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编者按】本号将陆续编发中山大学2016“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讲课摘要,敬请关注。

2016年7月4日下午2:30-6:00,在孙隆基教授的主持下,郭静云教授进行了题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的主题演讲。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郭教授讲述了其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主要内容。在进入主题之前,老师先是谈到了什么是“历史”,并提到人、时、地对于历史的重要性,认为人是历史研究的主体,时间的流动会使事物产生变化,地点的不同会影响物种生长的差异。而人也是生物,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尚书》载:“时乃天道。”意味日出日落、二分二至的自然现象,其中时间的因素来自于天。《中庸》载:“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礼记》载:“天生时,而地生财。”则说明地的因素来自具体的水土。而要理解文献的意义,就要了解当时人的思想,并且一再研读。而历史研究的目的则是在于过程、演化,最重要的是在于时间的脉络。

在历史研究的方法上,郭老师指出,在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时,要知道传承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固然吸收了新的文化,但也有相反的情况。例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我们就未必能了解其意义,这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被“遗忘”了。也提到文化是多元的,不能认为文献的一元史观就是实际的历史,研究历史也不能拘于单一学科等。

而研究方法的前景,第一是放弃大一统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等概念,放弃从今看古,第二放弃一切预先设置的认识与概念,并提到“白纸法”、“自行不取名”、“如果只有一条材料,不宜诠释它” 、“表里分合” 、“既得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多种材料和学科方法的互补对照研究”的原则。

郭老师也提到考古资料作为一手史料的价值,以及近百年来的考古发展,开始提供了研究者另一条研究途径的钥匙。对于传世文献,则说历史文献的记载有其目的,需要透过“地层学”一层层发掘,找出可靠的数据。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的内容,就是基于以上历史研究的基本概念而成。郭老师首先提到此书最初的出发点,在于找寻商代的资料时,发现郑偃与殷墟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兵器、王墓、马车、大量的人牲与殷墟人种的多样性等方面,故以此延伸出《夏商周》一书。整本书涉及层面极广,主要是从考古资料为主,传世文献为辅,将重心放于江河中原的发展,并认为其文化传至北方,而非传统政治上的中原地区传至南方的旧说。由于郭老师以生动浅显的说明,提出了颠覆性的说法,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如老师提到,住于森林的人们熟悉自身的环境,反而觉得平原毫无遮蔽而恐惧,居海者不会去草原,草原生活者也不会跑去海边捕鱼,这是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生活策略,强调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并提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的概念是“神话”,并不符合考古的实际状况。当郭老师以众多资料得出二里头的“妈妈”是石家河时,引起了底下学生一阵骚动。

此外,老师也提到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铜片与冶炼痕迹,说明已非新石器时代,而是青铜早期例如这些情况在报告大多没有详细描写,要从当地考古发掘者中得知,这也也影响了我们对考古发掘报告的理解。

在传世文献的部分,认为我们应该脱离神话的思维,从地下材料重新省思江河平原地区的文化起源,如郭老师提及大禹治水的时代,只有长江中游才符合文献所载洪水泛滥的情况,大禹若在北方只能治“沙子”,让同学都笑了。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许多问题,无法一一细说,但都使我们需要反思以往的旧观点,在郭老师精采的演说之后,也引起学生的热烈反响,例如讨论到传世文献可信度的问题,以及殷商气候的问题等,相信对参与暑期课程的学生,都有极大的收获。

(执笔 江俊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静云讲解《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有字幕)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许宏:谈“江河中原”说的材料与逻辑问题——郭静云教授《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读后(1)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作者郭静云自述
汉学家郭静云:中原文化起源于长江流域
为什么相信“夏”源于江汉之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