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增注唐策》主注者是永康王崇?

章竟成

不久前,好友麻建成给我看《增注唐策》(上、下两册)复印本,其来源版本是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中的一种,共10卷。他说,虽然书中作注语有几人,但大部分注语都出自一个叫王崇的人。这个人是永康的王崇吗?

由于近段时间笔者正在收集王崇散佚之文,并埋头点校其佚文诗章,所以心头不免一喜。假如《增注唐策》的主注者王崇就是永康历史上的王崇,那无疑是个重大的新发现,尤其是能为目前正在文献丛书整理中的《王崇集》补充新内容,为其增添更重的分量。

《增注唐策》主注者王崇是否即永康王崇呢?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需要有必要的考证和充分的认证。

同样是在王崇身上,我们有过前车之鉴。前不久,我们文献丛书编委会在收集王崇佚文过程中,就澄清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大乌龙”。一直以来文史界公认的《嘉靖直隶池州府志》主编是永康王崇,但这次在志书原序中发现“彼王崇非此王崇”,主持编修池州府志的人其实是一个叫“右山子谦”的王崇。

据考,他是明嘉靖年间直隶任丘县(今河北任丘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在嘉靖十年(1531)中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直隶池州知府。原序中王崇落款文字和印章,都确凿无误地指向“右山子谦王崇”,而非“永康麓泉王崇”。大家忽略的是“同时代同姓同名”这种可能性,以至于从1991年版永康县志开始,以及后来相关著述,都“张冠李戴”至今,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那么,这次我们将如何证明《增注唐策》中的主注者就是永康王崇呢?

明代科举应试教科书

顾名思义,《增注唐策》就是一本对《唐策》加上注语而方便一般科举学子阅读的教科书。它有一原序,开头是这样的:“旧刊有《唐策》行于世……是集所载策疏、表议、状论、书略,其体虽殊,要之皆为国家画奇吐良之远谋……”

从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之《增注唐策》提要中“旧刊《唐策》不知谁集,考书中避宋讳与古文集成相同,则亦宋人所编辑也,其中所录兼有唐人策论、书状、表奏之文,而独以唐策为名者,盖辑以备答策之用”,我们可知《唐策》编于宋代。

而《增注唐策》是谁人所编,刊于何时?《增注唐策》原序的作者是新安汪灿,其落款时间是“正德十二年岁在丁丑二月”。

他在序中言:“一日,黄司空蕨山先生出(《唐策》)以视灿曰:子读之乎?灿曰:未也。先生曰:是集所载策疏、表议、状论、书略,其体虽殊,要之皆为国家画奇吐良之远谋,可读也,然其制之纯驳,则在善择耳。灿唯唯,即归而读之。叹曰:集者其有心哉,有味哉!先生惠我多矣。先生闻之喜,复命以授其子华,华亦有得,新其梓,以授天下。”序言很简短,有语焉不详之感。

关于“黄司空蕨山先生”和“其子黄华”究竟是谁,序中并未介绍。经考,黄蕨山即黄珂,四川遂宁县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正德九年(1514)南京右都御史,再拜工部尚书,著有《蕨山文集》。其子黄华,字秀卿,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

综上所考,《增注唐策》的编者应是蕨山先生黄珂,所刊时间是正德十二年左右。这应该是明中叶为广大科举学子所提供的一块比较有参考价值的科举应试的“敲门砖”。

422条注语为王崇编注

《增注唐策》关键在其“增注”二字,黄珂“新其梓”的“新”意思就是“增注”。我们从原序的大意看,宋人集编时并没有什么注释解语,蕨山先生当时给汪灿看的是《唐策》,因此可以断定“增注”是黄珂新加上去的内容,所以名其为《增注唐策》。

四库全书《增注唐策》提要说:“中间注语有崇曰张曰李曰窦曰董曰……崇曰一处作王崇,则是其名,而余又皆题其姓,均莫详其所自,亦不知诸人为谁。”纵观全书,书中注语共500来处,而出自王崇者竟多达422条,其精辟与详尽者,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

那么,主注者王崇究竟是哪个王崇呢?从时间点上分析,我们应圈定这人是在明代成化和弘治、正德时期具有相当学识的人。大致符合这一条件又可考的只有前文所提及过的河北任丘王崇和永康王崇这两个人。

谁又更有可能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永康王崇的生平。王崇(1496-1571),字仲德,号麓泉,晚号西如山人,现永康城内县前人。弱冠师从章枫山门人李沧先生,得理学真传,接金华一脉。嘉靖四年(1525)中举人,次年赴礼部试不第,秋入南国子监深造,嘉靖八年(1529)以会试第二举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出仕30年,历官16任,官至吏礼二科左右给事中、兵部左侍郎加俸一级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湖广川贵军务等。他是明代中叶才兼文武,有大德大功的一代重臣、文章大师。

为《增注唐策》作注语,非相当的阅历学识者不能胜任。正德十二年(1517),此时的王麓泉已随工部主事李沧在南京作科举考试前的强化学习。李沧是现永康西城街道永丰经济合作社端头人,也是名儒章枫山的门人。对王崇来说,李沧既是乡党又是名师,所以对王崇的教导和引领作用是巨大的。

“弱冠从工部主事石泉李公授安国尚书,口诵心维,妙契宗旨,及操笔为举子文字,天趣逸发,如郢人运斤,不假摹拟,而巧思常在绳墨外。石泉公策其可以远到,携至金陵官署,倒囷廪以益邃其涵养。”从当时的刑部尚书卢勋所撰的《麓泉王公行状》中,我们可以得知王崇得理学真传实不为虚。也正是这段难得的学习经历,为王崇以后的中举、中进士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吾闻公理学渊源,直接金华一脉。文章议多独见超识,后生罕窥藩篱。语云:本深末茂,实大声宏,公之谓矣!”王崇曾经的同事、山西按察司副使曹忭更是如此称颂他。可以想见那个时候20岁左右的王崇对《增注唐策》类科举必研读本,不仅烂熟于胸,更是颇具心得。

而黄珂所编《增注唐策》中的“崇曰”注语或许正是引用了王崇这位好学生的“作业本”。说到这,或许有人会反驳,为什么不是河北任丘的那个王崇呢?笔者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事实:永康王崇生于弘治九年(1496),嘉靖四年中举人,嘉靖八年中进士。而河北王崇(生不详),是嘉靖十年中举人,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恰好永康王崇比河北王崇中举人中进士的时间均早6年。

王崇曾为更复杂的

《圣学格物通》提意见

还有一点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卢勋在《麓泉王公行状》中说,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为编《圣学格物通》,在采辑“卓识洽闻”时,大凡王崇提出的意见基本上都被湛若水采纳。

原文是这样写的:“嘉靖乙酉,侍御史临清王公清戎行部至金华,檄九学士合试之。阅至公卷,击节赏羡,以为贾长沙、苏栾城再世,取弁多士,仍榜其文于郡庠。惟时,大司成甘泉湛公方辑《圣学格物通》,覆试六馆诸生,简其卓识洽闻者,分局贮材,以备参考,公首膺妙选焉。及各上所贮,出自公者多见釆辑。甘泉公大奇之,凡有诠次,必与商榷,仍延至讲院,以其生平所自得者相与印证。”

这里其实讲到三个方面。一个是侍御史召来9个学士合试,王崇文章写得太好,以为贾长沙、苏栾城再世;一个是湛若水编著《圣学格物通》,很多意见都采辑于王崇;再一个就是湛若水非常欣赏王崇的才华,邀请他到讲院交流心得。

虽然这是嘉靖四年以后的事,距正德十二年已经过了几年,但仍然可以证明永康王崇的学识水平足以支撑起对《唐策》精准的理解并作大量的注语。另一方面,正是有了前面对《唐策》精辟解读的实践才有了为《圣学格物通》提供诸多合理化建议而被湛甘泉“多采辑”的可能。《圣学格物通》是旨在“明圣学”,为修身、治国、平天下提供借鉴的一本煌煌巨著。它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个方面,大体杂引经书、诸儒及明代皇帝的“圣谕圣制”,附以湛若水自己的见解,从内容和形制上跟《增注唐策》有相似之工,不过《圣学格物通》更为全面繁宏。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增注唐策》主注者应是永康王崇。相比较而言,河北任丘王崇似乎有更多的不可能。

(作者系永康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原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漫谈浚县老城的石牌坊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四百六十九卷
《文化安顺》2017年第49期(总153期) 史话沧桑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一)
沙河明代出现过的科举人物
明』对于科举考场上考生“夹带”作弊,明朝是如何防范的?
杨天元:从“灵润桥石刻”看黄梅文化名人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