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医不敢,也不能推翻前人的理论?

为什么中医不敢,也不能推翻前人的理论?天地之间气的动静变化,是由宇宙间自然无形能量变化所引发、主导、控制的。因此,我国古代先圣们创立了浑天六十甲子、十天干五运经天、十二地支六气纬地,生命体生化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现象与之对应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了它特定的规律,并从中探索出宇宙自然璇玑变化的规律和征兆。

《黄帝内经》中说:“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五运经天之气,是贯穿宇宙的能量,对宏观的天地之气到最微观个体生命的生化之气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决定地载万物,即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化进程和生化结果。“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因为前人讲的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古今一也。昼夜更替,而有晦明变化;日月辉映,而有月缺月圆;太阳南北回归,有寒来暑往;五星稽留徐疾,而有岁气更立不同。年周期还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人的十二经还是一个时辰循行一经;一天还是十二个时辰。这些规律还在发挥作用,经还没有变,由此衍生的,人与天地的关系也就没有变,前人关于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也就还是正确的,也就不能够被推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数千年专制、皇权的精神遗产的糟粕;更有因道生法而形成的中华文明璀璨精华。

先圣们格物的方法就是观生命体自性文的化的表现,通过生命体生化的真情,真象,推理生命体的生化是否率性,如何率性。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上善治水”,“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内经讲“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符经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中庸讲“率性之谓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讲“学而时习之”的时习之,本的都是一个理,历法与生命体生化的常识。

《黄帝内经》讲“入者为阴”,阴是一者进入另一者,入后在其中而自空。“和光同尘”,光是能量,尘是细微的物质,它们遵循道而冲入于物之元,进而合成新的物,发因陈,元性是发的内因,“元者善之长”,是物性之源。光的能量,地的物质是发的条件。道冲这个过程都是人的感官无法察觉的。光,人们感觉到的是明,是热,光与地的物质如何进入植物的古代的人们是无法观察到的。例如,太阳的辐射能是光,地球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是尘,通过光合作用二者进入到植物中生成了新的有机物,原来的太阳的辐射能不见了,地里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减少了,也不见了,都转移到植物生成的有机物中去了,“神”“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地球上的多数动物包括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生,人或动物摄入植物中能量物质由自身脏腑系统化生成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与人呼入的氧气相合,是人后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量来源。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古人用天德、地德、祖德、人德的说法去解说这些。儒家、道家是从不同视角去认识自然的,虽然有不同说法,但描述的是同一个真理,植物的光合作用。祖德表征元的状况即种子的状况、父母的状况、遗传状况;天德表征光热条件,是乾健的状况;地德表征水、矿物质、营养物质状况,是坤势的状况。

阴德洪济,阳德顺昌。盈者足象。盈者是祖德、天德、地德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的物,足象是足物性之象,率性之物,《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物象足是因为有能够满足其性的东西来充斥,“阴德洪济”,使之足满,能有容平之象,植物成实能够有黄茂方包之象。“不盈”就是不足之物象,不济之物象,是盈者的反面。

在自然状态下,对一个地方而言,年周期内光照条件基本是固定,基于古代的物质技术条件,为了保证庄稼的长势良好,想要其足象,只能在改善土壤条件上想办法,土地轮作“菑新畬”就应运而生了。这是中国商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轮荒耕作制。据《尔雅·释地》的解释:“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当人口增加,土地的数量不能满足轮作时,人们就开始了给土地施肥,以保证土地给庄稼提供足够的肥力;灌溉,排涝,松土以保持土地能有合适的水分;合适的除草以减少杂草争夺土地提供给庄稼的肥力,精耕细作,来满足农作物的“盈”,这是益卦的状况。

万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他们自身,都是由一个这样的“道冲”当在那里、充斥在他们中间,看似没有什么,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叫渊兮似万物之宗。“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万物皆有象。世间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草木动物,从局部到整体,各自都一定有别于它物的特征。古人认为这种特征,就是《易经》里的卦所告的真象,真情,是带有必然性的偶然,是带有既定色彩的随机。

360docimg_0_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学领域的一大创造,几千年来对指示物候时令,指导农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并将其编入《太初历》。他规定偶数项的节气如雨水、春分、谷雨一定要在当月出现,否则要定这个月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自然界里跟他们关系最密切的存在,除了人自己,就是身边的植物,拿它们的果实吃,拿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治病。人类的早期发展时代,和其它动物相似,是基于生存的需要而发现、认识、了解和使用植物。人类使用植物的本能,代代相传的逐渐形成经验,并不断积累,发展成为对植物有意识的观察、认识、使用和研究。是古人格物的重点对象。

太阳的能量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人吃植物的果实也吃动物,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植物合成的能量是传递给人及其它大多数动物的。从能量传递上看,植物也是人与天地沟通的最为直接的媒介。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五谷”是指梗米、小豆、麦子、大豆、黄黍等植物成实。所谓“五谷为养”,是指以五谷为维持人类生命机体的基本食物或基本营养,它们是最为自然的有机物,离原始能量最近的,转化次数最少的有机物。《孟子·滕文公上》上的五谷,是指黍、稷、菽、麦、稻。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小米,菽指豆类。

太阳的玄之又玄,阴阳的消长,太极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接续周行,圣人告诉人们观察万物之作,以茂对时,按时节播种,贵时、以时为宝,认识阴阳解决了中国古人作物什么时候种的问题。

古人观察到,同一块地,按照农时,按照天象应节气播种的五谷,年份不同,品种不同,有收与不收,成与不成的变化;五畜有育与不育,化与不化的变化。而这与五行相关,五行是在农业生产精细化的需求中产生的。

五行要解决的是什么年份,五谷种什么品种的问题。

道贯天地万象主,德是人间富贵根。大道无形,因德而显;大道无名,因德而彰;大道空灵,因德致用。

文以载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三生万物,道生万物。生命体的阴阳,是一元生命的文,一元生命的生殖遗传信息,他们来自父体母体各自一半的DNA螺旋结构的各一半,阴来自母体的那一半,阳是来自父体的那一半。冲气是众多精子突破卵子的外壳的过程。冲气以为和是,精子冲破卵子外壳,双方DNA裂解,各一半重新结合成新的生命体的DNA,受精卵形成,新的生命出现,新的一元出现,新的文形成,新的基因形成,新的性形成,新的因形成,新的一元形成。

接下来就看新生命的机缘,机缘,缘,运程了,在什么环境里化生、成长了。如环境条件适宜,生命体就能够率性,中庸讲率性之谓道,生命体的性所规定的状就能完全的表达出来,文就被完整的化出来,就是易经所谓的元享利贞,象就现嘉之会的大美。尽天年 ,开天地应该是开元,创生一元。继承父体母体生殖遗传信息的一元,受精卵分裂,一分为二,周行不贻。

新生命体不断长大的过程,按照基因,按照文长大的过程,行道的过程,文与运,基因与环境,信息与物质、与能量协同的过程。元享的过程,利贞的过程。一元生命体物质、能量出入的过程,气机吐纳的过程、升降的过程,与环境同一的过程。

五行有制化、胜复机制维持平衡讲的是天地之道。而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是有限度的,人体的机能也是会衰退的,个体的机能也是有差异的,人这个太极的五行有制化、胜复机制维持也必然是有限度的。

中医的色脉之法就是源自人体阴阳五行生理病理的常识,有客观的、明确的、可以辨识的生理病理现象与相应的阴阳五行属性类别对应,因而能够探求出人生病的根本原因,可以诊断不出过失,这是治病就不会出过错的前提。

陆九渊先生讲“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孔子讲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格物致知思想的承继。君子求诸己,古人都是先求诸自己,向内看,内省,内观。六经是由中国古代先圣们基于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观察归纳和推演的性命之学,关注自身的本,自身的血脉与自然的关系。

脉乃气血之先见,其变化“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人的肝自病,就会出现面部的颜色变成青色的状况;肝病犯到心脏,心脏生病了,面部的颜色就会变成红色,赤色;肝病犯到脾脏,乘脾,面部的颜色就会变成黄色,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肝病犯到肺脏,横克,面部颜色就变成白色了;肝病犯肾,逆克,面部颜色就会变成黑色。这应该是阴阳五行、五色变化的本源,不神秘,不玄奥,更不是迷信,是生理常识而已。

这些变化都是人这个一元太极的易象,是人的生命现象,是真情,是真象,是人的个体素质,基因,文的化与环境的运化共同演绎的,有了判断的规则,再有了客观的病象、脉象的证明,判定一个人的文化与地宜的关系,宜与不宜,有没有脱离道化,给出吉还是凶,断生断死也不是什么难事。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经》、《伤寒论》、《吕氏春秋》等记述人、动植物、山川地理、天文、星象、气象、物候等自然常识、生理、病理,自然之理的文化内容,能够揭示真理的文化才是经典,才是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大多数人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庄稼,离开了牲畜,离开了植物、动物,我们距离自然,距离其他生命越来越远,但是人类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自己,不能够离开饮食,也不离开疾病。远取的诸物,不具备条件了,近取的诸身,却任何时代都是可行的。中医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行的“道”,是现代人离古人最为贴近的东西,是我们普通人,践行经典的真理,检验经典的真理,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人人都能行的道,是最方便易行的部分。

人人都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学了黄帝内经的理法,伤寒论的方药就可以践行了;人人天天都得吃饭,按照《黄帝内经》“饮食有节”的原则去做,饮食健康就有基本保证。只要实事求是,中医也好,《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也好,就应该不难学习。我们按照经典治好了病,按照经典的原则去饮食获得了好身体,就会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既收获了健康,也感悟了经典,就会有恬愉的体会。

所以中华文明探源的最好方式是学习中医,以医证道,正本清源古代经典年远代湮,不无残缺,远古的东西因无文字,口耳相传更易亡失,错讹难免。

如何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张锡纯先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是以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此孟子所谓书难尽信之义也。”也是孔子所谓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不懂,理解不了的经典,应该象吴谦那样留待后贤去参,不要轻易就斥责为迷信,臆想为错简、衍文给后人学习设置障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本黄帝内经分享之18: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真传一句话!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老年养生:要读《黄帝内经》
《易道医整体生命科学导论》   知易子著
让阴阳落地读懂《黄帝内经》
阴阳调和的重要性!学点中医学知识对自己多少有限好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