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湮灭》:除了女主是不是真的,你看懂湮灭的其他的部分了吗

葡萄槽电影的原创文章来自作者团和粉丝的无偿原创投稿。我们致力于分享观点清晰,言之有理的影评与你。影评观点不代表葡萄槽观点。欢迎通过留言与作者进行交流!

《湮灭》是个命途多舛的电影,先是被派拉蒙要求补拍删减,后是上映一周后中美两地的版权被迅速卖给了Netflix。这部娜塔莉波特曼主演,亚力克斯·加兰(《机械姬》编剧)导演,又改编自获得过星云奖的小说的电影,为什么北美票房哑火?原因真的如同有些评论所言,《湮灭》只不过是把问题甩给了观众却没做解答的划水之作么?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跳出故事本身,用一种客观冷静的姿态进行分析:

首先,影片设置了一个折射所有事物的诡异区域,模糊了其中生命之间的各种界限,霉菌和脊椎动物,植物和人类,进化史上平行线肆无忌惮地交叉起来,疯狂地冲击着我们均变论为基础的世界观。

先破后立,在摧毁了我们的故有观念之后,影片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新的事物,或者说新的观点。为了方便理解,我先把自己的对其的理解在这里提出来,之后再进行阐述:

影片中这个创造了x区域的“外星生命体”是一种类似于癌症细胞的东西,它和没有衰老和死亡,可以无限制的复制自身,是细胞层面上湮灭的反义词。通关过这个对比,导演试图告诉我们:湮灭有关我们,有关我们认为健康生长的一切事物;而永生则不然,它是畸形和充满侵略性

在几乎完全把我们带入扭曲变形的区域x之后,《湮灭》把“毁灭”这个抽象的问题具象化,通过人物的不同选择,以象征的方式进行了解答。

心理学家象征着对真理的探求者,一如为此倒吊自己的奥丁,不惜为其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她朝着灯塔前进的过程是不择手段,不考虑他人想法的。她一开始将四个人催眠(原著中说明了那消失的四天是因为心理学家的催眠,而电影中则主动删掉了这段为了深化心理学家的人物形象),之后又毫不在乎队员的生死,一意孤行想要到灯塔去。在她眼里灯塔,象征着真理,而她也真正得到了,只不过在这之后等待她的是另一个层级上的湮灭。

女主角莉娜,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挑战者的角色。在所有人当中她是对这些细胞最有研究,最权威的人。但是和心理学家不同,莉娜不是一个理性客观的研究者,她对于细胞周期的研究带着私心和感情色彩,同样的她进入这个区域也不是为了向心理学家一样观察和研究,而是为了拯救她的丈夫。

作为科学家的理性和作为妻子的感性使她变得纠结又狂热,在不小心把眼角的血(人类刻有毁灭的基因)滴入外星生物所形成的一团烟雾样的东西之后,莉娜惊恐的发现“它”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在和另一个自己争斗纠缠过后,莉娜最终认识到了这种毁灭是不由她的意志所决定的。所以,她把象征着毁灭的磷弹放在那个银白色的“自己”手中,“自己”并没有扔掉那个磷弹,而是欣然接下了

正是由于混入了“毁灭”的基因代码,那个外星的莉娜烧掉了区域x。

至于那个开放式的结局本身其实并不太重要,导演已经讨论完了所有他要讨论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的意象并不是随机选出来只为听起来很酷的,因为在原作中除了女主以外队员分别是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勘测员和心理学家,这些人物的取舍显然是体现了导演意图的。由于书中表现出的神秘感以及心理学家本来就拥有“精神上的权威地位”,由她来说出那些明示主旨的深刻台词是非常合适的(比如“毁灭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的”就是心理学家在哨站告诉女主的);

而作为生物学家和主角的莉娜,她在区域x里,观念受到了巨大的颠覆,由追求无限生命的可能性(在丈夫临行前她曾经提到过),到承认毁灭不是上帝的错误而是恩赐,作为暗线和心理学家相互呼应,通过人物理念的转变而揭示了主旨。除了这两个取自书中的两个人物以外,导演也添加了象征着平和“接受”毁灭这一观点的物理学家,和因为惧怕毁灭而变得疯狂的医护人员。

所以你看,《湮灭》并不如同某些评论所坚持的,是一个缺乏对提出问题的阐释的作品。相反,导演其实是通过女主一行人进入x区域的故事,用叙事的方法对“毁灭”进行了伦理学上的探讨。通过那些诡谲的画面,令人神经紧张压抑的强光,无调性的低沉音乐,导演营造出一个极为压抑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告诉我们,毁灭就是一切的答案,“自我毁灭”是人类从思想到细胞固有的,不可分割的存在。

自我毁灭听起来很可怕,但确实是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的,在物质层面就是细胞不可避免的衰老过程;在精神层面,我们不断的解构昨天的自己,重构今天的自己;我们否认或者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接纳或者拒绝新的观点,这些都是自我毁灭的一部分。当然,当我们的解构或者重构走向极端,就会产生自我认知上的模糊,甚至导向疯狂和死亡。

尽管因为理解的主观性,对《湮灭》的主旨有着很多的不同的结论,但它拥有令人震撼的效果这个事实是无可争议的。那说不上“美好”的观影体验甚至拥有和克苏鲁狂热者们写的小品一样的“破坏性”——当我们关上电脑或手机以为噩梦般的故事已经结束的时候,却仍然能看到无尽的黑暗在复制其本身,不断扩张,以至于吞噬理智以及一切健康的东西

深不可测,令人忌惮,却又必不可少,《湮灭》所呈现的“自我毁灭”这个概念如此丰满,而它的获得方式又如此丰富。既可以用理性分析,得到思辨过程本身的奇妙感觉;也可以用情感体会,被那些诡谲的画面和音乐所震撼。《湮灭》使得人们获得单单依靠传统的书籍或者他人的描述所无法达到的认知体验的能力,或许就是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电影这种媒介所独有的强大力量。

九月交学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部让你顿悟人生的经典电影
稻影|《湮灭》:好看,不一定就能懂
细思极恐,看完《湮灭》,我有点怀疑人生
值得二刷的电影!年度最佳科幻片《湮灭》最全分析
年度悬疑科幻大作,看完直冒冷汗
莉娜盖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