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立夫 | 老子的三重否定:去本我,去自我,去超我,唯存真我

老子喜欢从反面思考,他的哲学精髓自然蕴含在这些反面思考中。老子通过对自我境界的三重否定,确立了以生命情趣为追求的哲学,找到了真正的“我”。

自我境界可做出四种划分:第一,道德自我;第二,认知自我;第三,形躯自我;第四,情意自我。老子对前三者进行了一一否定。

一、对道德自我的否定

道德自我,顾名思义,以道德自觉为中心。反观《老子》一书,尽管其又名《道德经》,但此“德”非彼“德”。老子对儒家道德持否定态度。

老子认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产生仁义的说法,因而倡导“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人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用现在的话说,道、德、仁、义、礼五者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老子进而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反此下降之序,丢弃仁义道德,以求天下太平。至此,老子对仁义道德的否定态度不辩自明了。


二、对认知自我的否定

认知自我,以知觉理解及推理活动为中心。这是老子所蔑视的。

老子不但否定道德,而且否定智巧,视一切知识技术为自甘堕落。《老子》一书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都是罢黜智巧的名言。此外,老子在认识论上排斥理性、否定实践、贬损知识,宣扬闭目塞听的内心直观,倡导日复一日地减少知识负累,以求达到精神的彻底解放。概言之,无论自处还是为政,老子都否定知识技巧甚至制度的积极意义。认知活动在老子眼中是不足取的,因而真正的“我”不在这一层次。


三、对形躯自我的否定

形躯自我,以生理和心理欲求为内容。老子对此种自我亦不推崇。

《老子》三十八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是说,为满足欲求而追求物质享受是错误的,是于生命大道的南辕北辙。总之,老子认为满足耳目口腹的欲望是浅薄的,是有害无益的。如果说目盲耳聋的表述是旁敲侧击,老子“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一句可谓一语中的。躯壳只是负担和祸患,是烦恼的根源所在。此外,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等语,也可以看作为对形躯自我的否定。


四、留住情意自我

情意自我,以生命力及生命情趣为追求。就像做选择题,如果题干正确,A、B、C均已被排除,D即为答案。

物欲危害的对象是什么?答曰:“生”。所以《老子》五十章有“人之生动之死地”之感慨。这里的“生”和“形躯”不是一回事,形躯的意义是“生存”,“生”则是纯粹的生命情趣。这就是情意自我的境界。至此,可以知道老子认为唯有情意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我不受利害左右,不受世俗牵绊地观赏万象以及其背后“道”的运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方面,生出艺术精神;另一方面,为文化提供一种反思的哲学精神。


冯友兰归纳道家哲学为负的方法,即从反面思考的哲学,然而冯友兰这一论断并未详细展开。劳思光对此作进一步的发挥。当然,劳思光的分析未能超出西方哲学的窠臼。“形躯自我”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认知自我”则更像“自我”之部分功能;“道德自我”对应于“超我”中的“良心”部分;“情意自我”则近似于“超我”中的“理想”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哲学思考] 提升境界到底有什么用吗?
《道德经》全文(翻译 )-4
23
老子的哲学智慧:老子与《道德经》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5、老子为何能写出玄妙的道德经?他的学习思考能力强到你无法想象
《道德经》:老子的认知观和境界论:“致虚极”,“守静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