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生存与发展正面临五大挑战

日前,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共分为儿童的数量和生存发展环境、学前期儿童、学龄期儿童和青春期儿童四个部分,专题讨论了儿童健康、教育和权利保护等问题。

报告指出,十多年来我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儿童死亡率居世界中等,地区差异近30倍。

数据说话: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年度报告《世界儿童状况2006:被排斥和被忽视的儿童》,2004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1‰,在192个被统计国家中排序第99位(从低到高),在世界各国处于中间水平。

从被统计的各个国家情况来看,2004年我国的5岁儿童死亡率不仅远高于瑞典、比利时、法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3‰至6‰,甚至也高于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毛里求斯、泰国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近些年我国的新生儿、婴儿和儿童死亡率都在持续下降,从1991年到2005年的降幅近40‰。但是,相对于国家的快速经济发展,儿童死亡率的降低仍相对滞后。“十五”期间,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在徘徊中缓慢降低,降幅较小,降速偏慢。

婴儿、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地区差异令人震惊。2004年,孕产妇死亡率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28.7倍;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是城市的2.4倍。更严重的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2000年边远地区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是沿海和内陆地区的3.2倍和3.3倍,2004年扩大到4.5倍和4.7倍。

现象分析:这不仅与我国妇幼卫生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而且也说明妇幼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在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儿童,尤其是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儿童,仍然很难获得及时、良好的基础医疗和保健服务。

挑战二: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给社会发展带来风险。

数据说话:一般认为,一个总人口平衡的性别比(女:男)的值应该在95105之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性别比都在这个范围之内。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儿童的性别比明显偏高,为112.3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不尽相同,学前期儿童的性别比最高,达到119.7;居住地类型不同的儿童性别比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的儿童性别比为107.6,县镇为113.6,乡村为113.3

现象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出现了持续升高的异常现象,迄今仍在高位徘徊且没有逆转现象。所谓异常表现在三个层面:在时间上长期失衡且程度日益加剧;在空间上失衡地区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失衡严重;随着孩次的递增,出生性别比急剧上升。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已经演变成全国性的重大人口问题。

从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可以看出我国部分育龄人群有强烈的“男孩偏好”和“重男轻女”的观念,折射出中国妇女地位依旧相对低下的客观事实,也能反映出我国女童特别农村女童生存和成长环境的不利。

影响预测: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必然导致男女两性数量对比失衡,这给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的风险。它不仅将会在未来形成婚姻市场的严重挤压,直接影响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引发地下色情业蔓延等社会问题,而且阻滞妇女地位的提高并影响男女平等的实现,同时还可能波及人口的就业、养老等其他社会问题加剧。

可以想到,由“重男轻女”观念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异常,反过来会增加女童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不利因素。因为与男童相比,女童会更多地出现在多子女的大家庭中。而家庭教育资源稀缺的大家庭,女童在生活照顾、接受教育、医疗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她们更有可能过早成为家庭的辅助劳动力,更有可能成为失学、辍学的“牺牲品”。

挑战三:特殊儿童需多关注,流动儿童影响全局。

数据说话: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比表明,我国的流动人口总数已达1.4735亿人,其中跨省流动的人口有4779万人。我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80120万出生缺陷儿出生,约占全部出生人口的4%6%

现象分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给我国的教育、卫生以及儿童发展事业带来严峻挑战,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中的适龄流动儿童未能按要求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相对偏少,而初级医疗保健服务享有率相对较低。“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关爱和教育的阶段性缺失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虽然近年来我国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状况的改善富有成效,2005年,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三类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实际入学率提高到80%,但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5%以上,农村地区达到85%以上”的目标仍存在相当差距。从全国来看,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不仅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而且特殊教育的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来源有限和投入不足更导致特殊教育的普及率水平较低。

作为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人口出生缺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出生缺陷发生在生命的起点,对儿童的生存与生长是一种全程性、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因此,大批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和成长,既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挑战四:区域教育差距明显,农村辍学现象反弹。

数据说话:2004年,有关机构和学者进行的局部地区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初中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被调查学校辍学率最高的达到70%以上,平均也在40%左右,大大超过“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现象分析: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对义务教育有明显的影响。城乡在教育经费、教师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始终显著,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近些年,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还在继续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向西部地区的投入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大,中部地区相对成为“洼地”。2004年与2000年相比,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中部地区分别比西部地区低21%19%,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

另一个问题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农村初中辍学率的居高不下和反弹,其中初二年级是学生流失的高峰年级。农村初中学生大范围、大规模辍学,究其原因,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厌学和学习困难以及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之外,农村初中学生继续升学无望导致的“前景贫困”也是引发辍学的重要原因。

挑战五:未成年犯罪不乐观,儿童心理健康令人忧。

数据说话:根据统计,抢劫、强奸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等已占到未成年犯罪类型的90%以上,而未成犯的平均年龄仅有15.7岁。在我国17岁及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3000多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现象分析:未成年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多的诱惑并承受着如此沉重的压力。1997年起,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出现反弹并逐年攀升。犯罪形式日益呈现暴力化、团伙化、低龄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近些年,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自杀问题等明显增多;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以往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在中小学生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其“双刃剑”式影响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的同时,网上不良信息、游戏成瘾等问题也在不断威胁未成年身心健康,大量未成年人迷恋网络、上网成瘾以至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最新版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解读
六六大顺13
中国女婴高死亡率其来有自
这里有中国儿童福利领域的一切数据
《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发表!
西安交大学者总结我国30年冠心病死亡率升高趋势,空气污染难咎其责,但老龄化是主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