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兆元 | 地域形象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全文共5122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地域形象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  要:世博会面临转型需求,本次上海世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拓了地域形象展示的空间,而把展示地域形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功能,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新的途径。这次展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世博会的转型,都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世博会转型;地域形象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世博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最新科技和工业品成就展示出来作为主要目标。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代化的产物。世博会上的科技项目,往往很快就变成实际的应用了,这是过去人们对于世博会的一般认识,而世博会实质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因此,它曾经是引导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的全球性盛会。这种情况,在前几届举办的世博会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关注自然问题,关注和平与和谐关系问题。这是发达国家从现代化的社会向后现代转轨的表现,也是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某种新的趋向。虽然世博会还是一如既往地重视科技方面的内容,一如既往地重视工业产品方面的内容,但是,工业品的展示、科学技术的展示逐渐退出其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开始露出端倪了。

科学技术、工业产品依然是很重要的,毫无疑问,它是各国竞争的核心战场,也是我们曾经定下的美好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们觉得世博会依然如此已经不是最合适的唯一目标了。第一,假如我们还是把科技和工业看作是正面的东西,那么,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通过一个展览会来传达科学技术和新产品的信息,显然已经不是最佳的选择了。科技与工业品的展示有许多的途径,尤其是网络科技发明以后,通过网络,工业发明的新信息可以便捷地送达到消费者的面前,产品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加上配送体系的完善,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商品都是可以直接地、轻松地送达,这时候,还要一个展览会来承担最重要的传达任务显然是有些过时了。所以,在后现代时代,作为现代化时期的商品与科技展览的世界博览会便有了转型的要求。第二,我们也在逐渐反思我们的幸福感和奋斗目标,科技和工业文明不是人类幸福的唯一目标,它只是获取幸福的手段之一。因此,要展现人类文明的成就,就必须回到人类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轨道上来。与科技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不同,文化固然需要创新,但是,人类的文明是一种积淀,需要薪火相传,保护文化遗产是第一位的任务,因为失去了文化的根基,我们就不仅失去了人之成为人的前提,也使文化发展成为无本之木。文化的创新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人类也因此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

因此,世博会必须转向,必须转到以文化为基础的多元文化荟萃的格局上来,必须转到文化与科技和谐的格局上来,而不是新产品新科技独占鳌头。或许不是一种自觉的安排,这次世博会本身出现了展示主题的不自觉的转向过程。其中,顺应时代变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在各国和各地的展示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是本次世博会的显著特点。

在本次上海世界博览会上,近年兴起的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展览中有了最为直接的展现,而传统庙会式的表现方式也在世博会上体现出来。二者同时体现的主题是:回归传统集会的文化形式,以文化的形态展示国家和地域形象,告别单一的工业社会的商品与科技展示形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是由于工业生产普遍开展,而是缘于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而将乡村的生活形式引入都市,将乡村传承下来的文化形式用于都市生活形态,都非常突出地凸现出来了,这也许是连主办方都没有预料到的世人的强烈追求和愿望。这是多数参展国和参展地区的普遍的选择,而那些抱住传统的世博主题不放的国家和地区可能难以在本次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本次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好与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相逢,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在国际上于2000年前后由北欧、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国家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进,是在新世纪,几经周折终于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件,这是很晚近的事情。我国在2005年左右才开始引入并逐渐酝酿接受这个概念,通过国家力量的推进,非遗保护的概念逐渐被接受。虽然连这个名称大家都不是很认可,但是看重实质,人们求同存异,出于对于文化传承的忧思,大家不再抵制这个称谓。从这种统一性的形成可以看出对于文化保护的迫切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潮流在全球的流行才10年左右时间,在中国才5年左右时间,应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这也是在以往的世博会上不大可能出现的一种概念。

尽管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是这种美好并没有说科技就是法宝,并没有说工业就是法宝,它们就一定带来生活的美好。相反,回归自然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而回归传统更是一种普遍的追求。于是,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不期而遇的情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各国和各地区的较为普遍选择路径之一。

中国各省的展馆,大多数毫无例外地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拿来作为展演的主要内容。事实上,那些注重现场演出省份的场馆都是颇受欢迎的。如内蒙古的场馆,每天多场次地演出蒙古长调、呼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型的节目,使展馆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游牧文化而不是畜牧科技,内蒙古的展馆就是这样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达了这个自治区的迷人风采。此外,各省市都展示了其特产,这就变成了一种民俗的展示。由于这些特产都是某种劳动的成果,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像福建的铁观音茶,驰名中外。他们的场馆,既表现妈祖信仰这样知名的信仰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妈祖塑像高高矗立在展馆的门前,似乎定下了这个省区文化的主调,以妈祖文化统帅福建文化的展示。铁观音的茶艺表演即紧随其后,除了茶艺表演,观众可以品尝香茗外,人们还可以现场购买成品茶叶。当人们看完展示,可以顺便买上一包正宗的铁观音,喜滋滋地溜达时,展示即变成了销售,博览会变成了中国式的庙会,这就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也为世博会带来亮点。

世博会被庙会所改造,或许是主办方没有预料到的。中国庙会本身就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龙华庙会、妙峰山庙会等等,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典型代表。中国庙会,走走逛逛,烧烧香、尝点小吃、买点东西,快乐一番,解放自我,和谐社群。购物、小吃,是解决呆板的参观形式的最好方式。只是非常可惜,由于场地的限制,或者没有恰当地安排好遍尝美食的空间,人们的食欲和兴趣被冗长的排队程序弄得兴趣索然,一个很好的解决或者缓冲人流的方式,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我们觉得有些国家的展馆,就是其特产的销售窗口,通过零售来展示国家的形象及其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像巴基斯坦,它的织物、玉器,都销得很好,有的还现做现卖,展现绝技。巴基斯坦甚至还有一个美食展厅,把一个国家最为迷人的东西拿出来,不能不说是很聪明的选择。因为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太亲切了。很多中国观众表示,看巴基斯坦这样的展馆,实实在在,有血有肉,远比排队几个小时进去看一段莫名其妙的电影有趣得多。斯里兰卡红茶驰名国际,这次带来的锡兰红茶一抢而空,大受欢迎。大的国家可能会嘲笑这种小摊小贩式的展示形式,以为空洞地展示国家形象才是高贵的表现,最后结果可能会告诉他们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把城市生活作为展示主题提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是,由于中国不是老牌的以城市生活为主体的国家,而参展国大部分也不是以城市生活为主体的国家,展现城市生活,其呼应不够强,并没有达到一致性的结果。而在中国的众多展馆,甚至也没有把城市生活当做主要的展示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一个不成熟的东西拿出来作为主题展示,对于许多的内陆省份,实在是勉为其难。香港、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说说城市生活尚可,要那些生活主流是乡村的省份来展现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什么美好的东西,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因此,许多的省份便依照自己地区形象的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来展示自我,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地区民俗传统和现代建设成就三合一来表现地域形象。前二者的直接表现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兴未艾的时刻,世博会便成为许多省份的一个机会。世博会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展示是二者的一次没有完全预料到的一种结合。在上海筹备世博会之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可能都还没有说起过,这就决定了这次世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完全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可是正是这个新鲜的表现内容让世博会又有了一个新的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是世博会的一次新的大规模的尝试。我们仅以中国各省馆为例,可以看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各省区排成了一个展示的长长的谱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担起展示地域形象的功能,这也是非遗概念现世以来一次重大的文化责任担当,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世博会的这次路演,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承担地域符号功能而展示地域形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拓,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作用。

这次展览,使用影片展示大概是很多国家的不二选择,往往一般是七八分钟,长的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这样的影片是不是很吸引人呢?结果很明显:大家都很厌倦排几个小时的长队,去看十分钟左右的电影。由于都不知道展示内容,人们都会排队去看,可能整个展示期间,任何一个展馆都会游客爆满,这就容易得出影片展示很受欢迎的假象。可是人们会在心中打分排队,缺少直接的实物与具体的代表人物的接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展示肯定是苍白的。影片展示,尤其是3D片的展示是本次博览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但是,这可能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我们迷恋简单的影视技术,忽略了文化交流的根本形式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假如只是看一部短短的电影,为什么要人们千里迢迢奔到世博园区去遭那份罪呢?人与人的交流,真人的演艺,才是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主要是表演类的内容,这就为地区展示中人与人直接的交流带来便利,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展演是展示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其实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这种展演可以是其他内容的表演,但是,直接的交流形式是明显优于3D式的影像展示的。我们有些地区的展馆比较看重这种影像展示,忽略真实的表演形式,这可能已经铸成错误了,纠正要等到下届世博会。

这次世博会期间,又恰逢中国几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些国家法定的假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这些节日活动,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的端午节,这个以中国为中心,并具有世界意义的民俗节日里,在上海世博会上渲染了浓浓的端午节日气氛,这是主办方的一种自觉的表现,无论是到处飘出的粽子与艾叶的芳香,还是对于屈原纪念的符号,都让世博园中的中外观众感受了节日的快乐,也把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向世界进行了整体展演,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写下了华丽的篇章。另外一个重要的中国民俗节日——中秋节也将与世博会相遇,不仅中秋节本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俗伴生物——月饼制作,也是一项工艺类的遗产,它们将同时在世博园上演华彩的一幕。那时秋高气爽,浦江月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再次显示其独特魅力。

这样的活态展现,将为下届世博会中国展馆展示内容提供新的思路,到了那时,在异国他乡,一个半年左右的展示期,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的某些重要传统节日相遇,届时,将留给中国文化展示的最好时机,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留下宝贵时机。

表演给人看,并不是现代社会对于民俗活动的强加,许多的表演活动,本身就是给人看的,有的甚至是商业化的行为,如一些民间绝技类的内容、一些戏曲表演性的内容,离开了观众,离开了市场,正是它们面临濒危的原因所在。地域性符号展示的表演,乃是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求生机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民俗表演斥为脱离文化生态的负面行为。我们会视庙会形式上的表演为正常,为什么不能容许它们在世博会上表演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把世博会作为一次大的庙会活动吗?

于是,我们把地域形象展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来认识它的功能,这样就找到了一种保护的机会。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都适合在世博会展演,世博会也不仅仅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世博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丰富了国家和地区自我展示的内容和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世博会积累了地域形象展示的经验,这就是本次世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收获。世博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的美丽邂逅,为人类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世博会展示的转型作出了战略性的开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在上海世博会的展演,不仅展示了国家与地域形象,也为文化传统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文章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第5期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届高三《文化生活》综合检测(一
濮阳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地域特色研究
江苏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办法 擅自拆除传统建筑将被追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投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项...
我国三种“地理标志”的基本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