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宏观半月谈—— 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

改版公告

普益标准原创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强势回归!

改版后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在发布时间和内容都进行了优化:

发布时间:半月报,每周四发布

主要内容:着重于建立标准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重要的宏观变量及其对投资的影响进行分析。

小伙伴们拭目以待吧~

文/ 普益标准研究员 刘洋溢

题记

本文是改版为半月报后的第一期宏观分析。本文中,我将对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回顾,以此作为这个全新栏目的开篇。

背景:宏观分析的发展

自凯恩斯于“大萧条”时期开创宏观经济学以降,宏观分析正式登堂入室,步入经济研究的殿堂。虽则其分析一直围绕经济中的总量变量--特别是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但在其80余年的演进历程中,诸多不同的流派先后应运而生。其激烈的纷争,也常常引发学术界、投资者乃至政治家的关注,亦成为人们的谈资。在此按下不表,待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回顾。

由于宏观经济对资产价格的趋势及波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投资者也往往会对宏观经济分析给予特别的关注。而过去几十年的时代大背景,又使得宏观经济分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随着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度逐渐成为主流,外汇市场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金融(电子)交易技术自20世纪末以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套息交易为代表的跨市场交易,加上不断累积的蠢蠢欲动的投资/投机资本,都使得投资愈来愈成为一件“全球化”的事。这就使得投资者,在对未来的经济和市场进行分析时,需要引入国际经济学/开放经济体的分析框架。

但是,也正因为其应用愈发广泛,宏观分析也越来越多地被误用和滥用。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分析,本文首先就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和综述。

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

首先,如前所述,经过80余年的发展,宏观经济学已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庞然大物。但若仔细观察,其衍生出的各个流派,根本的区别,在于其进行分析时,所持的前提假定不同。而其分析推理的逻辑,往往并无显著的差别。如若理解了这一点,就可明确宏观分析的首要原则:进行分析前,首先指明分析的前提假定。

其次,与明确分析的前提假设相应的是,进行分析前,还需明确分析的对象,或者说目标。何出此言呢?因为我们在进行宏观分析时,事实上是在应用“模型”进行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和简化(注意,此处的“模型”,并不一定是量化模型,甚至很可能你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在应用模型,但无论如何,事实上就是如此,因为任何的宏观分析,都没法纳入所有可能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完整的、动态的分析)。而为了使分析变得简洁明了,宏观分析模型往往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尽可能只考虑对关注的对象有非常重大影响的少数变量(当然,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思路有所不同,因为引入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更加精密复杂的计量方法,但其更多应用于经济政策可能效应的均衡分析,对于投资而言,应用仍不及传统的宏观分析模型)。这样,目标对象的选取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毕竟它会直接决定我们将什么变量纳入模型之中。

那么,决定了分析对象后,如何选择考察的变量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分析方法。众所周知,在经典的分析中,会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阶段进行研讨。但需注意的是,这个短、中、长期,并非基于时间期限的长短进行的严格划分,恰恰相反,它是基于变量的可变性进行的划分。这一点常常被很多应用宏观分析的人所忽视。例如,5年的期限,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个长期的分析视角。但回顾过去几年的经济金融市场,可以看到,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从中期的角度来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进行分析,也许会更为恰当。

经典的宏观分析框架,无疑是基于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的。影响颇广的新凯恩斯学派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看一下,不同时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分别是什么。首先,短期内,供给(能力)被认为保持不变,因而均衡(产出)由需求决定。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假设需求上升,厂商决定扩产,但扩建新厂房需要时间,并不能立即投产,因而短期内,供给仍被视为不变的。其次,长期内,所有要素均被假设可变,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尤为重要的,技术进步。特别的,此处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教育等人力资源投资,和更优的制度设计,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最后,中期是一个相对微妙的时期,此时生产要素逐渐得以重新配置,但技术进步尚未明显到足以推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需求在此阶段则得到相对充分的释放,而保持在相对固定的水平。也因此,在中期内,通常认为均衡由供给所决定。

新常态下的宏观分析

绝大多数的宏观分析都是基于同前述的基本框架相似的思路进行的。但近年全球宏观经济集体步入了“新常态”,使得传统的宏观分析屡屡受挫。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造成了深重的创伤,而另外两个影响则更为深远。

其一,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一有风吹草动,投资者往往集体逃离/涌向某项资产(换言之,羊群效应变得更加显著),表现为所谓的“risk on/risk off(加杠杆/去杠杆)”的快速交替,也即资产的快速轮动。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美林时钟”变成了“美林电风扇”。

其二,各国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稳定愈发重视。但在资产泡沫的背景之下,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也就隐含地变成了“维持资产价格泡沫不破裂”。各国央行也因此纷纷不断加码宽松政策,甚至在传统货币政策接近极限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工具,典型如QE(量化宽松)和各种便利借贷工具。日本、欧元区和瑞士等国家,更是实施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负利率政策。

当然,前述两个影响,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典的分析框架所依赖的前提假定,在最近的宏观经济运转过程中,失效了。一方面,传统的分析框架中,总需求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为例。繁荣带动过度的投资,形成过剩产能,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这一部分,其实与截至2015年下半年的情况是一致的。而在典型的经济周期下,价格的大跌会推动资源的重组,劣质产能被淘汰,优质产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然后价格随之筑底回升,并推动工资的上涨,形成“价格-工资”的螺旋式上升,经济逐渐复苏。而今年发生的是什么呢?煤炭、钢铁等产业,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之下,强行缩减了供给,推动了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在资产荒的背景之下,价格的迅速上涨,又吸引了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形成一个完美的正反馈机制。不要小看正反馈的力量,每一次大型的泡沫和恐慌,都是它的杰作,更重要的是,你难以想象,在泡沫破灭之前,它能膨胀到什么程度。这一点,只需想想令人记忆犹新的股灾就好了。

此外,我们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很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跟目前相似的。因此,在进行宏观分析时,我们需要牢记基本框架:首先明确自己的前提假定(并不断跟踪市场,确认自己的假定是否明显不符合事实);然后明确分析对象,据此选择分析的周期和主要变量。剩下的工作,就是依据逻辑进行推理了。

以上,即是欲同大家分享的宏观分析的基本框架。

下期预告:

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宏观分析的逻辑演变历史,并结合当下的宏观环境,对宏观分析的逻辑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重要声明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普益标准”。我公司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于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
理性预期革命:你不能在长期中欺骗所有的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
宏观经济分析工具——IS
宏观经济学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