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美玉】玉钻芯—牛河梁遗址出土

文物编号:牛652
尺寸:直径:43mm 高:31.3~35.3mm  
重量: 140.825g



 出土于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三号冢。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经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与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为透闪石。

墨绿色,柱状体。为管钻所遗玉芯。两端面平,一面有大片灰白色暇斑,另一面有残凹坑和裂纹状斑。通体除钻痕断棱外都经磨制,表面均甚光滑。柱体稍有外鼓且向一侧倾斜。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玉钻芯线图



红色区域局部放大图


蓝色区域局部放大图



黄色区域局部放大图




扩展文献


红山文化玉器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玉器的辉煌和文明初始时代制玉工业的成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在牛河梁出土的众多玉器中,除了纹饰精美的,也有今天我们介绍的这种,看似“无用”的玉钻芯,但在对于钻孔工艺的研究上,它可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古代,制玉业是社会生产力综合发展水平的最典型体现,而钻孔技术在制玉过程中是难度最大的。我们能够通过观察研究玉芯的打磨痕迹,来了解当时的制作工艺及发展。相较于我们平时去看器物上细小的钻孔孔壁上的打磨痕迹,以及有些又被打磨光滑的或因沁蚀而导致痕迹不明显的孔壁来说,钻芯的打磨痕迹就在表面,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打磨痕迹。
       我们今天所分享的这个玉芯,上面有一道明显的错位痕迹,这是由于古代的钻头多为竹、骨、牙之类的材质,掺杂着解玉砂,工作中起来玉石和钻头的磨损都比较大,工匠也势必频繁更换钻头,这样,不同或者相同直径的钻头替换时,就会在孔壁内留下一道道痕迹,这些痕迹就是人们常说的“台痕”。而在更换钻头时也会因为钻头的直径不同,导致打孔受力不同而出现位置的偏差。除此之外由于当时都是采用手工制作,在钻面上会出现螺旋纹,这也是古玉工艺技术区别现代玉工艺技术的主要部分。我们之前在介绍钻孔工艺是辨别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大重要环节时,也曾提到过可以通过孔壁上的螺旋纹来判断。


《每天美玉》扩展链接部分为网上资料或坊间流传的说法,不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此说明。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美玉】 勾云形器 —牛河梁遗址出土
第1445篇  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探析
与生俱来的加工痕迹是高古玉琢就年代的出生证
古代玉器切割痕大全
远古的孔加工工具及古玉制作(组图) - 玉器珠宝 - 文博类 - 古玩知识-文博知识-铁器...
读《瑶琨美玉》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