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纲辨证最全基础篇+表格版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上,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体格检查、化验检查;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表3-3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一)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表3-4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气虚是虚而无“寒象”,阳虚是虚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脉迟等。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血虚是虚而无“热象”,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表3-5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四、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八纲的总纲,即将表里、寒热、虚实再加以总的概括。《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因此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等已述于表里、寒热,虚实六纲之中。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一)阴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一般而言阴证必见寒象,以身畏寒,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或迟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呈现一派虚寒的表现。

(二)阳证

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阳证必见热象,以身发热,恶热,肢暖。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机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表现。

阴证与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参考下表:

表3-6 阴证与阳鉴别表

(三)亡阴与亡阳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两种危险证候,多在高热,大汗不止,剧烈吐泻,失血过多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情况下出现,常见于休克病人。亡阴亡阳虽属虚证范围,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势危笃,而又区别于一般虚证。

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亡阳之汗,大汗淋漓,汗凉不粘、兼见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阳脱而阴盛的证候。由于阴阳是互根的,阴液耗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气衰竭则阴液无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难于截然割裂,其间可迅速转化,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

亡阴与亡阳的治疗都以扶正固脱为主。亡阴者,应益气敛阴、救阴生津,大补元气以生阴液而免致亡阳,常用方有生脉散;亡阳者,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常用方有独参汤、参附汤等。

亡阴与亡阳的证治,参见下表。

表3-7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八纲辩证的运用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归纳起来,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

(一)相兼关系

“相兼”即指两个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如外感热病初期,见有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热,故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久病多虚证,当进一步辨其属虚寒证或虚热证。相兼证的出现,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从属关系,如表寒、表热证都是以表证为主,寒或热从属于表证,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分别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虚寒、虚热证都是以虚证为主,寒或热也从属于虚证,治疗时当以补虚为主,分别用补阳或滋阴的方法。至于表里相兼时,以何证为主,须看具体病情而定。

(二)夹杂关系

“夹杂”即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互相对立的两纲症状,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习惯上叫表里同病)病。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所以,在辨证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以免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三)转化关系

“转化”即指某一纲的症状向其对立的一方转化。表里之间、寒热之间、虚实之间、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寒证,若因病情发展或治疗不当,则病邪可由表入里,病变性质可由寒转热,最后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实证可因误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伤,逐渐转化为虚证,虚证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痰饮或水湿、气滞或血瘀等实邪,而出现种种实证。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辨证时必须随时审察病机的转变,及时诊断治疗,避免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促进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小结

八纲辨证是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各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一定条件而转化;表证传里为病热加重,里证出表为病势向愈;热证变寒证、实证变虚证多为正不胜邪,寒证变热证、虚证变实证多为正气逐渐恢复。

八纲虽有各自不同的见证,但很少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兼”、“夹杂”的复杂关系,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连贯起来进行思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疾病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恰当的治疗。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别疾病的具体部位、性质和正邪斗争等情况的辨证方法。由于眼是五脏六腑的精华结聚而成,故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功能失调,则容易引起眼的相应部位发生各种病证,所以脏象学说也是眼科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前述五轮辨证,八廓辨证,均以脏象学说为基础,亦可归脏腑辨证的范畴。但二者均有特定的辨证方法,前面已作专篇论述,故不再赘述。

眼的五轮、八廓、虽分别内应某一脏腑,但因眼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且脏腑之间本具有生、克、乘、侮的关系,所以轮、廓的疾病常不能单单责之于相应之某脏、某腑。因此,将眼局部与全身证候结合起来的脏腑辨证,也是眼科最常运用的辨证方法之一。

(一)辨肝和胆证

1.肝气郁结:多因情志久郁不舒,气机阻滞,玄府闭塞,清窍被蒙。证见眼珠胀痛,视力下降,严重者可见暴盲;全身兼见胁肋胀痛,心烦易怒,胸闷纳差,咽部不利,妇女则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证。

2.肝胆火炽:多因肝郁化火,胆热上蒸而起。证见目赤肿痛拒按,热泪如汤,羞明难睁,抱轮红赤、乌睛生翳,黄仁肿胀或纹理不清。全身可见头痛眩晕,胁痛耳鸣,颈躁,口苦,尿黄赤,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肝气上逆:常因情志不舒,暴怒伤肝,肝气上逆,玄府闭塞导致目病。证见眼胀或痛,瞳神散大,视力骤降,兼见胸胁胀痛,恶心呕吐,暧气频频,口苦脉弦等。

4.肝经湿热:多因恣食肥甘,郁而生湿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蕴于肝经而致。眼部可见白睛色黄,黑睛生翳,黄仁肿胀。神水混浊,瞳仁紧小或干缺;全身伴有头重如裹,胁痛,呕恶纳呆,小溲短赤,大便不畅,带下黄臭,舌苔黄膩,脉弦数或滑。

5.肝血不足:多因生血不足或久病耗血或失血过多所致。证见双眼干涩,视物模糊。不能久视,隐涩羞明,频频眨目,甚或睛珠瞤动;全身伴有面色不华,头晕耳鸣,额红心烦,舌淡脉细。

6.胆郁痰扰:多因情志郁结,气郁生痰,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致。证见抱轮红赤,黑睛生翳,神水混浊,瞳神紧小或干缺,视物昏花,自觉眼前蚊蝇飞舞。全身兼见两太阳穴胀痛,口苦咽干,咽恶,烦躁不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二)辨心和小肠证

1.心血不足:阴血亏损,目失其养而致眼目干涩,视物模糊,眦部血络淡红;全身可见面白无华,头晕心悸,怔忡健忘,舌淡脉细。

2.心火炽盛:多因情志化火,或嗜食辛辣化热所致。眼部可见血络红赤,眦部尤甚,赤虬或成束,甚者可发血翳包睛,眦部肿胀或生疮,或生胬肉,或见脓液外溢,或见眼内出血。全身可见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溲黄赤涩痛,舌质红苔黄,脉数等。

3.小肠实热:多由心经热邪或他经邪热转移而来。眼部证见血络红赤,眦部微涩微痛,或肿胀;全身伴有小便赤涩短频,尿道疼痛,舌赤苔黄,或口苦糜烂,脉滑数。

(三)辨肺和大肠证

1.风寒束肺:多属感受风寒之邪而发,证见眼部微痒,胞脸微肿,白睛血络淡红,涕泪交流;全身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薄,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肺:多因外受风热之邪而致。证见羞明流热泪,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或白睛溢血,或白睛颗粒隆起,眵粘色黄;全身可见头痛身热,口渴或喘咳,或痰黄,舌苔黄,脉浮数。

3.肺阴不足:多为久咳伤肺,或燥热之邪灼伤肺津所致。自觉眼部干涩不舒,频频眨目,畏光微痒,赤脉隐现而难消,或见白睛金疳反复不愈;全身伴有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烦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4.肺气不足:多因久病亏耗或禀赋不足所致。眼部白睛浮壅,甚者状如鱼泡,或眼前白光闪动,或眼花发黑;全身可见面色苍白,气短声微,咳嗽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5.大肠实热证:多因邪入阳明或肺气宣降失常而致。证见白睛血脉红赤粗大,或白睛浮壅,或有点、片状溢血,或见黑睛生翳,翳厚色黄,或泪热眵多;全身兼见头目剧痛,喘咳胸满,口渴思饮,腹满便结,甚者高热烦渴,舌干苔黄腻,脉弦大有力。

(四)辨脾和胃证

1.脾胃气虚:多因久病气虚,或饮食失调,劳倦损伤所致,可见胞睑浮肿,或上胞下垂,抬举乏力,视物不清或视惑,或生疳眼,或发夜盲;全身可见面色微黄,四肢乏力,气短、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濡弱或沉细。

2.脾不统血:多因脾气虚弱,失去统摄之权而致,证见眼内岀血,视物模糊或失明;全身表现同脾胃气虚。

3.脾胃湿热:因感受外湿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所致。眼部可生土疳,或睑弦赤烂,或风赤疮痍,或胞生痰核,睑内椒粟成片,或见黄液上冲等;全身兼见胸闷腹胀,身重困倦,口干粘涩,而不思饮,溲黄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或数。

(五)辨肾和膀胱证

1.肾阴不足:多由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而致肾阴亏耗,目失所养,证见眼目干涩,视物昏矇,瞳神变形或变色,睛珠混浊,或眼前有阴影飘荡,或金星缭绕等;全身兼有头眩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夜间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衰: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阳衰所致。眼部冷泪长流,目无神彩,视物矇胧,夜视不见,全身可兼形寒肢冷,面色虚浮或㿠白,神疲乏力,腰冷背寒,溲清且频,或尿量减少,舌体胖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六经辨证

眼科的六经辨证为陈达夫教授所创,它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结合眼科的具体病情,以六经命名一切眼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眼科内容,增加了眼病的辨证方法。

一般说来,三阳目病多见于外障,三阴目病多见于内障。现将其辨证方法简述于下:

1.太阳目病:因外邪客于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所致。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病变多表现为表证或眼暴露于外的部分,部位以白睛为主。

太阳伤风证:发病突然,证见白睛红赤,以内眦部或上方较为明显,自觉沙涩痒痛,或黑睛生翳如星点状;全身兼见恶风,自汗,鼻鸣,头顶痛或颈项痛,或偏头痛,脉浮等。

太阳伤寒证:突然发病,白睛血丝淡红,畏光,无眵,泪多如泉,涕清如水;全身可兼见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等。

2.阳明目病:因太阳目病未愈,邪气传于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或外邪直中阳明化热而致。病变部位多在胞睑、眼眶、白睛等。

阳明经证:胞睑红肿,白睛红赤,以乾廓、坤廓更明显,色红而紫,眵黄干结,泪热似汤,羞明疼痛;全身兼見前额疼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洪数。

阳明腑证:胞睑红肿而硬,白睛红赤紫暗,眼珠突出,眼眶疼痛;全身兼见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洪数。

3.少阳目病:因病邪容于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所致。因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其病变常相互影响。病变部位以黄仁、神水为主。

少阳表证:眼珠胀痛,畏光,抱轮红赤,外眦部兑廓血丝明显。全身兼见太阳穴痛、口苦咽干或耳鸣耳聋,胁肋胀痛,苔薄黄、脉细弦。

少阳里证: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严重,神水混浊,黄仁纹理模糊并变色,或黄液上冲,瞳仁紧小或干缺;视力下降、眼痛羞明;全身兼有两侧头痛,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4.太阴目病:因病邪客于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所致。病变部位在胞睑、白睛等处。

太阴表实证:胞睑红肿而硬,白睛红赤肿胀,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热泪如汤,眵多黄稠,疼痛羞明;全身可兼有涕黄而稠,四肢烦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太阴里实证:胞睑红硬,白睛红赤,口干思凉饮,溲黄便燥结,苔黄脉数;或气轮与全身发黄,腹满腹痛而拒按,大便硬结;或胞睑渐生硬核,不痛不痒不红,或白睛生紫红色隆起,按之疼痛;或视力下降,视正反斜,视物颠倒,兼见胸闷食少,口淡苔腻等。

太阴里虚证:胞睑虚浮如球或软弛下垂,举而无力,或见胞睑湿烂色白,流泪作痒,视物变小,视直为曲,视正反斜;兼见头痛如裹,腹满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或濡。

5.少阴目病:因病邪客于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所致。病变部位在两眦、瞳神及眼内组织。

少阴里虚证:外眼无异常,自觉视物不清,眼前黑花飞舞、或入暮不见,或夜视罔见,或睛珠混浊,或瞳仁散大。

少阴阴虚火旺证:两眦微红,痛如针刺,视物昏花,如蚊蝇飞荡或萤星满目,或瞳仁紧小、干缺,或自视眼前有红色阴影浮动;可兼有咽干喉痛,不寐烦躁,头痛如锥,舌红苔少,脉弦细。

6.厥阴目病:因病邪容于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所致。病变以黑睛和瞳神为主。

厥阴风热证;黑睛外伤或黑睛溃烂以及黑睛生翳;兼见头顶痛,额角痛,眼胀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等。

厥阴里实证:自觉视物昏矇,头痛如劈,眼胀如裂,珠硬似石,牵及眼眶、头额、鼻颊作痛,抱轮红赤或白晴混赤,黑睛如雾,瞳神散大呈淡绿色;可兼见恶心、呕吐,舌红脉弦等。

厥阴里虚证:黑睛生翳如星,时聚时散,经久不愈,或妇女经前眼痛,碜涩发痒,兼见头顶痛,口中酸涩,舌淡红,脉沉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方法
辨证论治:1、阴阳八纲辨证法
八纲辨证
想治病就得先辩证,掌握八纲辨证,守好中医辨证的“底线”
中医辨证
八钢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