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道︱笔墨等于你自己



关于笔墨的问题在历代画论中都有所论述。唐人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他认为物与形这些外在的形式,出于立意,而需要“用笔”去完成,笔墨不精,就不能算好的绘画。宋人韩纯全曾说:“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他将笔墨的作用明确表述为立形质、分阴阳。在这里,所谓笔墨显然是指画家在绘画时用笔用墨的技巧。



清·石涛  赠刘石头册之一  纸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古人说:“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石涛也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指出绘画的全部技巧“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看来所谓笔墨技法,并非只是肉眼看得见的皴、擦、点、染等等着数和形式,而是画家的心性作用。画家通过一着一式的反复练习和运用,从失败到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经过无数次实践体验,在其内心不断积累和成长的东西,才是笔墨技法的本质,或者说它才是真正的笔墨技法。它是一种对用笔用墨的心性把握。这种把握和画家的心成为一体,是一种永远不会丢失的东西。画家一旦获得了它,就可以完全忘掉它,或者说只有可以忘掉它时,才是画家真正拥有了它。



清·朱耷  花鸟册之一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这种对用笔、用色的把握是一切绘画艺术的手段。它不仅存在于中国画,而且也同样存在于西方绘画,不仅存在于西方现代派和印象主义绘画,而且也同样存在于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可以说,这种心灵的把握不仅存在于绘画艺术,而且存在于一切门类的艺术之中。只不过艺术作品中这种心意的注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或者说它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心灵的传达必须用心灵去体验和品味。


比如一个京剧的唱段,相同的内容、相同的唱词、相同的曲调,梅兰芳唱时就是高级的艺术,一般的人唱时所谓艺术感就会相差很远,甚至根本就谈不上艺术,其中所谓艺术水准的差别并不是人人可以感受得到的。有的人认为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水准的高低,并不在词曲本身,而在演唱者对唱腔中起落回转的把握之中,因此他会认为这种对唱腔的把握就是艺术。相反有的人可能根本就听不到这种所谓的把握,而只听到了情节、故事,他当然会认为这种所谓的把握只不过等于零。



明·林良  木鸟图  纸本设色  30.3×31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古人早就说过:“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绘画中笔墨等于什么是因人而异的。笔墨的意义并不是笔和墨本身所必然具备的,而是由创作者所赋予它的。石涛在其画语录中说“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创作者要赋予笔墨的只能是自己所具备和拥有的东西,因此笔墨的意义是由创作者的功力、素养、才华等艺术水平所限定的。由于每一个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因此严格的说有多少人创作就可能有多少种笔墨把握和艺术赋予。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就等于你自己。


另外,笔墨等于什么,对欣赏者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包含了人的各种感官对艺术品的接触与感受,但是总的说可以分为头脑与心灵两个部分。头脑需要满足的是情为何事、形为何物、相为何名的知解。心灵需要满足的则是对作品中气韵、神趣、性灵的品味。前者是作品中社会的、外部的、物质的因素;后者则是作品中个体的、深层的、精神的内涵。不同的欣赏者,对二者的要求并非一定要半斤八两,而相互间往往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虽然一般的欣赏都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也不可排除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笔墨就是一切,有些人可能就认为笔墨只等于零。总之,欣赏者从艺术作品里品味到什么,也是由欣赏者自己的素质、能力、水平所限定的。创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东西,未必欣赏者都能够从中获得。因为虽然社会的,外部的内容是大家所共通的,但是内部的、个体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则需要相契相会。哪怕是同一件作品,如果几个人去欣赏,每个人只能看到并获得自己的眼力所能达到,心灵所能接受的那一部分。

笔墨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是一个无需争议,永远也不会争论清楚的问题。可以设想,在有人看到明月而欣赏其阴晴圆缺的美妙时,对于因眼病而从来也没有看到过月亮的人来说,这种欣赏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或故弄玄虚。关于“月亮等于什么的辩论”,不可能解决因眼病而看不到月亮的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首先医治好他的眼睛。



明·徐渭  榴实图(局部)  纸本墨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笔墨到底等于什么,它深深隐藏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心心相通的人才可能相互理解和领悟。就像爬山一样,到达山脚的人可以交流对山脚风光的体验,到达山腰的人可以交流对山腰风光的感受,只有到达山顶的人才可能共赏“出头天地外,十方现全身”的无限景象。尽管到达山顶的人对山腰和山脚下的情形看得一清二楚。但是,站在山脚下的人依然对所谓高层的境界茫然无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指示门径催人进取,但是语言文字并不等同于体验本身,任何真切的体验都不可能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要想真正地超越自我深入堂奥,还需要一步一步亲自去攀登。



元·佚名  百雁图(局部)   绢本墨色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因为人们的欣赏需要有多种品味和风格,绘画创作也同样需要多元化与多层面,笔墨的意义也只能是多种格调与内涵。然而虽说对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绘画、不同的读者来说,笔墨的意义各不相同。但是,不同的笔墨意义显示着艺术品位的次第高低,这一点却是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所基本相同的。中国画有“能、妙、神、逸”四品之说,能、妙重在形、技,神、逸重在心、性。西方绘画从古典写实到印象主义、现代派,其总体的发展趋势同样由注重形、技进而到注重心、性。古人说:“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自然者乃“妙悟自然,物我两忘”,天性流露,非为人使,恽南田所谓“见其梨花龙翔,而不见其人与枪剑”。由形、技到心、性,是绘画发展的途径,也是画家成长的途径。笔墨的意义等于自己,但是自己的水平是可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笔墨意义的讨论,虽然只能各抒己见,不可能统一说法,但是通过对各种笔墨内涵的深入阐述,可以反思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意趣、神髓,对于提高绘画和欣赏的品位格调还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益的。



本文发表于《一画》乙未卷三 两宋山水专辑




扫描一下二维码即可订阅《一画》艺术期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画用笔用墨,1000年来没有固定标准,简直花样百出!
中国画:造型、笔墨、写意和意境
张仃:笔墨是中国画必须要坚守的底线!
中国画始终离不开“笔墨”二字,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要素
中国画的笔、墨!
借物还魂——中国画的大写意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