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兆元 | 也谈“黄金周”改革

全文共2404字,阅读大约需要04分钟

也谈“黄金周”改革

回归节日民俗本位  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又一次带给人们很多的思考。当年拉动内需的举动或可理解,但到了今天,以追求均衡发展与和谐生活的新时代,以消费额度衡量得失的黄金周,已经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个误区,即混淆了节、假日不同的概念,并将其转移到单一的消费日的轨道。

节日和假日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跟西方的holiday和festival的区别是一样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假日只是一个空闲的、休息的概念,即所谓暇日。传统中国的假日大致上是指公务劳务之余暇。在历史上,官员和差役们是有假日的,大致上也跟我们现在的双休日性质一样,休息为主,没有特定的文化意义。有的朝代五天一次假,如汉代,这个假叫休沐,意思是休息一下,洗个头。有的朝代十天休假一次,称旬休,唐代旬休称为浣,一月的假期成为上浣,中浣和下浣,也是十天要洗个澡洗个头的意思。这是典型的休假日。

历代王朝也在传统民俗节日的时期为官员放假。比如唐宋时期,除了旬休,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达50多天,像元日(春节)、冬至等放七天长假,上元、上巳、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都要放假。这和那些暇日是不一样的,也和官员的旬休不一样。节日需要一个假日来依托,官员放假,主要是不要让政事影响民间的庆典活动,或者庆典就成为那天的政事。

而老百姓是不存在假日这个概念的。传统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可以自己掌握控制,不需要放假。但是,老百姓有暇日,有空闲时间,如农闲时间,如雨雪天气。但这与节日无关。

节日是全民参与的,是一种盛大的庆典仪式,是聚会、狂欢,有特定的仪程特定的意义,是特定的民俗活动。过去节日一般称为岁时节令,主要表达人们对于天地自然的酬答,表达对于神灵的祭祀,对于祖先的敬仰,以及对于长者尊者的尊重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节日,超越了王朝的局限,通过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了,文化精神也就依凭这些节日得以继承。比如天人合一,孝悌忠信,团圆意识,报恩意识等价值观念,都与这些节日的民俗活动存在着密切关联。

节日的民俗是要在我们忙碌一段时间后,通过特定的仪式,唤起和强固我们的文化观念,使其不要在事务忙碌中丧失文化的价值。因此,特定的仪式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中秋节,它有吃月饼举家团圆的习俗,晚上要赏月,过去还要祭月。这样的民俗仪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敬奉自然,体悟自然与人生之理,合家团圆,珍惜生命与情感等,仪式与价值融汇一体,成为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成为中国文化成长的土壤。

可见,节日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价值,二是仪式。文化价值和民俗仪式是水乳交融的。假如价值体系不能成为民俗习惯,这种价值是无法传承,也是会风流云散的。比如,过去皇帝的生日都要放假数日,意思肯定也是制造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甚至制度认同。但是,今天还有谁会记得历史上的皇帝是哪一天出生的?他们的生日节假是带有政治意味的现实举措,不是文化传统习俗自然延续而来的。他们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节日里,培育出一种习俗来,而只是放几天的假,那意义就非常有限。把节日仅仅当作假日,没有价值培育,没有仪式活动,那就浪费了节日的文化资源了。

但我们今天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当作一个假期来对待的。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其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民俗活动本来很丰富,但在一些不当的措施及其不当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春节文化已经受到很大损伤。比如前些年,春节火车票机票涨价,而交通条件的限制,硬是把许多人的春节团圆的权利剥夺了,这很可悲。还有,提倡春节外出旅游,把一个团圆的节日搞成了一个分离的节日。春节成为旅游节,春节文化还存在吗?

“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同样如此。长假没有一项成为民俗仪式的东西,因此,这个节日只是一次放假,一大堆人出去旅游,景点不堪重负,旅游者劳累不堪。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深厚文化价值与民俗活动的传统节日,又由于缺少假日的支撑,使得民俗活动受限,如上海地区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但是由于没有法定节日假,这项习俗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必须保障这些有价值的节俗不会因为时间限制而受到影响,社会管理必须为节俗发展留下空间。

现在我们把旅游与购物消费当作假日经济的主要目标,文化意义基本未予考虑,或者考虑有限。我们会在长假期间看到每天的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是交通信息、门票信息、销售信息。虽然一些景区有些民俗活动的展演,但这是表演性的,与真实的节日民俗中广大民众的参与是两回事。

真正的节日民俗是民众的自觉活动和社区的民俗活动。如果没有民众的自觉参与,文化传统就不能继承:如果没有身边社区的民俗活动,社会认同或价值认同都是一句空话。节日本来就不是为经济而设的,它是为了文化传统设置的,为了社会认同设置的,如果不在节日里弘扬一种文化价值,我们就违背了节日的初衷。

节日旅游是重要的活动,但是,在家的永远是多数。其实,社区节日民俗组织是缺位的,社区的节日民俗的物质空间也是不足的,比如:信仰的空间,表演的空间,也就是说,仪式空间多数被挤压了。这其间的根本问题是对于社区认同的意义缺乏认识。能够建构社区认同,国家认同就在其中了。

以“十一”长假为例,假如要缅怀英雄,我们不可能都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去瞻仰凭吊,我们可以纪念社区的英雄,为他们树立纪念碑,建立祭坛。我们可以去祭拜英雄烈士,也可以在城隍庙祭拜上海的城隍神英雄陈化成。要将传统的习俗和新的习俗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节日习俗才会真正达到强化文化记忆,凝聚社会民众的功能。社区节日文化的开展,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之一。社区节日文化火热了,也能带动当地的消费,假日经济可能会更加实实在在。

节日文化是建构的,一个时代能否创造和传承具有生命力的节日文化,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如果能够将我们这个时代的节日添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形成特有的民俗仪式,把这样的节日世世代代传下去,那就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了。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  2007年11月1日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民俗应从祭灶来弘扬
谁消解我们的文化?冯骥才著
唐朝的春节长假到底有多长?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只剩放假
上巳节为什么消失了 这个节日有什么意义
弘扬传统节日 传播核心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