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共性哲学与共同体发展

作为《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姊妹篇,《公共性哲学——人的共同体的发展》(郭湛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一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探索人文世界公共性和社会共同体发展的最新力作。

哲学应加强对公共领域的反思与引领

这部历经20年艰辛探索而成的著作,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哲学对公共性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公共性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公共主义的基本主张、人的共同体的当代发展。

书中指出,哲学应加强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反思与引领,这是当代哲学一个新的生长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大体可归结为五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存在与规律、主体与活动、生产与发展、文明与交往。其中最具根本意义的两个系列变化是主体性质(前主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共同主体性)和活动性质(群体性—个体性—互动性—公共性),从中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共同主体性)的范式转换。我们认为,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的时代变换与未来趋势,这一概括准确且富有启示意义。在新时代中国,不具有公共性视野和向度的哲学研究无以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全书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一对富有探索意义的新范畴——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并考察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公共意识及其对公共存在的维护和建构。作者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这就清楚地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进一步提升至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层面。正如公共性是社会性的集中展示,公共性的存在与意识也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集中展示。该书还特别考察了作为公共意识的哲学社会科学及其话语体系建设。从本质上说,哲学社会科学是公共性存在的人的一种公共意识,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自觉承担起作为公共意识,提升公共文化、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乃至整个社会公共性的使命。

公共主义是共同体发展的核心理念

公共主义发展观是该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种具有关键意义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针对现代主义发展观而提出。书中强调,现代主义发展观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了巨大历史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它在弘扬人的理性、主体性的同时,走向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弘扬科学理性的同时,忽视了人文主义,使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在强调经济发展基础意义的同时,产生了单向度的经济主义倾向,实质上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力求走向更高发展层次的当代人类,亟须超越现代主义发展观。然而,以其激烈批判者形象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没有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不仅由于重在批判、否定和消解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因为它一定程度地走向了发展的另一极端,陷入了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公共主义发展观力图在洞察时代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实现对以往发展观的根本性超越,通达发展观的范式转换。在发展主体上,实现“上帝—大写的人—公共的人”的转换;在发展目标上,实现“切好蛋糕—做大蛋糕—既做大又切好蛋糕”的转换;在发展方式上,实现“前工业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转换;在分配方式上,实现“按人分配—按资分配—按劳分配”的转换。这些根本性的范式转换,对于当代人类实现健康发展、通达更高发展之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价值。

于当代中国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最具核心意义的三个共同体。这三大共同体的发展,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关键,从而也无可辩驳地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应有重心。该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复兴作了充分研究,提出了富有启示的见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分析也已初步展开。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考察虽还没有正式展开,但深层地蕴含于整部著作各个篇章中。既然公共性是当代共同体的根本规定,那么,公共主义理所当然且势所必然地构成当代共同体及其发展须遵循的核心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均应自觉秉持公共主义发展观。

当然,任何思想理论都不可能完结真理。力图超越和完善自身的公共主义,同样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一方面是公共性基本理论的深度澄明与科学建构。如,公共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共性的对立面与反面,公共性和主体性、人文性的关系,公共性和私人性的良性互动,从存在而不只是从存在者向度理解公共存在等基础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是公共性的实践发展或公共主义的实践运用。应该说,在理论上,公共性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公共性原则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因此,随着公共性理论研究的展开和推进,需要适时在实践中将如何建设和发展公共性作为研究重点。

展现中国公共性哲学研究美好前景

该书初步建构了一种关于公共性的总体理解架构,搭建了中国公共性哲学研究通达美好未来的一座桥梁。对于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公共主义发展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重要问题的深邃思考,均结出了可贵的思想果实。

高水准的思想创造总是以高水平的学术阐释为基础。书中唯一的学术阐释篇章:《阶级性与公共性:〈共产党宣言〉双重意蕴》的阐释水准达至可观程度。相对于学界现有的一些阐释性工作,该章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揭示阐释对象富含当代意义的思想理论。作者明确提出,“从历史、社会和人的发展趋势看,《宣言》中的公共性思想更值得重视”。这一章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和阐发了《共产党宣言》中长期被忽视、如今却具有更高价值的公共性维度。

该书作者始终遵循这样的“哲学研究观”:提升阐释和创造的水准,达至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趋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学术与思想成果。不仅公共性哲学研究,而且所有哲学研究都迫切需要这种自觉。如果我们的研究积极主动地趋向高水准的阐释和创造,那么,中国哲学本真性繁荣的春天将向勇毅的探索者绽放出最为甜美的笑颜,中国哲学将再度坚实有力地屹立于世界优秀哲学之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陈伟丨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
公共关系学科的阈限性想象
公共性: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共和主义国家认同观及其当代中国意义
朱承 | 儒家政治哲学的人格指向 ——以君子人格为例【中国政治哲学的当代反思与新探】
【论文】朱承:儒家哲学与公共生活
【学术中国·哲学】郭湛:历史的思维与实践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