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容庚与东莞㉕|记者带你看展之容庚生平展:立体展现一个“大写”的容庚

从振华路拐进旨亭街,老字号排骨饭店食客熙熙攘攘,厨灶上烟火气袅袅蒸腾。往里再走几步却是一片清幽,恍如隔世。容庚故居就隐藏在旨亭街8巷2号。这里是容庚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为其之后的人生打开了第一扇门,也奠定了文化底蕴根基;直到1922年,27岁的容庚才负笈北上,离开故土东莞。那时,他以一介中学生的身份,抱着《金文编》初稿问学罗振玉,被罗推荐入读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开启了现代古文字学的研究之路,也逐渐登顶其学术人生的顶峰。

容庚出生、成长于东莞,受业、治学始于东莞。东莞在地缘、亲缘、业缘等方面对容庚治学、治艺产生了重要影响。8月5日至11月5日,“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之《容庚生平展》就在容庚故居开展。

展览分“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负笈北上师友切磋”“潜心钻研学艺兼修”“传道授业作育英才”“爱国御辱护宝献宝”“风范长存,盛德宜扬”几部分,以容庚故居为依托,讲述一代学术大家容庚传奇一生,同时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容庚出生、成长的环境,以及莞城的绵延文脉对容庚的滋养。

故居依旧,述说容庚在莞时

旨亭街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代此地有驿站,驿站有亭,圣旨来莞,县令出迎恩城门在此接旨;另一种说法是,清代侍讲学士林蒲封请假回乡扫墓,皇帝赐给他归田,林学士就在街口接旨。事后,有司就地建亭,以志皇帝恩宠。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六日,容庚就出生这里。

如今的故居,依旧是一座有着“三间两廊”样式的小小清代民居,趟栊门、青砖墙、满洲窗……屋内处处透着岭南建筑独有的风情。容庚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莞人的一处“书香圣地”。因为这里还走出了古文字学家容庚,哲学史家容肇祖,金石目录学家容媛等几个大学者,承载着他们兄妹治学的青春励志故事……

容庚故居模样如旧,各种摆设极力还原了容庚兄妹当年的生活轨迹。展览的第一部分“书香门第家学渊源”,通过展板和著作,在向观众述说他们的生平及其家族的书香文脉,让人艳羡不已。在这个展厅里,观众可以看到以容庚为核心编绘出的容、邓两家族的关系图,容庚兄弟的著作,以及对容庚成长影响较大的人物的介绍,如祖父容鹤龄、外祖父邓蓉镜、从叔容祖椿、母亲邓琼宴、四舅邓尔雅等。

展览物品有容庚和容肈祖的著作等等。近年来,东莞十分重视东莞历史著作的整理和收集工作,目前已经出版了包括《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和《容肇祖全集》在内的东莞大型地方文献汇总《东莞历代著作丛书》的第四辑,其中《容肇祖全集》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展览开篇展板上写道:容庚得益于优良的家学传统,加之其母重视教育,多次迁居,临校而住,又在母舅启蒙教导下,对金石之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矢志于研究,为日后的学术视野奠定根基。关于家学,东莞容氏是晚清书宦世家,高祖容廷华,官至长乐巡导;祖父容鹤龄,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执掌东莞石龙的龙溪书院、顺德凤山书院十余年,民望极高;父亲容作恭是1897年的贡生;从叔容祖椿善画花鸟,是居廉弟子,画艺在岭南享有盛名。不仅如此,其外祖父邓蓉镜也是进士出身,曾任广雅书院(今广州广雅中学前身)山长,富收藏,精通篆刻。其四舅邓尔雅更是广东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容庚就是15岁开始跟四舅邓尔雅治学《说文》,点燃起对金石学的兴趣。

对于自己书香门第的背景,容庚在《我的回忆》里曾写到,“在满满二百九十六年当中,科举中的人在我的县里是如晨星寥落的,我家能够挂上'父子科甲’的匾额,且科甲的前后尚有些岁贡,附上拔供的人们,'世代书香’更足以夸耀闾里。”

东莞以国际制造名城著称,同时也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岭南古邑,是岭南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人雅集,英才辈出。容庚先生出生成长于东莞,受业治学始于东莞,在东莞就已经深入学习了金石、书画、篆刻,尤其其成名作《金文编》初稿就在东莞完成,开启其学术、艺术大家之路。可以说,东莞在地缘、亲缘、业缘等方面对容庚先生治学、治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留京20余载,成就学术高峰

容老在京治学二十余年,学术精进,不仅源于名师指点,还源于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知交益友,他们切磋转宜,互相成就。展览的第二部分为“负笈北上师友切磋”,讲述容庚北上求学,以及留京20多年的学术生活。

自东莞中学毕业后,容庚刻苦钻研,并于1922年完成《金石编》初稿。1922年5月,容肇祖要北上投考北京大学,容庚与之同行,邓尔雅托朋友写信给罗振玉,举荐容庚,再次为容庚的学术人生铺路。容肇祖在《我的家世与幼年》中写道:“我们经过天津时,由四舅(邓尔雅)的朋友写信,介绍大哥去见罗振玉,以《金石编》向罗振玉请教。”当时罗振玉名满天下,既是最早一个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又是个鉴赏大家。他一看《金文编》,十分赞赏,认为自东汉许慎《说文》之后虽历来有学者研究古篆,而未得有系统成书的,容庚做了他想做而一直没做的事情。他再三叮嘱容庚,“务竟其成”,同时写信推荐容庚给北京大学的马衡教授,称赞其“治古金文,可造就也”。

马衡见容庚《金文编》初稿后,直接破格录取只有中学学历的容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马衡是容庚学术之路上的又一位伯乐,曾因促进中国考古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被称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容庚入读北大国学门期间,作为导师,马衡引导容庚将铭文研究与器物考古相结合,对容庚编撰《金文编》尤其考辨商周彝器有很大助益。

罗振玉还写了一封介绍函给容庚,将其介绍给王国维。王容二人相见如故,后来更是亦师亦友,往来频繁。容庚早年编撰《金文编》初稿时,曾以王国维《国朝金文著录表》为依据。入京后编撰《金文编》,也得到王国维悉心指导并作序。王国维曾在商承祚的《殷商文字类编·序》中评价容庚、唐兰、商承祚、柯昌济是“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这是学术界“古文字四少年”的由来。

《金文编》初版共有六个序言,是各个版本中最多的,除容庚自序外,分别有罗振玉、王国维、马衡、邓尔雅、沈兼士五位导师的序言“加持”,数篇序言呈现了其深厚的学术渊源。《金文编》的顺利出版,让容庚一举成名,走上了毕生事业的新起点,研究领域逐渐由古文字学扩展至古器物学。

此外,容庚还与顾颉刚、商承祚、郭沫若等师友以及伦明、张次溪等同乡互相探讨切磋。北平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治学材料,极大地开阔其学术视野,为其一生学术成就奠定基础。容庚一生的学术高峰便是其留京期间创造的。他一生出版的学术专著近30种,《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尤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分别是古文字研究学者和青铜器研究的必备书籍。其中,《商周彝器通考》,更是被学界称为“对中国青铜器作系统理论阐发和科学分类的集大成之作”。

学艺兼修,被誉为当代岭南书法大家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潜心钻研学艺兼修”,从学术和艺术两个视角解读容庚的才华和成就。据悉,自弱冠之年起,容庚致力于学术研究,废寝忘食,虽历经动乱而不改其志,坚持不懈。其治学严谨周密、矜审赅博,形成了以目录为阶梯,以原材料为根本,以考据为手段,以通变为目标的治学特点,展现了以编纂丛帖书画为工具的目录学,以青铜为重点的考古学,以考订历史为目的的考据学,以金文为中心的古文字学的学术大视野。

容庚著作等身,一生出版的学术专著近30种,论文70多篇,其中以《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丛帖目》影响最为深远,贡献最为突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容庚在钻研学问的同时,曾受家学熏陶,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能治印、绘画,尤工书法,各体俱佳,以金文最为精到,被誉为当代岭南书法大家。

容庚治学由印而字、由字及器、由器物而考古,治印可以说是他学术的缘起。容庚治印师从其四舅邓尔雅,效法秦汉,印作淳正古雅,气度雍容。作为古文字学家,容庚从不以治印自诩,但在印学界却被公认有一席之地。容庚的书法造诣很高,其金文书法尤其突出,这与其学术研究形影不离。他八十余年笔耕不辍,书艺已融入生命之中,广涉篆、隶、楷、行、草各体。尤其是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济,内含法度,有清苍质朴之美。绘画上,他儿时受从叔容祖椿书画艺术启蒙,自幼通读画史画论,对传统书画保持浓厚兴趣,其绘画师古,遍临历代名家画作,所作山水,用笔疏朗,意境恬静清逸;所作“没骨”花鸟,清丽脱俗,素雅端庄。

容庚对书法、帖学深有研究。其《鸟书考》首次对鸟虫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开辟了依据实际文物研究这种书体的途径”。《飞白考》则从书体的开创,流传及重要书家,详加稽考,是其研究“飞白”书体的集大成之作。《从帖目》汇集了容庚毕生收集和过目的从帖,考证了各种法帖的真伪和源流,堪称集大成的帖学巨著,是后人研究历代丛帖的重要参考书。《淳化阁法帖》考被称为“法帖之祖”的丛帖的问题进行彻底的论析和详细校勘,成为研究古帖的典范之作。

赤子之心,风范盛德长存

展览的后面几部分分别为“传道授业作育英才”“爱国御辱护宝献宝”“风范长存,盛德宜扬”,从各方面展示容庚的品德和风范。

作为国民,容庚在国难当头时为不能“执干戈为社稷”而愧疚,积极组织“抗日十人团”,捐助印刷物《火把》,发表文章支持抗日,参与燕京大学师生救亡活动。作为收藏家,为使国家文物免于外流,容庚节衣缩食,广为搜罗,晚年时以“文物乃国家之公器”,将毕生收藏陆续捐献给国家,以供后人观赏研究,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也以自己的方式与行动表达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容庚辞世后,子女后人遵循遗训,陆续将其生前未及捐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

据各受捐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容庚及其家属先后捐赠青铜器200余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套,古籍善本1万余套册,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千余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抄本。从这些数据可见,容庚捐赠之精、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为国家文化集藏与积淀,做出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容庚自1922年离莞后,客居北京、广州达六十年,但始终不忘家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容庚及其亲属先后五次向东莞捐赠图书、著述手稿、书画、青铜器及其所用物品等300余件(套)。因本次“”容庚与东莞其大型系列展览活动缘故,容庚亲属又分两批捐助给东莞24件(套)计26件文物。正如捐赠东莞文物的容庚亲属、容庚外甥何钢所言,“容”归故里,是文物最好的归属。这些文物充分体现了容庚亲属秉承遗训家风,无私捐赠的淳淳厚德。

此外,容庚终身为师,曾任教于东莞中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执教数十载,对待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乐于奖掖。不论校内、校外、专业、业余,总是有求必应,有教无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容庚南归后,曾任广东省书法篆刻协会研究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对组织开展书法活动多有贡献。在其影响下,其弟子多为当今书坛俊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莞视界】探秘容庚故居
容庚-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金石味十足的容庚书法
容庚风骨后世表率 容庚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篆刻研究 | 金石书画终一生
【深圳博物馆】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