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互文性是什么?_现代诗选粹
互文性是什么?
  
  编者按: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其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故受到了普遍重视。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是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重要术语,直接启发巴特提出了“文本”理论和“作者之死”一说。互文性概念打破了结构主义文本的孤立性和封闭性,是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反拨。它提出任何文本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并在差异中形成自身的价值。
  
  克里斯蒂娃是在对巴赫金(MikhailMikhailovichBakhtin)的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的研究中得出的互文性概念。她自己曾说,互文性概念虽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托多洛夫(TzvetanTodorov)也说,“互文性”其实就是巴赫金“对话主义”法文翻版。1966—1968年,克里斯蒂娃连续发表了《词语、对话和小说》(Word,DialogueandtheNovel)、《封闭的文本》(TheEnclosedText)及《文本的结构化问题》(TheStructureoftheText)探讨和定义互文性:“我们把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这种文本互动叫做互文性。对于认识主体而言,互文性概念将提示一个文本阅读历史、嵌入历史的方式。在一个确定的文本中,互文性的具体实现模式将提供一种文本结构的基本特征。”“文本是一种文本置换,是一种互文性:在一个文本的空间里,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种陈述相互交叉,相互中和。”互文性强调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交互存在的,是对其他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文本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它对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之中。互文性不仅存在于文本之间,更存在于文本与文本产生的文化话语空间。
  
  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与后现代主义关系密切,乌里奇·布洛赫(UlrichBroich)把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的关系总结为以下六点:
  
  作者的死亡:文学作品不再是原创的,而是许多其他文本的混和,传统意义上的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文性
巴特、克里斯蒂娃与《泰凯尔》
[转载]后现代语境下“戏仿”的“狂欢”
《死水》与《红烛》互文性教学设计
西方文论关键词| 陈宏薇:改写理论
2021年第27篇:读文随笔∣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解释“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