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绿化专委会2018年会系列报告二】共创地景——社群协力营造绿生活社区

连振佑

台湾中原大学专任助理教授、台湾社区培力学会理事、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OURs)理事


一、经验

当前台北市景观面临着每平方公里绿地面积不足10%法定规定,以及各式闲置空间未有效充分活化利用等问题。那么台北市各式各样的闲置空间,有没有不一样的新可能?

这种新可能可以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新的城市绿化或者成为绿生活的角落。那么怎么去实现这样的“绿生活空间”呢?研究发现,全世界多国的尝试实践可供参考。例如:


1、在美国,他们希望通过更简单、更快、更便宜的方式借用街道空间为市民提供公共生活的据点。高线公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周边居民主张不要荒弃这样一个遗址角落,而是应该去更新改造它,将它变成一个全新的适合人际交往、休憩娱乐的景观空间,因此才有这样一个绿生活空间。


2、同样在美国,“Morning Cafe早安咖啡计划”倡导创造城市一天当中的晨间地景,以事件活动介入空间生产。即通过绿色生活空间的塑造吸引上班族在开放空间吃早餐体验城市空间。


3、2005年旧金山REBAR设计团队将一处停车格铺上绿草皮,移来一株大盆栽与长椅,把车辆所占据的市区公共空间,暂时地变成真正的市民的绿色公共开放空间。


4、西雅图利用“媒合基金”,让当地居民把社区周边闲置的空地去创造都市农耕的菜圃或极限运动的空间等。

5、英国为了迎接2012年奥运的到来,提出“土地分享”的观念,将城市里面各式各样的闲置土地改造为都市农业空间或户外餐食空间,供给奥运选手享用。

6、日本通过减免遗产税的方式,鼓励社区居民将私家庭院向公众开放,以此增加城市开放绿地。

二、台北做法

在中国台湾,社区营造始于1994年,当时虽有一些社区愿意参与其中,但参与数量始终保持稳定没有明显增长,并且还有部分由地缘发起的社区营造陷入瓶颈。究其原因,是地缘社造缺乏专业技能,青规师培训后续扩散落差大等问题所致。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在市民组织和网络串联方面却越来越强,也会有一些积极的公民去联系专业的设计师协助他们做绿生活社区。


基于这样的一个现状,我们开始去创造一个Community社群链接、空间实践的工作模式。当我们俯瞰整个社区的时候,会看到不同的社群。

2014年起,台北市都市更新处开始将过往的经验整理,推出“Open Green”(打开绿生活)计划,正式邀请更多的社群参与台北生活地景的改造,企图从点的创建连成线,然后构成一面又一面,希望这些在各个角落所谱出的小节丰富街道芭蕾整支舞。


Open Green补助给提案的社群与社区,希望透过各式OPEN:打开更多新型态的公共空间,打开许多过去僵固使用的空间,打破社群之间的边界,促进社区彼此协力合作,甚至建立起小系统循环的基础,减少食物里程和二氧化碳排放,达成永续环境的最小单元;透过各种样态的GREEN:除了植物生态的绿,还要建立绿色环保的生活与场景,串连绿色社群网络,组织落实社会照顾关怀,以短期的绿色倡议行动促进永久的改变,甚至影响都市设计。

“GREEN”的效益

1、生态修复

“打开绿生活”可以为都市创造更多绿色,将更多的“绿”蔓延到社区里面,起到生态修复的功能。这些绿色可能是私人的庭院,也可能是私人的屋顶花园。


2、社会修补

我们希望可以有各种不一样的社群协力在一起,共同使用绿空间,产生交往,发挥社会修补的功能。


在整个社区里面其实有非常多的空间样态可以创造绿生活空间。绿生活样态有五种,分别是生活绿、生态绿、社会绿、产业绿、倡议绿。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样态,去切入、去开始、去串联、去创造。

过去我们有“都市计划”,我们以为在这上面画了黄色住宅区,红色商业区等“颜色”,从此生活就幸福美满,而实际上都是“水泥丛林”。我们希望有一个新形态,有各式各样绿色的新空间,所以我们必须到社区里面去指认哪里是已经有绿色空间,哪里是我们还有机会去创造绿色空间,利用这样的民众参与、社群协力的过程,逐步地把社区绿色空间营造出来。以此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景观。

三、案例介绍

案例一:台北罗斯福路绿生活轴线

Open Green计划的实施,首先要寻找空间,找到重要干道、重要支道、公有建筑、各式民宅、无人使用的废弃空间等,我们要去找到底怎样去切入这样一个社区。


调查分析得知,我们必须在不一样的角落,譬如屋顶上,去做不一样的事情,然后让它扎根、萌芽。我们在不同的小空间里去创作不同的微小空间,或者说是一个微地景,一个口袋公园。


我们找了非常多不同的社群来参与愿景的勾勒。社区管委会、戏剧社等群体一起来思考怎样让社区周边环境更好。我们让不同的社群讨论绿色空间里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比如遛狗公园怎么设计,他们互相规划、互相沟通、这也称为参与式设计。

参与式设计是我们社群参与的前身。过去的参与式设计并没有强调社群的概念,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在社区里面其实不是一个一个的个人,而是一群一群的团体社群,他们都是代表一个社群的观点。通过不同社群的讨论,我们创造出了很多“绿点”。

这也使得台北市的绿地空间营造产生了分水岭。这十年来这样的行动翻天覆地影响了台北市许多的政策。过去这些老房子希望“都市更新”,而我们创造了完全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我们希望有人一起来参与营造过程,我们希望营造出来的绿生活能够和居民结合在一起,并发挥生态恢复的功效。


“百人接力瓦”可以算是第一步。在讨论空间营造的时候,有团体提出,这些房子虽然很老,但是可不可以继续使用?即便不能继续使用,可不可以旧材料回收再利用?因此我们就举办了这个“老屋旧料再利用”的活动。活动将老屋的瓦片收集起来,以备环境改造时再利用。活动开始时,仅仅有报名者与发起团体参加,但在传递瓦片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递的队伍中。就这样,五百个人排成队伍长龙,将瓦片一块块传递至另一处基地,用瓦片的传递代表地域文化的传承,用社会大众的方式解读景观设计的过程故事,也让参与者们期待着瓦片后续的再利用。

这个活动开启了老旧空间、闲置空地的绿生活空间营造。在此过程中,我们把场地中的闲置空间改变成雨水花园、药草花园、生态花园等,并以此为基础,唤起了一些生态性、教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场景。


在雨水花园里,我们放置雨水回收金字塔,儿童可以学习雨水回收。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非典型阅读活动在此展开。于是,这样的雨水花园变成台北市重要的新型开放空间,其中一处自然野性的植栽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儿童在这里做户外环境的教学。

“阅读药草花园”是另一个广受大家好评案例。在这样的开放空间上,人们可以举行烧烤、夜读以及交流学习等活动。

“开心农场”也是其中之一,在大马路边创造一个都市农耕的场合,吸引城市里面的人可以在这里种菜。

“开心农场”这项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透过都市菜圃,居民体验农夫乐趣,每天傍晚这群都市农夫一起交换种菜心得,聊聊生活琐事,成为都会中社区营造最好的脚注。这里的绿生活不仅是景观上的营造,更是社会性的连接,达到除生态效益之外的社会串联效果。

案例二:瑠公圳

在台北市除了老城以外都是一片稻田的时候,其实有水圳(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也兼有泄洪的功能)在稻田之间,这些水圳周边有很多小小的空间可以利用。

1、墙面改造:将原先的水泥围墙通过邀请不同的社群和团体参与围墙的改造进行彩绘,并在墙边建造分享空间(如图书馆),居民们可以在这样的小空间里阅读、休憩。

2、小畸零地改造:让儿童自己去贴马赛克,一起参与到社区改造当中来,并且创造了看电影的空间。

3、屋顶绿化:将原来会积水没人使用的空间进行“绿生活空间”改造,比如“屋顶菜园”的改造,居民们都参与其中,完成这样一个屋顶菜园的营造。

这些改造同样具有以上所提到的社群串联、生态性修复等效果。

案例三:大同区柴寮仔及打铁街

这是一条具有非常多传统产业的街道,但欠缺和社区绿色产业有关的景观空间。设计者找到街道中一块没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空间改造之后,各式各样的木材、打铁相关工具等存放在这里,让人们可以来这里买木头并进行打样,并让当地师傅一起参与到社区改造当中。这里也就成为了一个体验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做手工以达到改善环境、产业复苏等目的。

四、总结

透过台北市地景创生(place-making)一次次的经验累积,我们知道在创造地景空间时,必须要认识到这些社会性的网络连结和社群协力。这是未来都市更新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是地景设计师不得不面对、必须善用的认识与方法。



主编:杨冬冬

编辑:陈丽君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城市更新进行时-空间再生与内容生态构建的焕新之路
长租公寓大社区模型六大观察,未来或成资本新宠儿!
小青瓦怎么用
旧小区转型为“共享社区”
绿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参与式阶梯赋能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可持续园艺师培育项目为例
中国室内丨沈迪:上海沪上生态家改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