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首部婺学志书:《婺学志》

        《婺学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作者张祖年,为张栻十九世孙, 系丽泽书院山长。全书共一册,分卷首和上下编。是一本最早,最完整详尽论述“婺学谱系”人物的古籍。

        范香溪因一篇“心箴”被朱熹选入《孟子集注》而名闻天下。并被后人纳入婺学谱系,成婺学开宗。但历来引起纷争,于是有“婺学志”成范香溪是不是婺学正宗、开宗的一锤定音出世。本书作者尽管采用的仍然是仁山的道统谱系为纲却旁出一支,使范香溪是否入婺学谱系更加扑朔迷离。
        《婺学志》二0一三年由金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刊印,面向文史委高层,印数稀少。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普及,婺学研究越来越得到众多爱好传统文化人士的青睐,但无缘得见。我们一直在寻找,历经艰辛,终于如愿以偿。为了满足普通民众及广大婺学文化爱好者的需求,发起众筹。
        《婺学志》众筹100册,满额即停,满50册开印。每册(共一册)价格68元。此次众筹,宣纸线装仿古印刷,尽量保持原书原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是金华地方史研究,特别是婺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婺学志》,是谁撰写的?

      作者张伯年,原来是我们兰溪人,现在是汤溪。他的先辈在兰溪桃花坞居住过,后来迁到清溪。张伯年是清代康熙时期的人,思想、处世有点类似范香溪,不愿为官,有《道驿集》行世,是丽泽书院山长。《婺学志》的写成是为范香溪的是否入婺学谱系有关,等于就是说,他建立了新的“婺学谱系”张伯年认为,不管天下有多少溪流,大小不等,但有一样东西是每条溪流江河所共有的,没有区别,那就是水,也就是儒家所弘扬传承的道。这是见道的行为。这不是普通的看法。一切争论可以因这句话而平息,既然是儒家系统,尊孔孟,就不存在到南宋还有什么开宗立派的鼻祖之说,因为鼻祖是孔子。

(个人管窥,仅供参考)

儒林和道学间的游客:范浚(3)

2019-08-13 09:51阅读:14
(三)清代范波“婺学开宗”地位的定型
清代最早表彰范浚理学的是康熙年间的汤溪张祖年。张祖年,宋儒张栻十九世孙(二十世),曾任丽泽书院山长。对于范浚不入《金华正学编),张氏表示出极大的遗憾。在他看来,香溪之学属儒家正学,“造诣伯仲东莱”,被朱熹青睐的《心箴》仅是其著作的吉光片羽。范浚未能人儒学道统,然“婺学渊源,虽盛于东莱,而濬其源者,实始香溪”。范浚在金华理学谐系中可称“婺学祧主”,故不得遗略。此外,张祖年还建构了一条婺学谱系:“吾婺南派鼎峙,祧主如香溪,鼻祖如东莱,列祖如宜公,大家则何、王、金、许,小宗则蕃衍绳绳,推所自出,确本朱子。”,与章懋的婺学谱系稍有不同,张氏增补了其先祖张栻对婺学的影响,渗透了自身的家族意识。以此婺学谐系为维度,张祖年又编撰成《婺学志》一书,宣称八婺理学源出范浚、吕祖谦、朱熹、张栻等人。
张祖年高标范浚为婺学之源的论调,引起了后来者的注意,并不断得到认可。范浚与婺学的关系愈加紧密,开婺学之源流的说法也一再被强调。乾隆七年(1742),范氏族人重刻范浚文集并附上号称朱熹所撰的《香溪范子小传》.为此版《香溪集》作序的名宦彭启丰也欣然爰引作伪的朱熹《小传》。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鉉鋐视学兰溪,亲为范香溪祠题匾“婺学开宗”,正式提出“婺学开宗”的名号。据雷氏高徒姜炳璋称,此乃“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所论除引述较常流行的范浚开婺学风气外,还特寻检出明代童品推香溪为浙学宗主的过分颂扬之辞。概念的发端与奏响,又兼类似官方的层累助推,更使范浚“婺学开宗”之名流传渐远。姜炳璋即赋诗:“婺学开宗范香溪,源头直溯绎山远。……愿将香溪一派水,洗我万古明明心。”杭世骏为新修的范香溪祠作记,也秉承前说,称范浚得孟子真传,开金华之学。清末永康胡风丹刊金华丛书本《香溪集》,序中称范浚为“婺学初祖”,并刻意强调“文字之传,抑其末矣”。这些例子表明,随着地方学者的推波助澜,范浚理学越到后来愈加显固,与朱熹的特殊关系也一再被肯定,范浚作为“婺学开宗”至少已成为金华士人的共识。所以同治年间,义乌朱一新上书督学,请祀范浚入孔庙。祀文强调范浚是婺学的“先肩守待者”,又极力渲染范浚对后世婺学的影响:“(范浚)与二程、朱子之言若合符节,并使东莱、北山诸先生有所据依,踵武而起,其为力甚艰面功甚巨。”虽不免有夸饰想象的成分,却 也反映出范浚“婺学开宗”地位的深入人心。
纵观范浚个人的接受史,其形象在生前身后历经了数次变化。除亲友等人有较高评价外,范浚在世时基本不为人所知。在身后,朱熹十分赏识其《心箴》一文,吕祖谦却对此颇为不屑;元人将范浚视为以文章、经史见长的学者,然其在婺学谱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而在明清时期,范浚的理学一面逐渐被发掘抬升,还一跃成为“婺学开宗”,甚至吕祖谦北山四先生等人也被塑造成香溪之学的衣钵传人。如果说范浚生前籍籍无名源于他的乡间自隐,而考察朱熹、吕祖谦对《心箴》的不同评价,则与二人的思想有关。《心箴》一文主要诠释的是“心”的脆弱及如何存心之方。这些论说在有浓厚心学倾向的吕祖谦眼里的确十分常见。况且《心箴》对“心”的阐释,更多集中于修养论层面,对“心”是否为宇宙本体,并不明朗。与范浚相比,吕祖谦对“心”的阐发更为深入。正是基于这一点,目祖谦才认为“人也多说得到”。朱熹对《心箴》十分欣赏,集注《孟子》时又将其放在《告子》篇中孟子与公都子关于“大体小体”的对话之下。此处对话强调的是立“心”这一大体的重要以及如何立“心”的修养工夫。朱熹此前不满足于徐存《潜心室铭》对“心”的阐释,当他读范浚的《心箴》,所讲的正是物欲之危、道心之微和养心之法,迎合了在此处注解的需要,所以金履祥说“《心箴》本非为大体章而作,而与大体章旨意吻合故朱子取之。”可见朱熹、吕祖谦因各自的思想需求不同,才对《心箴》见解分歧。
至于范浚理学难入元代婺人的视野,也有他们的考虑。因当时婺州正处学术鼎盛期,群儒荟萃,众声和鸣,故时人有“近时言理学者,婺为最盛”之自炫。这种优越感与足资爰引的理学人物使他们在引述婺州理学时,只需列出吕祖谦与当时的北山四先生即可论证婺学得理学道统,毕竟这些大家无论在思想还是感召力方面都远胜于范浚一类的乡贤。范浚理学在宋元时期除朱熹外,评价多不高,却为何到明清两代邃然被人津津乐道,甚至跃为“婺学开宗”呢?这又与诸多因索密切相关。

                                  《婺学志》重刊后记(草稿)
                                    (金华地域文化的命脉:婺学)
      婺学,是指南宋以后儒家人物在金华地域学术师承的总称。原先(宋元明初时期)的婺学又称“吕学”、“金华学派”,是南宋中期由吕祖谦开创的一个儒家学派,它是南宋“浙东学派”重要的一支。“婺学”之得名,是因为唐宋时期金华名“婺州”之故。
     婺学,在当时有相当影响,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齐名并鼎足相抗,全祖望的《宋元学案》中曾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正因如此,婺学开始被后人异化,失去了它原本所有的特质,发展成实际上的名利学,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也引起了后理学家们的重视和唤起了人们对婺学的重振。于是有婺学志志书的陆续出现。最著名的即是张祖年的《婺学志》。
    《婺学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作者张祖年,为宋儒张栻二十世孙, 系丽泽书院山长。他系统全面地总结了金华地域儒家人物的生平学术师承及成就和著述。形成了“张氏新婺学谱系”。全书共一册, 分卷首和上下编 。是一本最早,最完整详尽论述“婺学谱系”人物的古籍。
       范香溪因一篇“心箴”被朱熹选入《孟子集注》而名闻天下。并被后人纳入“后婺学谱系”,成后婺学开宗。但历来引起纷争,于是有“婺学志”成范香溪是不是婺学正宗、开宗的一锤定音出世。本书作者尽管采用的仍然是仁山的道统谱系为纲却旁出一支,使范香溪是否入婺学谱系更加扑朔迷离。
       《婺学志》二0一三年由金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刊印,面向文史委高层,数量稀少。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普及,婺学研究越来越得到众多爱好传统文化人士的青睐,但于此书却无缘得见。为了方便普通民众广大婺学文化爱好者和地方志爱好者的需求,发起众筹。
      《婺学志》众筹原定100册,实筹六十册。此次众筹,宣纸线装仿古印刷,保持了原书原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是金华地方史研究,特别是婺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吕祖谦与范浚
理学——兰溪的文化主脉
吕祖谦与金华学派1487
吕祖谦与明招寺传奇
浙中地区吴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横店会议讲话稿)
吕祖谦与《近思录》的编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