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缘乐传——肖仲光
userphoto

2022.12.07 广东

关注

在我刚迈过而立之年的时候,因缘际会之中,接触到了武术,领我叩开传统武学大门的是乐传太极。在习练乐传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让我看到并感悟迄今为止都不曾有过的诸多体验,每练一次就有一次新的启发和验证,可谓辛苦但收获着成果,并由拳理不断衍生出对生活的认知,因而常常感恩于乐传将我带上一条真正的修行大道上。

薪火相承

一年多以前,我对中华传统武术尚一无所知,印象仅停留在武侠电影与社会新闻之中,与大多数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接受着现代大众教育,努力完成专业知识学业,尽快融入社会,极少想到会与传统武术有所交集。回想与乐传的缘分真是难得,一次十分偶然的机缘结识了钟海明老师,之后考取了北京的在职研究生,以读书为“幌子”趁机学习武术,开始了一段每周往返杭州北京的文化与武术“双学位”之旅。我与乐传的这段缘是命中注定的,差一点都不能有所联系,而又于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必然在我生命中着下痕迹。在武医书院学习乐传太极的过程中逐渐将对这门拳结构体系的认知立体丰满起来,加之于身体实际的运动之中,应用于日常对生活周遭的看法,最终去寻求“通晓生命的原理”,通过反复的验证,不断精进自我的认知,这种读一卷书而行万里路的体用已很少真正实践在现代人的身上,在与乐传的各位老师与师兄们的学习中却能时时展现这样的光彩。乐传不仅是一门武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修行的延伸,这一点,在乐公(乐匋太老师)的事迹影响下,常常跨越时空给予我很多启示。

我从来没有见过乐匋太老师,乐公离去已经整十二年,但在学习乐传拳法的过程中,乐公却以另一种方式时常令我有所感悟,这或许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一年多来,带我从对武术一无所知的迷途上走上正轨,给我在拳上指导最多的是钟海明和马若愚两位老师,他们不仅在拳法上给予了毫无保留的传授,更是在生活学习为人中给了我言传身教的体悟,当我边练拳边翻阅《乐传太极与行功》时,在大家 对乐公的追思中发现,老师们对我的种种宽厚与仁爱之心竟然早已贯彻在乐公的理念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薪火相承的传统古风与情感纽带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我,改变着我,重塑着我。

练乐传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在练拳中有许多道理来源于生活,又有许多练拳的道理要回归与生活。钟老师常常拿摇船、摇辘辘、拉风箱、扔链球、荡秋千等生活中的运动规律引申到打拳当中去,马老师常常有“打人如亲嘴”、“搓澡劲儿”的比喻来归纳打拳的结构合理性,这些通俗易懂的引用也时常见诸《乐传》的书中,由乐公以及乐幻智先生(乐公之父)提出来,譬如“胳膊肘夹了把床扫帚”“拉里弦时桡骨上旋,手势如搓澡;转外弦时桡骨下旋,手势如抹墙”等,使得打拳的过程并不枯燥难懂,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等要把拳理还回去的时候,又有“舍己从人”“抱雄守雌”“不求胜人,但求胜己,不求无敌,但求无碍”等等,确实字字在理。

老师们教拳很少讲大道理,也几乎没有用晦涩的理论让我感觉无从下手,都是用身体让我记住打拳的感觉,也不讲教了我什么,让我自己在事后不断的练习中找感觉。这些感觉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要用自己的身体一点一点去修正固有的姿势,不是仅仅通过思辨、言论就可以达成的,是切身的实际体会,是形诸于诸身、诸物的学问,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加深对性命、自然的理解。在我起初下盘不稳,走路爱蹦蹦跳跳的时候,马老师每逢见我如此,必然哈哈大笑,久而久之,我心一浮起来,脑海就浮现“马大哈”的笑声,两脚立马规矩起来,老师们也非常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点与优点,马老师常说小光开胯好,可以不用手搬就能自然“双盘”,夸我筋长,“筋长一寸寿增十年”,钟老师有时会撑开手臂,肩窝凹下一个大拇指深的坑,让我摸一摸那个坑,也学着做一做,后来,我经常听到练习太极的人难以理解“沉肩坠肘合胛”,但是按照这种方式一做就可以很快理解这种感受。有一次,钟老师在谈到练搂膝拗步的时候,让我摸一摸后背与腹部,在运劲的时候竟然有两团像气一样的东西在他身上腾然而起,这让我十分惊奇,其原理虽然我至今没有明白,但起码让我对搂膝拗步时身体变化的趋势有了很直观的印象, “(教拳)没有比这更细的了”,一路练拳几十年过来的拳友和目睹此事的长辈看着我有此经历发出这样的感慨,可以说,老师们对我的教育无微不至,回想起来心中常常充满了感激。

在我每周从杭州到北京读研的日子里,本应漂泊而居无定所的我却在北京找到了一个“家”,为了能赶上周六能去钟老师家里学拳,我申请了学校里的英语免修,偶尔也翘课溜出去,一年下来,学业没有落下,反而还被同学们举荐为“优秀研究生”,学拳之余,钟老师还能给我剪剪头发,过过生日,有时候还能去他家里“捞”一顿好吃的,其实这已与自家人别无差异。最近在翻阅《乐传》书中发现乐匋太老师亦是如此,他也是时时事事照应着周边的每一个人,70多岁了依然每日骑车20公里去教拳,途必买上两大包黄瓜和西红柿,到单位洗了分给大家,每月骑车数十里去丰台和牛街为几位老友理发。乐传不仅仅是一门拳,乐传是对自己的重新认知,是对周身的和谐共处,是对世界本源的孜孜探求,薪尽而火承,留下了浩然之气与修行之门。

学拳琐记

乐传是一门拳禅合一、体用合一的拳,严格遵守着自然规律与合理的运动法则,这在我开始接触练习到每次回头体会的时候处处验证着这种观念。

站桩,是每一个习武者都绕不开的基本功。极其简单,却难以说明究竟,初学的时候要从一无所知到慢慢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去调整身体内的骨架恢复到正确的结构,这是很难把握的一件事。我也偶尔看到许多人讲站桩要如何如何沉肩坠肘、虚领顶劲,要站上几个小时才好,却没有听人说为什么要站桩,乐传为我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保持结构的合理,用正确的姿势使骨架恢复初始的状态,给内脏、气血腾出空间而不互相压迫,“复归于婴儿”,这就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涉及目标,能练到“松而有力”,涵养中气,练出中脉,甚至练成一个中点,让身上各处都合理那就十分不错了。要怎么做到正确的站桩,还真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了,起码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每次见到老师们我都必问这桩站的对嘛。刚开始总是从外形的角度模仿,譬如双脚掌外廓与肩齐平、膝盖外撑、尾骨前指、骶骨后倒、命门前挺、肩胛合拢,下巴内敛、耳听后方、而听到要阴阳相间、一段松一段紧的内部动作时就犯了愁,初学的时候,对哪些部位的肌肉该控制,大肌肉群该放松,小肌肉群该收紧实在太难以把握,钟老师就将我拉到一边教我“秘密功法”,要双脚间垂直顶着墙根,两臂抱于胸前,膝盖顶着墙面缓缓蹲下去,随着下蹲的重心变化,很快身体就向后倾倒,为了避免后仰,就要不断的开胯、收命门、收胛和挺腰,这一趟“蹲墙根”的功夫起来,保持那个姿势就能找着站桩的感觉了。沉肩坠肘、拉开肩窝也有一趟“秘密功法”,他就随手拿了个本子隔墙一掌,要我拿手伸进那条缝里够他的手指,不松下肩膀、卯足了劲儿拉筋是够不到的,等我够到了他的手指,我的肩窝下的筋膜也就拉开了。还有伸直了手臂,翻转手掌,用鼻尖去够手指等等有趣却充满了智慧的练法。一段时间后,等我找到了站桩的型之后,就慢慢体会了他们常说的,下桩是把脚提起来,把脊椎沉到胯下的感觉。再之后,会提醒我,沉肩坠肘合胛坐腕,手臂肩圈要撑圆撑满,中爻常收、上下爻常开,要挺腰、下桩、手高。老师们用来检测我的桩对不对的方法也非常直观明了,看我是不是“手脚长在腰上”,用他们的手挂在我的腕子上,往下一压,看我会不会向前倾倒,力量能不能化到脚底下。站桩的时候,钟老师也偶尔会捏着我的手心儿说,“你看,那么紧张,放松放松”,这是之后的要求,要松掉多余的浊力。有时候握着他的手,特别柔软又有韧性,与年轻人一样,这是真的练到身上去了。

行功八势,是乐传与其他太极拳最为不同的地方。十分贯彻禅宗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三重境界。这一年来,习练最多的还是这趟八势的基本功,这是一趟时时刻刻都在让我回头看、不断改进的基本功。练八势就是个不断给自己“找麻烦”的过程,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更新,似乎从我开始练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让我自己感觉特别满意的状态,总是需要不停的修改。我有时候也会跟老师吐苦水,是不是自己拳练的少了,有种越来越不会的感觉,动作也散了,不是脚没扣好,就是膝盖没撑圆,零零总总就是没有圆满的时候,师言“拳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多练自然会有感觉。反反复复是正常现象,昨是而今非”。真正沉下心来练拳是件折磨人的事,时时刻刻都在跟自己较劲,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了,所以我一偷懒,形就变了,打拳还得带上脑子,只想出出汗也是不行的,八势有“擎、拢、粘、引、松、开、发、放”,每一个势对应的四字口诀,稍不留意,动作就不到位。钟老师常跟我说,还要扣口诀,回头一看,果然是打拳的时候不想动脑筋,随着自己的性子走,练八势还是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练八势最喜欢的还是跟钟老师打“镜像拳”,这是十分难得的体验,我正着打,老师站在面前反着打,要跟上对面的节奏和身体的姿态,上步的时候也要将身体“吸”过去却不能顶着老师,这样灵活的教学体验可不是常常有的。不过练拳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孤独的,要自己摸、自己想,老师引导了,还要自己去琢磨,因此打出来的拳很难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老师们也回忆乐公诲人于无形之中,并不限定框架,反复引导调动和激发学生原有的天性。我曾近距离看过钟老师、马老师两人演练乐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两幅不同的景色,钟老师下桩打拳像旋涡一样充满了引力,气魄大,马老师下桩打拳则轻飘轻起,像从里往外翻转出来的气旋,扭力足,练出来的拳像不尽相同,但都气场十足,摄人心魄。

推四正手,是用来验证练拳效果的一种方法,大家聚在一起练完基本功和行功八势后,就会来“糊”两把。我入门晚,在刚学拳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就看老师们在教四正手,于是依样画葫芦,跟着他们一起打轮,要说凭力气凭功力,那是怎么也推不过师兄师姐的,推手有个十分严谨的攻防体系,“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一环套着一环,哪一个环节漏了,自己身上瘪了,那对面进来就一下,一抓一个准。刚练推手的时候还是存着好胜心的,基础不行想赢还得靠巧劲,于是我就观察老师跟师兄们推四正手攻进去的那个瞬间,往往总在“捋”的那一下出手推着胳膊就把对方“根”给拔起来了,这一手不仅要听着(感觉)对面有没有空一下,还要得势得机,试了几回,倒是屡试不爽,可谓“一招鲜吃遍天”,后来也有外面练拳的要跟我试着推一推,总在这招上吃一些亏。然而,我偷学的这个绝招毕竟只是取巧,严格意义上讲,就是趁对方换劲有缝隙的时候钻进去的“不规矩”的打法,这反倒成为马老师训练其他师兄们推手要“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绝好机会,于是乎,“胡来”的小光倒成了书院的“靶子”,常常要车轮粘着师兄们,渐渐地,大家把这个漏洞给补上了,我也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这种“不规矩”的打轮也被正规的四正手取代,成为我下一个训练的目标,“看好自己”才是推手真正取胜的秘诀。

跟老师们推手是一件既兴奋又绝望的趣事,我总是逮着各种机会去跟两位老师讨顿打,以至于有一回在书院楼下忍不住随手就推了起来,正好碰到钟师母,她笑我们说“你们真是有瘾啊”。跟老师们推手于我就像旅行看景色,钟老师像海,他推我时,一浪打着一浪,力道汹涌澎湃,似从四面八方而来,不知不觉就已将自己拍出很远;马老师像山,他推我时,就是山崩地裂那么一下,令人毫无招架之力,他的“三弓拉满”只是体验一次,就让我毕生难忘,力量之绝对,也验证了乐幻智先生所言:“太极拳就是劲大,无坚不摧,前面一座山也推得倒。”在推手中,我们也不断地体会什么是“中线”、什么是“打意”、怎样用腰胯打人、怎么“滚”,怎么“粘”、怎么“采”,不仅享受着变幻莫测的被“打”去的技法,更是体会着老师“阿弥陀佛”“请”你走的哲学理念。

学无止境

学习拳法的时间短暂而充实,我时常羡慕在北京的师兄师姐们能有更多的机会留在师父师叔的身边精习拳艺,接受熏陶,乐传之博大精深,需要毕生去参悟其中的奥妙。

初初习武,说来惭愧,练了一年的拳,才囫囵将《乐传》的书看完,且不说涉及乐匋太老师经典拳论中八卦、五行、阴阳的论述都是跳着翻过,无从下手,很多通俗的道理也要练拳数遍,在某一个契机突然灵光一现,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后来看到老师们解读时说,阅读乐匋先生的文字时要切记,这些文字更像一种“旅游说明”,初看不大懂才对,走到那个风景的位置自然就会看到那个风景的,不到那个位置怎么“懂”那个风景?对此深以为意。

前一段时间,因为出去游玩爬山伤了膝盖,恢复了一段时间后去打了一趟拳录下来发给老师看,下桩就极其别扭,猫着腰,歪着身子,做不到“挺腰、下桩、手高”,觉得自己对脚总有顾忌,撑不圆膝盖,也收不住脚掌,钟老师说这是心有挂碍,我回头一想,确有此事,潜意识里总会对伤处有所念及,处处避开,用其他不合理的姿势去补偿这个缺陷,反而将动作溢了出去,这正验证乐公所言无碍是“心无挂碍,容己者定(才)可容人,是亦修身处世之要道也。”我们身处数字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已远远好于乐公的年代,那时候乐公给王亦令先生指导拳照,乐公要在“在每张照片后详细指出其中之重点和问题”,钟老师、马老师也时常要我“交作业”,录下练拳的视频,他们看到后必然给我十分详细地说明问题所在,最近打八势时,便渐渐的要求拳要打的“的角四方”,气魄要足,一到就走,不可流连好风光,瞬即而过。随着打拳的深入,倒是慢慢有一些力量需从里面膨胀出来充盈身体架子的感觉。习拳至今,一个人练拳的时候常常会有“什么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感觉才是正确的”疑问,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前,恐怕都不敢说自己摸到了习练乐传从0到1的门槛。

学习乐传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否定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螺旋式上升的习拳过程也决定了学习乐传是个学无止境的过程,乐公回忆乐幻智先生授拳,心法最重要,“每天练拳前,先发愿打掉众生一切黑业”“练拳即学佛,要一法到底”,又“要从心底用功夫”“不扰有情”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言明练拳为助人、练身、修心、学佛的高标准。参照这个标准,可以说遥望前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好在一路有乐传大家庭的陪伴,走在修行的路上,倒不至于太过孤独或岔上了小路。也是应了乐公所说要从心底用功夫,“只要自己感到前年路程很长,学成尚无止境,即是大道。感觉已经到顶,说明已入小路”。

希望自己终有一天能走到那处风景,“不求胜人,但求胜己,不求无敌,但求无碍”,真正容得下自己,容得下天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培生小传】
好书推荐 | 《南湖传习录》‘干货’难得一见。值得推荐。有些真东西,值得一读!
冯志强先生轶事钩沉(混元太极众弟子对恩师的集体记忆)
跟随张志俊恩师学习太极拳的感悟历程
于永年老先生回忆王芗斋拳学生活
管窥孙剑云老师之武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