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东垣只用一副产品,顿时耳朵不那么响了,

治疗耳鸣、耳聋,一味古方用了800多年,不服不行!


800年古方治耳病,效果立竿见影: 不管你耳病多重,也不管病史多长,3个周期耳鸣消失,耳聋还声,听力如常人,屡试不爽!

耳鸣、耳聋,历史名方,专产品专治! 历代名医大家对此方有高度评价,《东垣试效方》 (金元·李果著)、《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著)、《汤头歌诀》 (清·汪昂著)……多部医学典籍均明确记载了此方,清耳明目之功效卓著。

1

当心久鸣必聋,久聋痴呆


耳聋耳鸣患者整天备受折磨,产品挨个吃,就是没好转,到底该怎么办?

【当心久鸣必聋、久聋痴呆】

中医素有“久鸣必聋,久聋必痴呆”之说,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耳鸣会逐渐丧失听力,很多的耳病患者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治疗,而导致抑郁症、老年痴呆,还可以诱发高血压、心梗、脑梗等风险,切莫轻视!


现代中医学家在整理前人古方时,发现800多年前的一剂古方,对耳鸣耳聋效果立竿见影: 不管你耳病多重,也不管病史多长,只需3个周期,耳朵清静,听力恢复如常,屡试不爽!

这一震古烁今的历史名方,是距今800多年前,金元时期鼎鼎大名的医学家,李杲首创。相传此方一出,“举国无内障、耳鸣耳聋之患”

李杲,号东垣1180一1251年,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七大派之一“补土派”创始人,脾胃学说开创者,其经典著作《脾胃论》等流传至今,被奉为国医必读经典。

中医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

一代国医宗师李东恒医术高超,一般人找他看病,三五副产品就能体健病除,人称神医。尤其是他的一手治耳癥绝活儿,更是了不得!是一位百年不遇的治耳奇人



说起李东垣一手治耳绝活,也是一段历史传奇

李东垣出身于富贵之家,自幼自幼聪慧,喜爱读书。20多岁时,李东垣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糊里糊涂地病死了。

从小李东垣就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母亲病逝对他触动极大,从此放弃科考,立志学医,成一代国医大家。

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医之不理脾胃,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其创派的代表作《脾胃论》,成为与《伤寒论》、《千金要方》等齐名的中医经典。

到他将近50岁时,从脾胃入手,苦心研制出一剂特效方,专治耳聋耳鸣。李东垣这副方子治耳聋耳鸣、可以说十拿九稳、许多医书都记载,用上他秘制的方子,每天坚持用一次,一般一副产品,耳朵里边的嗡嗡声、轰轰声、哗哗声,都完全消失;耳聋的哪怕还有一点的音感,一般三副产品就能听清别人说话,产品到效显,屡试不爽!

3

消除耳鸣,恢复听力  一生只需三副产品

李东垣这一耳聪目明方历经800年不衰,无数名医对其精心完善: 在黄芪、党参等常用产品的基础上,又加入多味秘制猛产品,产品劲十分刚猛,起效特别迅速!它直接针对耳聋耳鸣病根“脾胃亏虚,肝肾不调”,通过补脾胃,益肾气,升元阳,迅速提升听力,治耳聋耳鸣。

尤其是在令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修复耳神经”方面,其效果令人惊叹。只要你还能听到一点点声音,只要你的耳鼓膜没有完全破坏,就有望修复耳神经,消除耳鸣,恢复听力

经CT扫描实证,此方能有效修复耳神经,消除耳鸣,恢复听力


4

历史揭秘:老古方功效为啥这么好

许多人特别好奇,既不给患者打针,又不让患者住院,这么简单一个古方一服产品,就能康复耳鸣、耳聋,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历史不会骗人,无数历史典籍明明白白的记录,用这个老古方治好的耳鸣耳聋患者少说也有十几万。这不是做广告,也用不着医托,都是一代代的医学家、历史学家的真实记录,凭的是真本事,靠的是铁疗效。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李东垣治耳病医学思想总结起来其实特别简单。他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故耳鸣耳聋,内障目昏也。归根到底,就一句话:

要治耳鸣耳聋“必须从脾胃入手”!

在当时,李东垣提出这个新思想,那真叫“一石激起千层浪”。 

南方的宋朝、北方的金朝,医学界得到这个消息,一下子都翻了天。有人破口大骂,说他不学无,歪理邪说,败坏杏林;也有人万分敬佩,叹服连连,甚至不远万里的找他,想方设法要拜在门下学习。

李东垣是什么态度呢,他不计毁誉,不管别人说什么,一概不回答,也不争论,他在家闭门谢客,一心一意研究他的耳聋耳鸣方子。

老古方历史传奇

成吉思汗大军南征,为躲避元兵侵扰,李东垣迁居沐梁,期间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相传,当时有一位梁王,感觉耳不适,起初只觉有闷胀感,几日后愈发严重,不仅闷胀感增加,且耳内蝉鸣声昼夜不停,令人寝食难安,眉头不展,遂请李东垣医治。

李东垣只用一副产品,顿时耳朵不那么响了,听东西马上清楚很多,消息从梁王府传出,神奇功效举世皆惊。当时京城哗然,纷纷抄录此方,治耳鸣耳聋,无一不灵验之至。

梁王府有一位长史官,真实记录了李东垣“此方一出,举国内外无障、耳鸣耳聋之患”的史学记载。

后来这一历史名方被记入中医《汤头歌诀》一代代流传下来,一传就是800多年。歌诀是这样说的: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茂黄柏并;

  再加芍产品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懂行的人一看歌诀,都说这方子真高明。 人如果中气不足,不能上贯于耳,就会耳聋耳鸣,这个道理学过几年医的都懂,但就连许多名医也看不好耳聋耳鸣,根本原因就是补气方法不对。

李东垣早就发现,中医的气虚之征,辩证特别困难:有的人气虚是体质不佳,阳气不足;有的人气虚是经脉不顺,行气紊乱;还有的人年老体衰,血气亏虚,故气虚耳聋耳鸣。从前大家用补气的法子治耳病,就像撞大运,碰对了还好,撞错了白花钱不说,还浪费了许多好产品材。

李东垣发明这个方子,十分巧妙地解决了中医学难题, 方子三管齐下,气血双补,方中用的“升麻、ge gen'’,是升阳补气的良产品,老年人气虚不足,比较适合吃这个;“蔓荆、黄芭”功在平顺理气,最适合经脉不畅,气行错乱的患者;“白芍、炙甘草”,更是中医补气养血的上等产品材,血气亏虚者服之,气血两旺,直达耳窍,耳聋耳鸣不在话下。

很多患者说耳聋耳鸣难治,用产品效果不显,白花了不少冤枉钱,其实,那是你没找对方法,找对方法,用上这个老古方,再难治的耳聋耳鸣都不在话下!

李东垣

李东垣(1180--1251) 金代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从张洁古学医。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十分喜爱读书。李杲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的名声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习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

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大得像西瓜一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钻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

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东垣的独特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于《内经》等著作细致研读的成果。其著作《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及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指导作用。

对近现代中医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必定是其中之一,由他所开创的“补土派”,至今犹有很高的地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里,创立了很多的方剂,“补中益气汤”又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补中益气汤”就是一个补益中气、健脾益胃的方剂。

但是,作为一个传世名方,补中益气汤是如何做到那种老少皆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学习一下它的配伍技巧。

首先,我们还是看一看它的汤头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从汤头歌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它的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由于历史的进化,方中的橘皮其实就是现在的陈皮。而从它的组成来看,全方都是很常见的中药,可谓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的冷僻奇怪之品。

但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确实具备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能。由此可见,中药的配伍是很值得我们取探讨的。

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补中益气汤的配伍:

  • 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古人称其为“补气之长”,是为君药;

  • 臣药:方中人参、白术、甘草三味,性味甘温,都能益气,在此则是补益脾胃,是为臣药;

  • 佐药:方中陈皮善于调理气机,当归则善于补血和营,两者一起为佐药;

  • 使药:方中的升麻、柴胡二味,性善升举,在此则是协同黄芪、人参,使它们补益生化的中气能够更快地升散,也就是升举清阳,两者一起为使药。

从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则来看,全方就有了两个基本的功用:

  • 一是补气健脾,使得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有生化之力,所以也就适合脾胃气虚一类的证候。

  • 二是升提中气,以此去恢复中焦的气机枢转升降之能,于是便适合各类下脱、下垂之证。

但实际上,补中益气汤也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化裁所得,去茯苓,加黄芪、柴胡、升麻、当归、陈皮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的君药是黄芪,所以用量是最大的,唯有较大剂的黄芪,才能体现其升阳举陷的特点。而这些补气药大多都是偏于甘温的,这也暗合了内经“少火生气”的经义。

四君子汤加黄芪去茯苓,也就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四者于益气,大剂黄芪为君以增加固摄。

方中的陈皮舒展气机,理气又能化湿。当归气血兼顾,因为气虚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血亦不足,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使得全方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的配伍,升举四君子汤的补益之气,体现出肝脾气机的升举,在益气的基础上再升举,也就不会有耗散之虞。

那么,李东垣为何要这么配伍呢?我们可以从补中益气汤适合证候的病机来反证一下:

从病机来看,证候有脾虚气陷,所谓气陷,也就是气机的不升反降,医者需要做的,就是中止下陷的气机,并恢复其升散本性,于是李东垣便创立了升阳举陷法。

其次,李东垣同时还倡设了“阴火”之说,对应的就是“甘温除大热”的治法,同样也是补中益气汤的适用范畴。

什么是阴火?虽然肝火、肾火也在其列,但更多指的还是中焦脾胃的气虚发热。

在人体而言,气有多个方面的生理功能,固摄就是其中之一,而气陷本质上也是一种固摄的失守。

如果是卫气不固,那就是在表的,会出现自汗;而气陷则主要是不能升清阳、不能维系脏器,清阳不升则会出现脾虚泄泻,脏器不固则会出现脱垂之证。这些问题,也都是补中益气汤所适用的。

当然,气的固摄会涉及到气、血、津液各个方面,也可以涉及到肾精,而这些不能固摄之证,都适合补中益气汤。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一系列脾虚的见证,诸如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淡白或者萎黄等等;

其次是进一层的,也就是有了气陷之后才表现出来的问题,诸如脾虚滑泄不禁、脘腹坠胀、脏腑下垂之类。

再之后,也就是气陷时间长了,出现的久泻、久痢、崩漏之类,这时候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津液了,比如皮下莫名其妙的淤青,基本都是这个范畴。

实际上,后世医家也认为,由于小儿脾胃多娇弱,脾虚不固、气不摄血都是比较常见的。对成人而言,气虚自汗、起身时头昏头晕,神疲乏力、神志恍惚、心悸怔忡等证,大多可以归纳入气虚不固之证。

而关于气虚发热(阴火),历代的争论比较大,李东垣的本意其实就是指虚火或者虚热,但这种虚热却不是由于阴虚所致,反倒是由于气虚而生。

但从他著写的《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四本书来看,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本意指的就是清阳下陷的一种表现,导致脾湿下流,郁遏下焦的阳气,最终化火上攻。

所以我们理解李东垣说的“阴火”,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是脾虚清阳下陷,脾湿就会随之流注下焦,而下焦是元气所在的地方;

二是下焦的阳气被脾湿郁遏,最终郁而化火,火性炎上,于是便造成一阵燥热,这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

如何区分气虚发热抑或阴虚发热这两种虚热呢?

气虚发热一般以上午发热、或者午前热盛常见,而且还遇劳则发,也就是运动劳累后发热明显,或者自己觉得热烘烘的烦热,而实际体表的温度可能并不升高,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烦热”。

而阴虚发热则多是午后、夜间入睡后更明显。

因此,气虚发热一是烦热,也有汗出气短,但多是出冷汗,汗出清稀;而阴虚发热则有一种汗出如蒸的感觉,比较黏稠。

气虚发热就需要健脾益气、升举清阳,这就是补中益气汤的一个运用范畴。脾气清阳能升,脾湿就不会向下流注,没有了这个环节,下焦的阳气就不会被郁遏,烦热燥热就可以得到解除,这也是甘温除热的实现。

正因为如此,补中益气汤问世之后,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运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补益剂里的代表名方。

33

古代医案选编 第27期

导读:滋肾丸(通关丸)、龙胆泻肝汤、普济消毒饮、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李东垣所创制的传世名方,而这些方子最初是用于治疗什么病证,李东垣又是怎么剖析其中方义呢?本期让我们阅读创方原案,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滋肾丸(通关丸)

《兰室秘藏》:通关丸(一名滋肾丸)治不渴而小便涩,热在小焦血分也。黄柏(去皮,剉,酒洗,焙)、知母(剉,酒洗,焐干)已上各一两,肉桂五分。右为细末,熟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顿两足,令药易下行故也。如小便利,前阴中如刀刺痛,当有恶物下,为验。《医学发明》:滋肾丸 治不渴而小便涩,邪热在小焦血分也。黄柏三两(一作二两),细剉,酒拌阴干秤 知母二两,酒浸阴干秤 肉桂一钱半

右上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曰寒因热用。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1、小便不通

予昔寓长安,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大坚硬如石,壅塞之极,脚腿坚胀破裂出黄水,双睛凸出,昼夜不得眠,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其亲戚辈求治。病人始病不渴,近添呕哕,所服治中满、利小便之药甚多。细思《素问》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膀胱,津液之府,气化乃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闭,是无阴阳气不化者也。凡利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止是气药,谓禀西方燥金之化,自天降地,是阳中之阴,非北方寒水,阴中之阴所化者也。此盖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胱,肾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非膈上所生也,独为关,非格病也。洁古曰:热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关格之法。今病者,内关外格之证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乃可愈。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饮用,所谓寒因热用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熟水为丸,如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少时来报,药服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爆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

2、脚膝痿弱、脐下尻臀冷、阴汗、滑精

中书粘合公,年三十三岁,病脚膝痿弱,脐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省医黄道宁主以鹿茸丸,十旬不减,至戊申春具录前证,始求于先师(编者按:先师即李东垣,下文同)。先师遂诊其脉,沉数而有力,乃曰:公饮醇酒以膏粱,滋火于内,逼阴于外。医见其证,盖不知阳强阴不能密,以致肤革冷而溢泄,以为内实有寒,投以热剂,欲泻其阴而补真阳,真所谓实实虚虚也,其不增剧者为幸矣,复何获效欤?即处以滋肾丸大苦寒之剂制之以急,寒因热用,引入下焦,适其病所,泻命门相火之胜,再服而愈。公以厚礼,更求前药,先师固辞,竟以不受。或间曰:物不受义也,药既大验,不复与何也?曰:夫大寒大热之药,非久服者,唯从权可也。今公之疾,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故用此大寒之剂,以泻相火而助真阴,阴既复其位,皮表之寒自消矣。《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过用之,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矣,此予之意也。编者按:后世医家仍有延续李东垣思路,用滋肾丸治癃闭、痿证者,如《得心集医案》中,谢映庐即有用滋肾丸治两足无力、阳痿阳缩案,医案附录于下:陈春初,乃郎将婚,服补养丸剂半月,反致两足无力,阳痿不举。医谓当用大补,加附子、鹿茸,服之无算,渐至两足难移,玉茎尽缩。诊得肾脉独大,右尺尤甚,与滋肾丸一斤,服至一半,阳事已举,药毕,步履如旧,此孤阳不生之义也

二、半夏白术天麻汤

范天騋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闷乱大作,为寒气怫郁,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涌出不止,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半夏白术天麻汤:白术、炒曲各一钱,半夏(汤洗七次)、大麦糵面、橘皮各一钱五分,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各五分,黄柏二分,干姜三分,上件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带热服,食前。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甘苦温,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实,荡胃中滞气;大麦糵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大苦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编者按:回顾本案,患者素有脾胃不足(大便不通),兼见痰湿(胸中不利),阴火时显(烦躁),冬夜外受风寒,气机郁阻而化火,此时原当辛温疏散,则火郁随发。

而医者见患者大便不通,欲用疏风丸(《儒门事亲》载其方,为防风通圣散加诸风药而成)发表攻下,表里双解,而不知患者之大便不通实为脾虚不运所致(外受风寒,气机郁闭,也是大便不通的原因),不可以硝黄攻下。无奈医者初投不效,再诊复增药量,致证不减而泻下两次,脾胃中伤,诸症蜂起:

气短喘促、无力不欲言、精神恍惚、四肢厥冷是脾虚气陷,中寒内显;

脾虚不运,津停为痰湿,胃气不顺降,反逆于上,故痰多黏稠、恶心呕吐、头痛、眩晕、身重。病因脾胃气虚,痰湿上扰,治当补脾益气,化痰除湿。故芪、参、二术,健脾益气,升举脾气,益以曲、麦助宽中和胃,皆以扶本为要;天麻、苓、泽、陈,并二术燥痰渗湿,熄上行之风痰,并力以除其邪;稍用干姜温脾以救误下之过,黄柏除阴火之烦扰。众药相合,中气得补,痰湿亦除,纷纭诸症自可得安。

三、普济消毒饮

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请治之。遂命诊视,具说其由。先师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为故。遂处方:用黄芩、黄连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黏子(编者按:即牛蒡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因叹曰: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书方以贴之,全活甚众,时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于石,以传永久。普济消毒饮子:黄芩、黄连各半两(君),人参三钱,橘红去白(臣),玄参、生甘草各二钱(臣),连翘、黍黏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白僵蚕(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钱,桔梗二钱,上件为细末,服饵如前法。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编者按:泰和二年,是1202年,那一年李东垣22岁

四、龙胆泻肝汤

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者,厥阴肝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如恶针,当用药除之。酒者,气味俱阳,能生里之湿热,是风湿热合于下焦为邪,故经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者,渎引而竭之。酒是湿热之水,亦宜决前阴以去之。龙胆泻肝汤:柴胡、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生地黄、当归、草龙胆各三分,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此药柴胡入肝为引用泽泻、车前子、木通淡渗之味利小便,亦除臊气,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黄、草龙胆之苦寒泻酒湿热,更兼车前子之类以撤肝中邪气肝主血,用当归滋肝中血不足也。主治阴部时复热痒及臊臭

医案出处:《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

排版、编辑、按语:愈之。

注意:文中医案或经编辑者在原案基础上加以删改,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东垣“阴火理论”之甘温除大热,泻阴火
从火与元气不两立论肺癌发热
耳聋耳鸣 李东垣
【益气聪明汤】[来源]:出自《东垣试效方...
学习李东垣,读懂糖尿病
【李东垣:益气聪明汤-气虚中气不足的耳聋耳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