中心位置,紧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高等学府,焕新胡同21号院成为当时的大学教授、社会名流等人的聚集之地。“临通衢而得僻隐之便,处市井而享清幽之趣。”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历史学家吴晗,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以各种方式切磋交流,或谈艺论文,或吟诗作画,成就了许多佳话。至今,小院还保留着李叔同、于右任等名家的匾额。珍贵的遗产还包括一张1920年的老照片,照片里从左到右依次是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这“四大巨头”的合影在历史上十分著名,只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合影的地方就是这座小院的门口。
中国城市网摘录:
在焕新胡同的民居中,21号是最为显眼的。胡同里晒太阳的老人告诉我,这个21号可不一般,这里是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故居。老人的话让我将信将疑。我回到家后赶紧遍查资料,才知道焕新胡同21号旧门牌是火神庙7号,宅子的确是属于李叔同的家族,不过21号并不是李叔同的故居,而是李叔同的侄子李麟玉先生的故居。李麟玉是中国著名化学家,留学法国。上世纪20年代初,李麟玉从法国学成归来,出任成立不久的中法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是民国时期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高等学府。李麟玉出任中法大学校长期间,在他的主持下,1925年,中法大学搬到了东皇城根的位置,如果去东皇城根,现在还可以看到中法大学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
2014年8月20日光明网《焕新胡同21号院:百年老宅成名流聚集地》介绍,焕新胡同21号院上世纪初就是文化名流聚集之地。这里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叔同的故居。作为李氏族产家宅,现由李叔同的侄子、中国著名教育家李麟玉一脉继承。而李麟玉为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中法大学校长。由于住所靠近中法大学,师生都把他的家视为“校长官邸”,经常登门拜访求教,留下了许多文人的足迹。2011年,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的文化体验中心大唐春社迁址此地。(光明网记者邱晓琴摄影报道)

有关报道截图
李麟玉(1889—1975年),字圣章,中国著名学者、教授。天津人。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侄子。南开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08年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10年赴法国学习。1921年获巴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经蔡元培介绍在北京大学任教。1922年筹建了中法大学理学院并任院长。之后任中法大学校长兼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27年获法国骑士勋章。李麟玉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解放后,历任国家重工业部顾问、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全国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资料:
李叔同(1880-1942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焕新胡同21号的主人与中法大学
焕新胡同21号
粮店街的故事四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弘一法师)故居
盘点天津有那些名人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