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红霞 田兆元 | 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
userphoto

2022.06.04 上海

关注

全文共12962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预研究项目(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海峡两岸信俗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研究”(2021ECNU-YYJ037)。

原文刊登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

文 | 游红霞 田兆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义在于建立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同源性与联系性,以形成群体性的认同为关键问题。妈祖信仰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联结两岸关系的文化纽带,具有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要意义。从谱系理论的视角出发,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性特征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社会基础。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性与认同性则分别从外部互动交流与内部认同建构两方面,构成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机制与内化机制。

关键词:谱系理论;妈祖信仰;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共有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义在于建立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同源性与联系性,以形成群体性的认同为关键问题。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需要从文化的谱系理论视角出发,从源头上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点,探析文化所关联的地域与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建立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

中国学者基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已逐步建构起一套体系化的谱系理论话语。林继富曾提出“民俗谱系解释学”的构想,他认为:“民俗谱系学的谱系结构包括亲缘谱系、姻缘谱系、地缘关系、族缘关系、乡邻关系和语言谱系等等,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民俗得以发生、发展和演变。”田兆元论道,谱系“从结构上看,是整体性与多元性的视角,从功能上看,是互动性与认同性的视角。”段友文指出,谱系学“重在强调事物之间的同源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综合以上观点,民俗等文化事象可被视为谱系性的复合结构,谱系是文化发展及其功能开发的基础,涵括文化结构之“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化的整体性;谱系还以文化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性为表现形式,以整合社会、联系族群与形成认同为主要功能和目标。因此,谱系理论主张以整体性、联系性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某一对象,有助于在谱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交流中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强调的“共同历史的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价值目标”,凸显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

妈祖信仰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联结两岸关系的文化纽带,对于增进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与文化认同,构筑两岸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以谱系理论的视角研究妈祖信仰与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有助于拓展中华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研究视野,并在实践上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助力国家的和平统一事业。

湄洲祖庙妈祖金身

(2019年10月,准备在湄洲岛巡安绕境)

一、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特征:

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谱系是涵括时间、空间、族群、文化形态等多元要素的综合性结构。从历时性维度考察,妈祖信仰在两岸间传播与发展的时间进程中,逐渐形成基于共同中华文化的历史源流谱系;在共时性维度上,妈祖信仰的发展必然牵动着地域空间的流布与组合,并与一定的族群相关联,形成两岸妈祖信仰的空间谱系与族群谱系。妈祖信仰系统所涵括的文化形态则构成两岸间的文化形态谱系。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性特征昭示着两岸文化的同源性,并促成两岸地域的互通、族群的互嵌,以及文化的互鉴,进而发挥着突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功能,为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社会基础。

田兆元教授于台湾台中大甲镇澜宫前与“报马仔”合影

(一)两岸妈祖信仰的历史源流谱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从地理上看,台湾岛处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是大陆地形的一部分;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更表明,中华民族的先民——“左镇人”和后来的古越人最早发现了台湾,台湾的高山族等早期住民便属于古越人的一支。进入文明时代后,大陆与台湾逐渐开启了彼此的联系。连横在《台湾通史》之“开辟纪”中认为,秦朝方士徐福曾抵达的“瀛洲”很可能就是今日之台湾:“徐福有来台湾,今虽无可确证,而五百男女之散处日本、琉球者,后嗣不绝。然则秦时男女或有往来台湾者,未与知也。”尽管学界对“瀛洲”为台湾之说尚存疑问,但两岸间的交流最迟应不晚于秦代,有学者指出:“从秦汉开始,祖国大陆人民就比较频繁地接触台湾。”又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这是史籍所载的“中国政治势力第一次到达台湾,也是祖国大陆人民经营开发台湾的肇始”。此后,大陆移民陆续赴台,至明清时期到达高潮,他们在“为台湾输入劳动力、带去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将文化传播至台湾,其中包括许多特有的地方神明随着移民入台而被传入台湾”,妈祖便是这些神明的典型代表。

一方面,妈祖信仰起源于北宋时期的福建莆田湄洲岛,大陆移民将其传入台湾后,在岛内各地进行了广泛传播,初步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奠定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结构。清代初年,“福建水师在清朝军事行动中发挥巨大作用,他们对天妃的信仰影响了清朝统治者,使天妃信仰在清初成为国家正祀”,尤其是在施琅平定台湾的过程中,妈祖助力甚大,清王朝便更加重视妈祖信仰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发展。其时,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等台湾分灵庙均有诣湄洲祖庙进香的记录。日据时期(1895—1945年),台湾的宗教信仰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压制,两岸的交流大受其影响,但是,“到福建祖庙进香,仍然是妈祖信徒心目中最大的愿望”。据统计,在1911—1924年间,台湾妈祖庙至少先后9次前往大陆进香。1949年后,两岸谱系陷入了僵化的状态。直到1987年,台湾大甲镇澜宫率先恢复前往湄洲祖庙的朝圣活动,逐渐开启两岸妈祖信仰谱系回归与重构的序幕。当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湄洲祖庙举行了“妈祖千年祭”,大甲镇澜宫17名董事监事及总干事恭请宫中“三妈”从日本乘船直航湄洲岛朝圣祖庙。之后,不少台湾宫庙纷纷前往大陆寻根问祖,通过分灵等仪式重新确立与大陆的信仰谱系。湄洲祖庙则会为分灵庙颁发“分灵证”,上书“贵庙奉祀之妈祖,系中国·湄洲妈祖祖庙之分灵宝像,供广大信众虔诚膜拜,祈求风调雨顺,阖境平安”,落款为“中国·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并附上湄洲祖庙董事长的签名。湄洲祖庙还会向分灵庙赠予妈祖神像,以及“圣旨牌”“分灵玉玺”等信物,成为这些宫庙作为湄洲祖庙“直系亲属”的合法身份标签,也是两岸妈祖信仰谱系得以回归与重构的契约性符号。

湄洲妈祖祖庙颁发给浙江温州苍南金山妈祖庙的“分灵证”

另一方面,妈祖信仰在台湾生根发芽后,一些宫庙会反向分灵回大陆,形成“福建祖庙—台湾分灵庙—大陆再度分灵庙”的谱系格局。例如,台北松山慈佑宫被台湾“内政部”认定为台湾妈祖信仰分灵回大陆的首例,据该庙的资料记载,清雍正末年,福建仙游龙纪寺的泉州籍临济宗僧人衡真(俗名林守义)由湄洲恭请妈祖金身渡海来台,1737年抵达锡口(今松山),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兴建慈佑宫。此后,林守义再回大陆建立了松山慈佑宫之“姊妹庙”仙游龙兴宫和“子庙”仙霞妈祖庙。由于旧时两岸交通不便,宫庙间鲜有互动。前几年,在相关人士的努力下,两岸这几座“姊妹庙”“母子庙”重新建立联系。松山慈佑宫的董事长陈玉峰曾率团前往大陆寻找仙游龙兴宫及其妈祖踪迹,并协助重建此宫。2017年,陈玉峰率领松山慈佑宫的团队前往仙游巡安祈福。仙霞妈祖庙则一直保留着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锡口妈祖登陆仙游日)恭迎该庙妈祖到登陆地点遥望“母庙”松山慈佑宫的习俗,并流传着“妈祖来自锡口,该地有十三庄”的口头叙事。前些年,仙霞妈祖庙的“锡口天上圣母”曾到台北松山慈佑宫的“娘家”谒祖进香,并于2012年10月恭请“松山妈祖”前往仙游,与“锡口天上圣母”一起在仙游枫亭镇、郊尾镇、盖尾镇、榜头镇、仙霞妈祖庙及莆田文峰宫等地巡安绕境。从大陆子庙向台湾母庙的认祖、谒祖,到台湾母庙赴大陆的巡安绕境,两岸谱系实现了续接。

在当代,台湾宫庙分灵回大陆的案例越来越多,如台商在江苏昆山建了慧聚寺天后宫,并从鹿港天后宫分灵妈祖圣像至该庙供奉。近几年建成的厦门闽南朝天宫、昆山北港朝天宫则为台湾北港朝天宫在大陆之分灵庙。台湾宫庙向大陆的反向分灵是一种文化的反哺,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发展。

2018年11月,田兆元教授、(日)松尾恒一教授、游红霞博士,于第四届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场合影

(二)两岸妈祖信仰的现实谱系结构

从共时性的维度考察,两岸妈祖信仰的现实谱系结构由空间谱系、族群谱系与文化形态谱系组成,有助于建立起两岸之地域空间、族群与文化形态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条件。

1.两岸妈祖信仰的空间谱系

空间谱系是对妈祖信仰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关系的总体描述,主要表现为基于分灵关系而形成的庙际组合。分灵也称“分香”,是指“神明的'灵应’以香火作为具体表现形态,举行'掬火’或'割火’分出去。”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有的自湄洲祖庙直接分灵而来,称“湄洲妈”;有的从大陆其他地区分灵而来,来自泉州的称“温陵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等等;有的则是从岛内之北港朝天宫、大甲镇澜宫、台南大天后宫等影响力大的宫庙再度分灵而成。经过分灵,两岸便形成“祖分庙”“母子庙”的空间谱系结构。湄洲祖庙作为妈祖信仰的源头,是两岸空间谱系的起点,如张珣所论:“系谱上湄洲妈是开基祖,系谱上的第一点,突破空白的第一点,往下才开枝散叶,有旁支的温陵妈、泉州妈、银同妈、兴化妈,有直系的北港妈等。”空间谱系还包含两岸之“姊妹庙”“至亲庙”“友好庙”等庙际联盟,或基于两岸共同历史事件而形成的庙际网络,以及因妈祖节庆活动而形成的两岸地域合作关系。例如,郑成功曾在厦门朝宗宫所在之玉沙坡建水操台演武练兵,并于此地恭请三尊妈祖圣像助力其驱荷复台之伟业。郑氏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至台南鹿耳门时,受到妈祖“水涨三篙”之神助,得以顺利登陆鹿耳门,成功收复台湾。而后,郑氏将这三尊妈祖像供奉于台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称为“国姓妈”。这一事件是两岸的共同经历,也建立了妈祖信仰的联系,前几年,厦门朝宗宫与金门妈祖宫庙文化发展协会、台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共同举行“三门共走成功路”的联谊活动,这便是两岸妈祖信仰空间谱系的建构方式。

田兆元教授于台湾云林北港朝天宫妈祖石雕像(与湄洲祖庙石雕像隔海相对)前与该庙志工纪老师合影

2.两岸妈祖信仰的族群谱系

族群谱系指两岸妈祖信仰的信众群体、信仰组织、仪式专家、仪式承包者、民俗艺团、民间艺人等行动主体所构成的各类关系。信众群体方面,依照地域来源,可分为大陆信众与台湾信众。台湾信众多源自大陆之闽粤地区,大陆信众则有家族之异、地域之差。这些细分群体在两岸妈祖信仰谱系建构过程中日渐融合,有模糊界限的趋向,交织着亲缘、地缘、神缘、文缘、业缘等多重关系。例如,从福建移民到各地区的林氏族人通常称妈祖为“家姑”,在他们身上,裹挟着信仰与家族的双重情感。信仰组织是由信众基于共同的信仰组合而成的团体,与地域社会组织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也是族群谱系的建构方式。林美容承续冈田谦等学者建立的“祭祀圈”概念,研究宗教组织对汉人社会的整合功能,并发展出“信仰圈”的概念,即“以某一神祇和其分身之信仰为中心的区域性信徒之志愿性的宗教组织。”张珣则指出了“祭祀圈”理论之局限性,提出“后祭祀圈”的研究范式,认为“宗教能将社会文化各个面向联系为一个整体”,并担任延续社会文化之重任。然而,无论是“祭祀圈”“信仰圈”的概念,还是“后祭祀圈”的范式,均是面向地域性信仰单位研究之理论话语,难以应对当前信仰空间扩大以及跨地域信仰交流的现实。尤其是对于妈祖信仰而言,其信仰组织已然破除地域空间壁垒,形成跨地域的族群谱系。例如,大甲镇澜宫的信仰组织会随进香团队赴大陆湄洲祖庙谒祖进香,并与大陆的其他宫庙有密切往来,该庙之“卅六执士”的一位成员讲道:

大甲妈祖的团队是各地过来的,“卅六执士”是妈祖轿前的护卫神将,如果遇到事情,我们会把妈祖的神轿包起来,怕有不好的东西冲撞到她。除了绕境,别的活动需要支持我们也会去。我们跟着大甲镇澜宫去过湄洲祖庙进香,每次队伍都很大,多达6000多人,还去过天津、北京、深珠澳等地的宫庙。

台湾宫庙的信仰组织去大陆湄洲祖庙进香,突破了“祭祀圈”“信仰圈”之地域性空间范围,促进了两岸族群谱系的建构,有助于增强两岸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契合。

仪式专家、仪式承包者也是信仰的实践主体,李向平认为,他们“既是民间信仰仪式的操持者,也是民间信仰观念与仪式精神的维系者、传播者和信仰方式变革的推动者,是当代中国社会民间信仰复苏的最直接发起者和关键性力量。”在妈祖信仰中,仪式专家或仪式承包者也担当着组织信众、专业引领、信仰交流等角色,是构成两岸族群谱系之重要群体。民俗艺团及民间艺人往往通过民俗技艺的传播、互鉴,以及经贸合作等关系,形成两岸之族群谱系。

2018年,天津天后宫“第九届妈祖文化旅游节”现场

3.两岸妈祖信仰的文化形态谱系

妈祖信仰是涵括多元文化形态的谱系结构,基于信仰的叙事观念,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叙事、仪式行为叙事和物象景观叙事三种文化形态。语言文字叙事是信仰的基础,仪式行为叙事是信仰的实践方式,物象景观叙事则是信仰之物质支撑系统,三种叙事形态交互为用,形成两岸妈祖信仰的文化形态谱系。

妈祖信仰的语言文字叙事见诸《天妃显圣录》《天后圣像》等传世文献,文人的散文、诗词,宫庙的匾额、楹联、碑刻,以及祭祀仪式之祝文、经文等文本,主要记录了妈祖出生、成长及羽化升天的经历,着重突出妈祖护国庇民、驱除疫疬和自然灾害,以及助剿海寇、助战复台等灵感事迹。妈祖信仰的叙事在各地有不同的异文流传,但蕴含着共同的叙事母题,彰显妈祖之“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妈祖信仰的仪式行为叙事包含分灵、进香、祭典、巡安等信仰仪式,以及民间艺术的表演行为。物象景观叙事包括妈祖信仰所依托的宫庙、神像、服饰、供品、祭器、表演道具。两岸往往通过这些物象景观所关联的木雕、石雕、砖雕、剪黏、彩绘、刺绣等民俗技艺的交流互鉴,形成谱系联结。

两岸一家亲

承上所论,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台湾文化源自大陆,其“母体是中华文化,同时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妈祖信仰自大陆传入台湾后,进行了在地化的发展,但始终归属于中华文化的体系,两岸妈祖信仰具有文化的同源性,构成彼此交融的历史源流谱系。尽管在历史上曾由于一些外部压力导致两岸谱系一度中断,但两岸的交往交流交融仍是主流。两岸妈祖信仰的现实谱系结构由空间谱系、族群谱系和文化形态谱系组成,能够建立两岸妈祖信仰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在两岸宫庙间、地区间,以及族群间形成信仰共同体,进而升华至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共同体。所以,两岸妈祖信仰的谱系性特征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奠定了历史与现实的社会基础。 

2021年10月,妈祖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江苏昆山慧聚寺天后宫(由台胞自台湾鹿港天后宫分灵而来)的庆典活动

二、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性:

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机制

文化谱系以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性为本质特征与存在形式,也是建构认同的过程。离开了互动,会导致谱系的僵化或断裂,文化就成为碎片化的、缺乏联系的存在,认同性便无从谈起。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性包含宫庙间的分灵、朝圣(谒祖进香)、巡安、节庆、联盟等互动方式,据此,可促进两岸民众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契合,凝聚共同价值与认同,实现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一)两岸妈祖宫庙之“分灵—朝圣—巡安”图式

两岸妈祖信仰谱系因宫庙间的分灵关系而生成,形成“祖分庙”“母子庙”的谱系结构,而谱系的维系与巩固则需要双方的仪式互动。一方面,分灵庙应前往湄洲祖庙或区域性的母庙朝圣,获得祖庙或母庙的灵力和认可,证明其间的“直系”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湄洲祖庙或区域性母庙的妈祖“走出去”,到分灵庙巡安,接受信众朝拜,传播福泽。两岸宫庙形成的“分灵—朝圣—巡安”图式是信仰秩序的表达,也是凝聚两岸民众情感的纽带。

分灵庙向祖庙朝圣又称“谒祖进香”,起源于宋代,是指“祖庙分灵之宫庙到所源自的庙宇或是信徒所认定的祖庙开展进香、朝圣的一种仪式行为”。大陆湄洲祖庙对于台湾民众而言,是妈祖信仰的源头,更是精神的原乡。妈祖信仰在台湾落地生根后,台湾分灵庙会诣湄洲祖庙朝圣,即便是在历史上曾面临着交通的阻力和政治的压力,也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当代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回归与重构亦始自台湾分灵庙向大陆湄洲祖庙朝圣之恢复。例如,北港朝天宫由湄洲祖庙的朝天阁正殿分灵而来,可谓祖庙的“直系”分灵庙,旧时该庙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二从北港镇出发前往湄洲祖庙朝圣。后来北港镇淤积,便改为从安平或鹿港出发。临行前,北港镇的菜埠(卖菜的行业公会)会组织演“起马戏”、办“起马宴”,向妈祖报告即将诣湄洲祖庙朝圣之事宜。一般于农历三月十九从大陆返回,抵达台湾后,会在北港一带绕境祈福,屠宰铺组织演“落马戏”、办“落马宴”,祭拜妈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禁止台湾民众到湄洲朝圣。两岸关系缓和后,该庙便恢复了到湄洲祖庙朝圣的传统,并于1988年9月12日与湄洲祖庙结为“至亲庙”,两庙互赠一尊妈祖石雕像给对方,撰于1996年的《妈祖石雕圣像建成碑记》记述了这一事件:

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湄洲朝天阁和尚树璧奉请妈祖渡海来台,抵笨港开基立庙,弘法扬威,广播功德,获台岛信众恭仰,香火日盛,禋享绵延三百有三年。一九八七年,两岸开放,翌年秋,本宫与湄洲天后宫重袭因缘,缔盟至亲,两宫互以花岗石雕刻巨型妈祖圣像相赠,屹立两岸,遥遥相望,护佑天下苍生,象征四海升平。

此外,大甲镇澜宫、鹿港天后宫、新港奉天宫、松山慈佑宫、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等宫庙也纷纷与湄洲祖庙缔结为“至亲庙”,使两岸妈祖信仰谱系“亲上加亲”。

2019年1月,游红霞在浙江温州苍南金山妈祖庙调研

在当代,台湾宫庙诣大陆湄洲祖庙朝圣往往不是一家一庙的个体行为,一些有影响力的宫庙或区域性的母庙常常会号召众多妈祖庙组成庞大的朝圣团共同前往大陆朝圣。例如,北港朝天宫曾组织从该庙“刈火”(一种分灵仪式)出去的数百家妈祖庙的上千名信徒一同前去湄洲祖庙朝圣。朝圣团一般由宫庙管理人员、志工团队以及信众群体构成,他们会共同参与朝圣物资的筹备、仪式的策划、行程的拟定,并与大陆湄洲祖庙保持密切联系,获得深度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无疑加强了两岸谱系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巡安是指湄洲祖庙或区域性母庙的妈祖圣像“走出去”,赴分灵庙所在地区进行巡游的仪式行为。1997年1月至5月,湄洲祖庙的妈祖金身首次前往台湾巡安。当时,台湾很多宫庙都在争取妈祖金身抵台后的第一次驻跸,经过掷筊,妈祖“决定”驻跸于台南大天后宫。随后,湄洲祖庙的妈祖金身在台湾进行了为期102天的巡安活动,行程一万余里,信众朝拜1000多万人次,从此开启了两岸妈祖信仰谱系互动的新篇章。2017年,时值1997年湄洲妈祖巡安台湾20周年和妈祖羽化升天1030周年,湄洲妈祖再次跨越台湾海峡,开展了“2017湄洲妈祖巡安台湾”的活动。

在当代,湄洲祖庙以及两岸一些区域性母庙的巡安活动渐趋频繁,台湾宫庙和信众也常常融入大陆宫庙的巡安仪式。例如,在2019年农历九月初九(10月7日)妈祖升天日期间,为了纪念“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湄洲祖庙在湄洲岛内进行了五天四夜的巡安活动,大甲镇澜宫、台中大肚福兴宫、高雄大树慈后宫等台湾宫庙纷纷加入巡安队伍,大甲镇澜宫的哨角队还作为巡安的阵头之一走完了全程。

要之,朝圣行为让台湾信众回到妈祖信仰的原点,更找到了精神的原乡;巡安也促进了两岸宫庙间、地区间,以及族群间的互动交流。两岸妈祖宫庙之“分灵—朝圣—巡安”图式成为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

(二)两岸共同融入妈祖节庆活动

信仰中的节庆是人们在“宗教节日或仪式时间”内“怀着不同于日常的情感按照文化传统所规定的方式举行祭祀、礼拜或欢庆等宗教仪式”,包括传统民俗节日、神灵纪念日的祭祀典礼,以及以信仰为中心而举办的现代节庆活动。根据张勃的研究,前二者可归为“传统”的节庆类型,后者则属于一种“新兴地方节会”,是经过相关主体精心设计的“建构型节日”。

妈祖信仰的传统节庆是各地信众或组织依托妈祖宫庙及相关信仰空间而进行的集信仰仪式、民俗艺术、游艺娱乐,以及族群互动、经济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盛典。湄洲祖庙主要有如下传统节庆活动:一是元宵节,活动一般始于农历正月初八,湄洲祖庙妈祖金身会依次在湄洲岛的14座宫庙驻驾,到正月二十九妈祖金身巡游全岛为活动的高潮,海内外诸多宫庙的阵头也会融入其中;二是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湄洲祖庙会分别举行春季妈祖祭典和秋季妈祖祭典。妈祖祭典是“'祭祀妈祖大型典礼’的简称,它从妈祖信仰发祥时就相应而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妈祖被朝廷列为春秋谕祭之神,湄洲祖庙妈祖祭典被纳入国家祀典,其与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典、山东省曲阜市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1987年,湄洲祖庙举行“妈祖千年祭”,董事会利用这一“千载契机”,充分发动海内外妈祖信众特别是台湾同胞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兴工作,也恢复了妈祖祭典之“享太牢之祭、行三献之礼、奏宫弦之乐、演八佾之舞”的传统。湄洲祖庙的这些节庆活动往往会汇聚大量来自台湾及世界各地的信众,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与整合。

湄洲女的形象: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

妈祖信仰流播区的节庆活动也在两岸谱系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泉州天后宫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起点,台湾的“温陵妈”即是指来自泉州三邑的分灵庙,奉泉州天后宫为祖庭,泉州天后宫于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便是两岸同宗同源关系的佐证,也是两岸谱系互动的节庆平台。福建霞浦的“阿婆走水”活动常常在马祖等地展演,增进了两岸谱系的互动交流。浙江温州洞头妈祖平安节一般会邀请海内外的宫庙参加,其中的“汇水仪式”由台湾、福建、洞头等方面的宫庙共同举行,象征着两岸谱系的凝结。

近年来,妈祖信仰的现代节庆活动成为两岸谱系互动的新兴方式。在湄洲祖庙,从1994年开始,福建省旅游局和莆田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台湾妈祖宫庙的参与。在台湾,一些宫庙也举行了各类妈祖节庆活动,如新港奉天宫的“国际妈祖文化节”、大甲镇澜宫的“大甲妈祖文化节”、北港朝天宫的“世界妈祖会北港”等,均成为推动两岸谱系互动的重要载体。北港朝天宫还与天津天后宫合作举办两年一度的妈祖文化旅游节,自2010年起,北港朝天宫又与浙江苍南联合举办“浙台(苍南)妈祖文化节”。妈祖信仰的现代节庆活动具有很大的联动效应,逐渐由信仰层面的互动扩展至经济贸易、文化旅游、展览展示、学术论坛等多方面的交流。例如,湄洲岛举办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物展等活动均能吸引台湾多家宫庙的信众及游客参加,各地的民俗艺术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两岸妈祖信仰的整体性与联系性。湄洲祖庙还成立了海神旅游集团,策划并实施了“妈祖重走海上路”的大型活动,已开通湄洲岛与台湾的常态化客运航线,试图构建两岸乃至世界妈祖文化的旅游圈。

无论是传统节庆还是现代节庆,均普遍形成了跨地域的联动态势,发挥着联结族群、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建构文化认同、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台湾云林北港朝天宫“开路鼓”参与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安绕境

(三)两岸妈祖信仰的联盟化与团体化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妈祖信仰呈现出鲜明的联盟化与团体化之趋势。联盟与团体是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契约性互动方式,有助于形成两岸信仰共同体。

首先,两岸宫庙间缔结“姊妹庙”“友好庙”等庙际联盟,这与“祖分庙”“母子庙”的谱系结构类似,同样蕴含着神界之“拟亲属关系”。例如,浙江温州苍南燕窝妈祖庙在湄洲祖庙的引介下,与台湾鹿港天后宫结为“友好庙”。苍南坑尾妈祖庙则与北港朝天宫结成“姊妹庙”,双方举行了缔结仪式,并签订了“缔结书”,内容如下:

为继承妈祖厚德博爱,济世庇民,慈孝行善的中华传统美德,本着“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理念,发展妈祖文化事业,增进友谊亲情,敬修圣德,永结至亲。

坑尾妈祖庙还于2018年迎请妈祖赴台湾结亲,在“浙台(苍南)妈祖文化节”期间,又迎请“燕窝妈祖”赴台湾交流。

其次,两岸宫庙结成妈祖信仰团体。例如,大甲镇澜宫于2001年发起创立“台湾妈祖联谊会”,包括新港奉天宫、苏澳南天宫、鹿港天后宫、台中万和宫、台中乐成宫、松山慈佑宫等宫庙,这样的团体“将台湾宫庙从原先的相对孤立状态带入了紧密的相互联系与互动之中,导致了庙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并以召开会员大会、合作举办节日庆典、建立互助体系等方式,由台湾岛内的联谊扩展到两岸间的交流。大陆也成立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机构,并邀请部分台湾宫庙的负责人担任协会的重要职务,以展览展陈、学术研讨、公益慈善、文艺演出等方式增强两岸谱系的互动。

综上,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性主要体现为两岸宫庙间的“分灵—朝圣—巡安”图式、两岸共同融入节庆活动,以及两岸妈祖信仰的联盟化与团体化。从谱系的互动性出发,可促成两岸空间的互通、族群的互嵌,以及文化的互鉴,构成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机制。 

2018年,第20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现场

三、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认同性:

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建构中华民族群体性的认同为关键问题,需要人们在文化的实践与体认中,内化为共同性、集体性的凝聚心理状态。谱系具有认同性,正是以建构相关人群的认同为主要功能和目标。认同的建构经由谱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交流而实现,妈祖信仰也是在两岸谱系的互动中帮助人们了解历史、诠释现实、认清自我身份、寻求文化归属,从而形成认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建构是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应有之义,从而构成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

(一)两岸妈祖信仰谱系之文化认同的建构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含认同主体、认同路径、认同范畴等内容。在两岸妈祖信仰谱系中,文化认同的主体与族群谱系所包含的群体为同一指涉,他们也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人类,主要包括:(1)信众群体、信仰组织;(2)法师、道士、福首、头人、巫医灵媒等仪式专家或仪式承包者;(3)民俗艺团、民间艺人。认同路径是指两岸妈祖信仰谱系中构成要素间的互动交流,认同范畴包含以上人群在妈祖信仰的实践与体认中所形成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多面向的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认同涉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身份确认和文化归属的问题,两岸的各类人群在谱系互动中,往往会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明确自身所属的中华文化体系,自觉意识到“妈祖子民”“中华儿女”等文化身份,并在重复性、周期性的互动交流中得到持续确认和强化。主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首要层次,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关键步骤。

两岸各方主体在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中还会出于不同的心理动因而形成多面向的文化认同。妈祖信仰的信众群体、信仰组织主要有寻求庇佑、寻根问祖、旅游观光、体验文化等诉求;仪式专家或仪式承包者则既有传播信仰的动机,也有获取信仰经济收益的需求,他们往往会形成对妈祖信仰本身、妈祖圣地景观(尤其是湄洲妈祖祖庙)等方面的认同。两岸各方主体的多面向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共同价值,进而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前提。

田兆元教授、游红霞博士与台湾妈祖文化研究专家蔡相辉教授合影  (台北关渡宫)

(二)两岸文化认同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

两岸各方主体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既有共同性,又具多元性,经过谱系互动中的有机整合与提升,也就是李亦园所述的“借共同信仰以巩固团体的凝聚力、整合社会的组织力,发挥人类社群关系的最高境界”,从而由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上升至对于“中华民族”的“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并在不同人群的多面向文化认同中寻求具有共同价值的两岸共同文化认同,再以“群体主义”的姿态升华至国家、民族的认同,实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

以在大陆的台胞为例,在他们的信仰实践与体认中,充分体现出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在大陆的台胞大多是妈祖的信众,也是两岸妈祖信仰族群谱系之首属群体,他们来到大陆,通常会将台湾原乡的妈祖信仰传统带到移居地,甚至以建设妈祖分灵庙、管理妈祖文化事业、策划妈祖信仰仪式等方式,积极地推动着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互动交流。江苏昆山的慧聚寺天后宫、北港朝天宫便是由台胞自台湾母庙分灵到大陆而形成的宫庙。慧聚寺天后宫的台籍志工廖先生表示,很多在大陆的台胞都希望能在异乡传承家乡的妈祖文化,于是在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孙德聪等人的努力下,由鹿港天后宫分灵至此,建成该庙,这是“真正意义上两岸合力共建的第一座妈祖庙”。江苏昆山的北港朝天宫分灵自台湾北港朝天宫,该庙的台籍志工翁先生讲道:

台湾早期的人民是从大陆移过去的,所以两岸都是同一个渊源,没什么要区分的,两岸之间的神缘关系也没有断。我们来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妈祖信仰。我现在在这里已经生活十多年了,还娶了大陆太太,也都适应了。我们认为,人们只要生活得好,两岸都一样。在这个土地上生活,就是要爱她嘛。尤其是这次疫情,政府不会去区分是(中国)台湾人还是大陆人,大家都可以免费打疫苗,我们都是一家人嘛。

根据以上表述可以分析,大陆的台胞是推动两岸妈祖信仰谱系之互动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一方面要“维持对祖籍地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则需要形成“对新的居住环境的认同”,在他们身上集聚着对妈祖信仰、台湾原乡、大陆移居地、以及两岸共同体等多重文化的认同,并与大陆民众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确认与强化着“中华民族”这一共同文化身份,进而上升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促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

海内外诸多妈祖宫庙参与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安绕境的场景

四、结 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义在于建立中华民族的同源性、整体性与联系性,以形成群体性的认同为关键问题。本文以文化的谱系理论视角,研究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妈祖信仰在两岸间的传播与发展中,体现出显著的谱系特征,奠定其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从历时性维度考察,妈祖信仰经由大陆湄洲祖庙向台湾地区的层层分灵,以及台湾分灵庙向大陆的文化反哺,便形成两岸妈祖信仰的历史源流谱系,勾勒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从共时性维度看,两岸妈祖信仰的现实谱系结构由空间谱系、族群谱系与文化形态谱系组成,建立起两岸妈祖信仰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谱系始于文化传播、继于互动交流、旨在文化认同,互动性与认同性是谱系的本质特征,分别从文化的外部互动交流与内部认同建构两个层面构成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机制与内化机制。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42-150页

    图片来源:作者

1.田兆元 游红霞 |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

2.游红霞 | 孟姜女的故事为何在上海松江“落根”?

3.游红霞 田兆元 | 凤舟的民俗叙事与文化建构——以湖北洪湖的凤舟文化为例

4.田兆元 游红霞 | 清末民初浙江学者蒋观云的风俗观

5.游红霞 | 春节符号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叙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宗教中国化到融合促统: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海神信仰,三月疯妈祖台湾最大的信仰你可知?
罗远玲:冼夫人信仰与妈祖信仰传播演变比较研究
《比干的世界》第25章 妈祖嫡承 导语
南胜溪上乡船户恭请妈祖出巡
妈祖信仰的核心“家国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