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哲学家解析“中国”与“天下”

推荐人: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纷纭万象中,觅得真相,需要的是一份高度的思维辨识力。而辨识力的获得,需要锤炼。读几本当下中国最有思考原创力的思想著作、哲学随笔,无疑是一条可行的捷径。

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把哲学拉回粗糙的地面告诉你何为良好生活

无数个青年在情感专栏上问: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为何依然过不好我这一生?除了听情感导师的话,听听原创哲学家的思考,肯定比鸡汤有用。“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的做人准则固然显得高标,但“我该怎样生活?如何才算是良好的生活?”这些问题,依然是贯穿人的一生。常谈常新,它与时代、社会、个体都密切相关。

如何培养德性?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如果好人没有好报,怎么办?还要不要当一个好人?如果人有意为恶呢?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诚实思考。在新书《何为良好生活》一书,哲学家陈嘉映站在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立场上,通过对“伦理”与“道德”等词语展开辨析,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所谓良好生活,不只是有所作为,还与德性、识见等编织在一起。陈嘉映认为,美好人生的核心就是实践智慧(phronesis)。拥有实践智慧,我们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从容应对人生的各种场合。德性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在论述过程中,则用挖沟、糊火柴盒、下围棋、买彩票、抽烟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说理,引人入胜。比如,谈到追求知行合一,面临个人意志薄弱的困难时,作为一位资深烟民,陈嘉映现身说法,直言“屡戒烟屡失败者如我深知此点”。

在讨论“善”是否与“恶”作对时,陈嘉映提出人的有限性,他再次把看起来高悬千古的良好生活的理想“拉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对于“良好生活”的可能性,陈嘉映不强调要成贤成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每一阶段的日常生活。他说:“我们有一点品格,有一点灵性,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的程度,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若以年龄论,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似乎顺理成章。所谓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

陈嘉映认为“说理主要不是为说服对方而是为增进理解”,所以他的哲学文章,也亲切可读。能够不着痕迹地将抽象概念解释得具体可感,这在他的伦理学著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素朴、俏皮和细腻。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成功人士很容易被认为过上了好生活,但陈嘉映认为,“有所作为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今人把有所成就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实则,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灵魂干瘪。”那么,我们想问,单凭依靠品格而不钻营取巧来获得成功吗?陈嘉映的回答带着过来人的口吻,他说:“……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和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陈嘉映,译著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等。由于思考缜密、深刻、独树一帜,被圈内人成为是“当下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更为人称道的是,陈嘉映的学术随笔逻辑缜密、语言考究、深入浅出、意味隽永。读陈嘉映的著作,很多人都会诧异,哲学文章竟然可以这么写!平时感觉抽象的哲学概念一下子变得简单和清晰了。2016年初,华夏出版社又再版推出陈嘉映的三本文集:《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旅行人信札》。《从感觉开始》和《无法还原的象》是陈嘉映的两部学术随笔集,《旅行人信札》是陈嘉映的旅行随笔,是他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书中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本书笔调清新明快。力求远避烂漫芜杂,做到质直准确干净。

捕捉古代智慧,滋养当代中国

原创哲学家解析“中国”与“天下”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中国人对自身,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关系模式也随之变化。很多人都有爱国心,如何才能真正算做好一个中国人?熟悉当下网络现状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很有现实迫切性。

非常有原创性的哲学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在近20年的时间内,充分研究古代中国的思想,并进行再创造,对“中国”这个概念有深入的新颖的阐发,而且他善于运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进行了阐述。对当下年轻人了解自己的国家,深有启发。

赵汀阳出版过一系列哲学思考著作,比如《论可能生活》、《一个或所有问题》、《坏世界研究》、《每个人的政治》等。尤其是2005年,他的专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更是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英美学者把这本书称为“关于中国如何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广泛讨论中的一部分”。英国的《经济学人》认为赵汀阳阐述的“天下体系”“看起来是一种有意义的世界和平方案。”赵汀阳也被认为,“用中国的方式对世界说话”,“表明‘中国’具有为新的世界秩序建构提供思路的能力。”

10年后,2015年10月,赵汀阳的新作《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及《天下的当代性》发布。这两本书,一本从哲学的高度论证着“中国”这个存在的魅力,另一本则就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现实,以“天下”作为世界制度的启示,并对未来世界展开了构想。

在《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中,赵汀阳从政治的角度解读中国的神性概念及其具有连续性、兼容性、非宗教性的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并阐释了中国的源流及成分。讨论了构成中国之历史性的内在动力结构。他试图对“中国”的概念给出一种解释,认为中国是一个国家,同时也是一种文明,一种历史性存在方式, 作为一种存在本身,具有精神性,“这种精神性就是神性的存在。”

赵汀阳认为,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经过秦汉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旋涡”。这个漩涡之所以有吸引力,使得群雄“逐鹿中原”。是因为中原地带拥有当时最好的物质条件,还拥有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各个部族到中原来逐鹿,抢的不仅仅是土地,更主要的是抢夺物质生产的能力以及知识生产的能力。这个“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卷入的博弈参赛者越多,中国旋涡就越变越大,这一点似乎可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中国是非扩张型的国家却得以越变越大。

赵汀阳这样解释中国的神性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骑驴找驴的过程。中国的信仰是什么?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信仰,可中国的确没有意神论的宗教,这一点使我迷惑很长时间。最后我发现,中国的信仰就是中国本身,这个巨大的时空存在就是中国的信仰,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就是中国的宗教,中国存在的时空就是中国的神庙,我们就住在神庙里面。中国是一个以天下为结构的国家,或者说以世界为模型的国家,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性质。”

特别要注意的是,作为哲学家,赵汀阳是从哲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而不是政治上去分析“中国”这个存在。返回古代“中国”去寻找文化、精神的资源,倾听到来自哲学家和古代中国的声音,将是非常有益的。赵汀阳以他敏锐而勤奋的哲学家职责,对“中国”这个存在的生命体验;对古代智慧进行了敏锐捕捉;对“中国”传统可以通过哲学上的重新创造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作出非常令人深受启发的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建中国伦理?哲学家陈嘉映:抱歉我一点没兴趣
百年乡愁
何谓良好生活
哲学家赵汀阳漫画精选
赵汀阳:中国并不反对社会变迁,实际上社会也一直在变|赵汀阳|雷吉斯·德布雷|革命
一个人还活着,就谈不上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