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正聿丨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摘要

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要求我们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作者: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本文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6期

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哲学中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坚持立德立言和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首要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发现和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解放思想,就是变革思想与实际相割裂、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世界观,也就是确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指向;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中提出和回答重大的时代性问题,提炼升华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变革脱离现实的世界观,就要实现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哲学不断捕捉、发现和提出具有时代性的重大问题,不断地吸收、反思和借鉴现代哲学的研究成果,变革了以素朴实在论为基础的直观反映论、以机械决定论为基础的线性因果论和以抽象实体论为基础的本质还原论,不断地推进了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一是从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问题导向”的理论自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全部哲学史和全部哲学问题;二是从唯上唯书、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思想解放”的理论自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各种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和哲学命题;三是从生搬硬套、僵化枯燥的话语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观念变革”的理论自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批判和超越“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四是从“失去自我”的“学徒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自我意识,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当代中国哲学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自觉地创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

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

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变世界”的根本理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

人类“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活动,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面对相辅相成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合规律性”的真理问题,另一个是“合目的性”的价值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无一例外地面对真理与价值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就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以坚定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运动以坚实的理论支撑,赋予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道路指引。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当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哲学,其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就是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

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

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最为艰难的实质性工作。

哲学理念的创新和哲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层次:一是变革作为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哲学观念,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变革作为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物质”“实践”“真理”“价值”“历史”“社会”“正义”“自由”以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逻辑与直觉”“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等哲学概念;三是变革作为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当代形态”以及“物质运动规律”“认识运动规律”“历史运动规律”等哲学观念;四是变革构建体系的“散漫的整体性”和“原理加实例”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以及“研究范式”“概念框架”等构建哲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一种哲学理论是否具有新的“研究范式”的意义,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形成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自己的核心范畴为解释原则而构建了特定的、自洽的概念框架和范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和实现自身思想解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理念提炼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哲学”、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论述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历史活动与历史规律、能动论与决定论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中、西、马对话”中,中国哲学界实现了从“中国哲学史”到“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转换,实现了“思”的深化和“史”的拓展,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外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西方哲学史”到“外国哲学”的研究范式转换,实现了从“西方哲学”到“外国哲学”的论域扩大、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重心转移、从“引进评介”到“批判借鉴”的研究深化;在“中、西、马”的哲学“对话”中,“问题导向”的哲学研究正在逐步突破哲学“二级学科”的学科壁垒,形成了包括“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等在内的“部门哲学”,既拓展和推进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又凸显和强化了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正是在“中、西、马对话”和“问题导向”的哲学研究中,提升了当代中国哲学捕捉、发现和提出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增强了当代中国哲学提炼、升华和表达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展示了当代中国哲学回应、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想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理论思维的提升,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了“活的灵魂”。

当代中国哲学的哲学理念创新和哲学观念变革,突出地和集中地表现为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赋予“实践”“矛盾”“真理”“价值”“历史”“文明”等一系列哲学基本范畴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关于“实践”,突出地探索了把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能动论与决定论”等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回应和回答我们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关于“矛盾”,突出地探索了以“矛盾分析”为实质内容的辩证法的理论思维,从人的存在方式、认识本性和历史活动去考察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批判本质、理论形态,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阐发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的关系,从而在理论思维高度赋予辩证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关于“真理”,以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为切入点,探索常识的“表象之真”、科学的“本质之真”、哲学的“理念之真”及其相互关系,在“存在论”“真理论”“价值论”的“三者一致”中反思和超越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的真理观,从而在变革世界观的意义上推进了真理观研究;关于“价值”,以价值观冲突的主要矛盾即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立足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和构建人的精神家园,集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思想内涵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关于“历史”,在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历史形态的基础上,集中地探讨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地研究“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主要特征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根基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关于“文明”,以推进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为出发点,以反思文明观念与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在论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理念、“三位一体”的持续发展理念、“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地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发展之路、人民至上的发展之路、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深入地阐释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立德立言和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

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构建的是“范畴文明”的“大逻辑”,提供的是睿智通达的“大智慧”。

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哲学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首先必须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人”的问题、“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诉诸的既不是孤立的“人之为物质”的“物理”和“人之为动物”的“生理”,也不是孤立的“人之为精神”的“心理”和“人之为群体”的“伦理”,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哲学“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以哲学范畴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哲学成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其二是以哲学范畴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从而使哲学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不仅把人的“历史形态”概括为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且把近代哲学的历史任务概括为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又把现代哲学的历史任务概括为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致力于揭示“现实的历史”即“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引领人类文明超越人在“资本”这个“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资本论》集中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以《资本论》为标志的马克思所创建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为当代哲学开辟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道路。

哲学“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不仅反映和表达、塑造和引领人类文明,而且是规范和引领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大智慧”。哲学“范畴文明”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把人类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所创造的“意义”,聚焦为照亮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普照光”,对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作出全面的反映、批判的反思、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从而塑造新的“生命意义”,引领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现实的人”总是生活于“人类文明”之中,总是生活于“范畴文明”的哲学理念之中。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历程和哲学范畴中,总是蕴含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奋斗和追求,并构成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血脉和精神家园。哲学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与哲学的“引领文明”的“大智慧”是融为一体的、哲学的“反思人生”的“大问题”与哲学的“铸魂育人”的社会功能是水乳交融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担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践、健全常识、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终极本体论的终极可知论意义
学术争鸣|| 罗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阐释
深耕文明复兴的底蕴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使用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并改造世界
主体教育理论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