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读《论语》6

6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导,领导;

乘:战车单位,一乘:一辆战车

国:邦

敬:恭敬、认真

信:信赖

节:节约

用:资源、物资

使:使用

时:时机

首先,我们说一下,什么是“千乘之国”?

乘,读shèng 是中国古代车辆的单位。一乘:就是指一辆战车。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大约四千多年前,中国的夏王朝时期已经有了战车。

战车是平原作战的主要装备,好比我们现在陆军中的坦克。

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代殷墟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辆商朝的战车。

夏、商时期,每车战车通常载三名甲士(穿着铠甲的战士,那时候物资匮乏,不是所有士兵都有铠甲穿的)。中间的是御者,也就是驾驶员;左边的甲士拿弓,右边的持戈。这三位在战车上开路,后面还跟着一队步兵。这些步兵的规模在各个时期不等,通常是有97人。这样三名甲士在战车上,后面跟着97个步兵——这样的一个组合,就是“一乘”。

要特别说一下的是:这97名步兵手中的武器通常就是木头的棍棒。

没错,就是木棒,或者用竹子做的简易弓箭。没办法,我们说过:那个时期物资匮乏,青铜器具只有贵族才能有资格使用。而金属制的兵器数量有限,只能分给那些高级别将官。所以普通士兵在战场上为了保命,只能自备武器。统一装备就是棍棒,个别有创意的,可以在棍棒上钉上钉子(这个也需要小有些资产,铜铁钉子,不是家家都有的哦),或者尖利的石子——这是DIY狼牙棒。

夏商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棍棒都是古代战场上的主流武器装备。

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武王伐纣,战于牧野,血流漂杵......

周武王灭商纣,就是在牧野作战。战后的战场上死尸遍野,战士们流的血将“杵”都漂起来......所谓的“杵”,就是木棒。

血流漂杵。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就可以想像出那个场景有多惨烈。

任何年代、任何战争都是最残酷的。在战场上,士兵的生命脆弱得像一张薄纸,轻易地被捅破、损坏、消灭。

惟愿世界和平,战事不起!

所以,一辆战车、三名铠甲勇士,后面跟着97根棒子,就是“一乘”。这“一乘”共100人。

所以,我们读古书,通常看到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车战车,也就是十万军队规模的国家、和一万辆战车,即百万军队的国家。这是非常大的国了。

因为在先秦时期,春秋战国之时,全国人口也就大约2000万。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千乘之国的“国”。

我们追溯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以部族为单位群居生活;

在帝尧时期,就将中原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十二州,每个州的领导叫“州牧”,也就是地方行政长官。

之后,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州长,依旧称为“州牧”。

关于这个“牧”字,有点意思,古代有时会将领导人民,称为“牧民”——放牧民众的意思。

我们放牛放羊,是要让它们吃饱肚子,那时候管理人民也是一样,第一要务,就是让人们有饭吃,不饿死。

饥饿,是至今都存在的问题。非洲还有大量人民在忍受饥饿。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才逐渐解决了六亿多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治理人民,称为“牧民”,也不无道理。

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留下了治国名典——《管子》,其中第一篇题目便是:《牧民》。

不过管仲想要好好“牧民”,是为了从人民身上得到忠诚与奉献,是君王之术。而不是爱民之心。

不管怎样。将天下分成若干区域,并设置区域长官来治理,是从我们原始社会时期就遗留下来的一种规矩,因为即使是再有作为的君王,也无法一个人管理国家的所有事情。

更何况,在古代,交通信息都极不方便。天子想管理中原天下的所有土地,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一项政令的传达就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地方,这样的效率,如果能有效治理国家呢。

所以,尽管天子们心里都不愿意将土地分给别人,可是没有办法,实际环境不允许他一个人管理天下,只好找委托人。

所以,到了周朝,武王伐纣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功臣。

姜子牙,姜太公,被封到了齐国;(今山东东部)

周公,被封到了鲁国;至今山东地区仍会被称为齐鲁大地,便是源于此处。

周武王的儿子几乎都有受封,卫国、郑国、晋国、都是周王室子弟的封地。

所谓“封地”,就是天子划出一片土地,封给一个功臣或王室子弟(天子的兄弟子侄)。

这个人就有权利掌管这片土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税收等一切事务。

这就是——诸侯国。

当然,土地不是白给的。各路诸侯对天子是要履行义务的:比如每年按时节进贡土特产——管你是土豆、地瓜或大萝卜,只要你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物产,都要每年进贡给天子,以示尊敬。

这个进贡,不是后世帝王强势要求百姓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送给皇帝。那个叫掠夺,不是进贡。

中国文化中真正的进贡,意义是重大的,是地方对中央的、真诚的臣服!

是尊重,而不是畏惧!

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被逼无奈!

不像后世,为了给皇太后祝寿,要沿海的渔民们大冷天下到水底去找大珍珠;搜罗各地珠宝、美女等,那是后来统治者不要脸的掠夺,而绝非“进贡”!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故事,《齐桓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去讨伐楚国时,举出的讨伐理由之一就是: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过滤酒的一种草——包茅。

包茅,是楚国地区特产的一种茅草。大概是长着细长的枝茎。因为那个时候的酿酒术还比较粗陋,酿出来的酒液残留许多渣子。用这种包茅草过滤后,会得到比较清澈无杂质的酒。用清酒来祭祀天地鬼神,才显出祭祀者的恭敬。

而楚国有一次没有进贡包茅,就成了差点挨打的理由之一。

可见,那个时候的进贡,并非只是贵重物品。只要是你封地上特产就可以了。

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如果我们盘锦现在要进贡,无疑是大米螃蟹啦!

为什么要在这里为大家讲一段关于“进贡”的话题呢?

因为我们上古以来有许多传统规矩,背后都是极具意义的。做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这些知识。

孔子告诉我们:想要领导一个有着千乘(十万军队规模)的国家,首先,要敬事而信。

所谓敬事,就是恭敬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国家事务。人民中出了问题上报给政府,那么执政者就应该谨慎对待。如果敷衍、不理会,那么,任何一件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等大问题出现了再不认真对待解决,那么结果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对待人民的任何问题,都要恭敬认真,及时解决,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赖——敬事而信。

除此之外,还要“节用而爱人”。

节用:就是节约使用资源。百姓辛苦交上来的赋税不能由统治者挥霍浪费,要将资源与财富用在适合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爱民。

君不见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哪一个不是自已肆意享乐,酒池肉林,而不顾百姓死活冻饿,最后的结果就是失去民心,灭家亡国。

所以,爱惜民力,不要使百姓疲惫,是所有英明领导者都懂得的道理。

还有一条,要“使民以时”:

使用民众要在适当的时机。

我们举个例子吧。一个诸侯国,城墙破了,那一定要修的嘛。否则既不安全,又不好看。那要什么时候修呢?

注意了,要 使民以时。

春天修,行不行呀?

不行,因为春天是耕种的时节呀!这个很重要。春天不耕种,你秋天有收获吗?没收获你吃什么?全国人民吸风饮露呀?

所以春天绝对不能让百姓做除耕种以外的事情。同样,夏天要给庄稼捉虫、除草,秋天要及时收割。这些是绝对不能耽搁的民事。

所以,古代有一个规矩:凡是工程建筑类事业,通常都是在冬天进行。城墙、水利、军事建筑、宫殿.....还有,练兵。

因为,只有冬天,百姓才有时间做这些。

自古以来,历史上好的君王都懂得这个道理,并能遵循先祖制定下的规矩来做事。

不过到了春秋之后,尤其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只顾争夺厮杀,哪里还在乎百姓累不累、苦不苦、有没有时间打仗呢?

所以说那个时期的百姓实在很苦、很可怜。

这就是“使民以时。”

孔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大的集团、或者国家的领导者,道理都是一样的。你要认真对待这个国家的每一件小事、不能忽略细节,要防微杜渐,得到民众的信赖。谨慎使用众人创造的财富,与众同乐,不要贪一已之私。这才是爱民之道。除此之外,使用民力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被称作“蛮子”的楚国,为何能成为超级大国?
战国时代中国骑兵已崛起,为何秦始皇兵马俑里还有大量战车?
拥甲士70万 弩兵20万 战车10万 历16年,终成霸主!
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所谓“万乘之国”真的有一个这样的国吗?
春秋之后无贵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