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春芳:论张世英的希望哲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 7期P23—P24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崔晋摘

作为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世英的学术视野贯通古今中西,他以“思与诗”融合的独特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他对人类心灵超越和精神境界的浓厚兴趣,对宇宙和人生的自我觉醒式的不懈追求,对中西方古典哲学、现当代哲学的比较研究和深入反思,以及他宏大而又缜密的哲学思维,勇于创新的哲学体系构建……无不对中国现当代哲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哲学导论》以及《希望哲学论要》中都提到他所主张的哲学,是一种突破固定的概念框架,超越现实、拓展未来的哲学,他称之为“希望哲学”。

研究一个人的思想,不能离开他本人的理想和具体的历史文化,因为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往往赋予个体内在精神超越的动能。张世英的哲学研究先后受到贺麟、冯友兰、汤用彤的影响,特别是受到金岳霖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早期致力于西方古典哲学的研究,之后又转向了西方现当代哲学。正是基于中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扎实功底,才能对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和问题形成准确的判断。张世英认为西方哲学从中世纪到现当代,人权和人的自由本质的观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本质受神权压制的阶段,直到文艺复兴把人权从神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本质被置于超感性的、抽象的本质世界中,受制于旧形而上学的时代,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就诞生于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黑格尔之后的西方现当代哲学,是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本质逐渐从超验的抽象世界中解放出来并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的阶段,人不仅仅作为认识(知)主体的抽象的人,而是成为知、情、意合而为一的具体的人,他认为现当代哲学研究由此进入了更符合人性的、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阶段。

《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完成之后,张世英认为中国哲学不能再亦步亦趋地重走西方“主客二分”的道路,而应该尽快探索中国当代哲学对话世界哲学的新航路。他说:“我的总体志向是要探索追寻到一条哲学的新路子,新方向。”所以,他的研究重点从康德、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中西方哲学在现当代核心问题上的比较,力求从中发现中西方哲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在此过程中他紧紧抓住“哲学的意义”(哲学何为)以及“哲学的道路”(哲学往何处去)两个根本性问题,把自己的哲学思考全部灌注于寻找中国哲学在当代哲学的世界版图中的独特价值和积极意义。这种独特价值和积极意义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被漠视的,甚至被遮蔽的。这就是张世英后期哲学研究发生重大转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他的后期哲学研究的抱负在于——为中国哲学开拓出具备未来学意义的足够空间。

从《天人之际》开始,经过《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再到《境界与文化》等著作,他的哲学研究始终聚焦于中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基本命题,以本体、审美、伦理和历史为四大支柱建构了他个人“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的大厦,这个哲学体系的大厦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境界提升的问题。张世英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对人的追问,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即他自己所称的'最高的学问’,正是关于人的哲学。”在张世英看来,“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说就是向西方近代学习和召唤'主体性’的历史。只可惜我们的步伐走得太曲折、太缓慢了,直到80年代上半期才公开明确的提出和讨论主体性问题。”

“希望哲学”正是产生在这一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下的,用以概括张世英个人哲学思想和体系的鲜明标识。

张世英在《哲学导论》提出“希望哲学”的概念。他说自己主张和强调的,“正是要突破固定的概念框架,超越现实,拓展未来,所以我想把这种哲学叫做希望哲学,以与猫头鹰哲学相区别。”

那么,张世英所提出和倡导的“希望哲学”究竟是怎样一种哲学呢?他提出“希望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探讨的是人生的意义和真实性是否只在于现实性?“希望哲学”指出,唯有意义才能引领希望,张世英的希望是:“使人不满足于和不屈从于当前在场的现实”。在他看来,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引导意义和希望的问题,所以他的“希望哲学”关心的最终极的问题是人生意义,以及如何实现人生意义的问题。

张世英认为哲学不应该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他从现当代哲学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哲学中,看到了一种超越“在场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这种哲学强调把显现于当前的“在场”和隐蔽于背后的“不在场”结合为一个“无穷尽的整体”加以观照。这样一来,旧形而上学所崇尚的抽象性才能被代之以人的现实性,纯理论性才能被代之以实践性,哲学与人生才能紧密结合,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诗意,从而引导人进入澄明之境。只有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才能将抽象的哲学变为诗意的哲学。

张世英的“希望哲学”体系呈现了“诗思一体”的总体气质。他的哲学研究启示我们唯有以扎实的哲学史研究为基础,在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开阔视野中,在人生的磨砺和超越性的感悟中,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关键性的哲学命题。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这近20年的延误,我不会有这样的领会。”他本人围绕着“希望哲学”所建构的关于“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哲学思想就是具有原创性的一个当代哲学体系。张世英的“希望哲学”接续了熊十力、冯友兰等人的融通中西的哲学传统,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希望哲学”既是诗意的哲学,是智慧的哲学,也是道德的哲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人生的希望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我以为人生最大最高的希望应是希望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与万物为一,这种希望乃是一种崇高的向往,它既是审美的向往,也是'民吾同胞’的道德向往。”人的精神超越之路注定是充满艰难的,用张世英的话来说,超越之路意味着痛苦和磨炼之路,但是这才是通向希望的唯一的道路。

张世英的哲学是人生境界之学。他有一句诗:“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唯有这种境界的超然,才可超越功利心,回归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才能以超越主客二分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个客体,融入这个世界之中,从而看到一个不离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既在现实世界中,身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同时又能做到“心游天地外”。从一个“漂泊的异乡者”成为一个“返回故乡的人”,一个真正有家的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现实的人生,通过艺术不断发现和涵养心灵的自由与高尚,将哲学意义上的个体超越,落实在现实人生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之中,张世英的哲学和美学精神接续着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

除了引领生命层面的醒觉,张世英的哲学还立足于当下和未来的突出问题,他在《“万有相通”的哲学——我的〈哲学导论〉》一文开宗明义地指出撰写该书的初衷是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思考当今哲学面临的迫切问题:“当今的世界正处于普遍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知识日新月异、迅猛扩展的时代,我们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将如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世界?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境界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他的“哲学何为之思”提出了“对话”原则,这是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哲学智慧。他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未来世界的哲学前景,认为中西方需要用更加包容和发展的眼光去沟通、对话和融合,唯有西方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与中国式的“后主客”式的天人合一的对话交融,才能迎来一个“对话交融的新天地”。未来的哲学“应该讲各种现象领域的哲学:美的哲学、伦理道德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历史的哲学、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

正如张世英所言,《精神现象学》在序言的开端就指出了“哲学或真理本身不在于单纯的最终结论或结果,而在于'结果连同其成为结果的过程’,在于实现这一结果或目的的'现实的整体’,而这一过程或整体就是实现'实体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一结论(结果、目的)的全部过程、全部体系”。张世英的“希望哲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最终呈现的结论,而在于他持之以恒的哲学探索和思想超越,在于他的人生和哲学生涯的全部过程和全部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 ——悼念张世英先生 作者:叶朗
悼念!学贯中西的世纪哲人,北大百岁教授张世英先生仙逝
以会通中西构建原创性哲学体系
张世英|我们这一辈知识分子的命运
张世英:中西哲学之会通
汤一介哲学思想 | 论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