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勇哥也要学《论语》311-320

勇哥也要学《论语》311——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7.23

【释意】孔子说:“上天在我身上生就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感悟】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孔子来到宋国,司马向魋要杀他,弟子们劝他“速去”,孔子慷慨激昂,威武不屈。面对生死,面不改色,不躲不退,也可称为“大丈夫”了。或许,这也就是他经常教导弟子的“勇者不惧”吧!

【附注】桓魋——宋国的司马向魋,因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

《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子,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孔子经过宋国和弟子一起在大树下修习礼桓魋来把树砍了孔子就走了弟子们说跑快点啊孔子说:“天生下此德在我,桓魋能把人怎么样?”孔子虽然知道桓魋奈何不了自己,但是该躲就紧躲了,躲虽然躲了,但处之未尝不闲暇,这就是所谓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吧!!

勇哥也要学《论语》312——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7.23

【释意】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感悟】话无不可对人言,事无不可当面做。孔子是一个真人,时刻敞开心扉给人看。不然,宰予昼寝时,他不会厉声斥骂;不然,子见南子,子路不悦时,他不会指天发誓;不然,颜回早逝时,他不会哭得鼻泗滂沱……也许,正因为孔子时刻以真诚之心示人,以真诚之心行事,才得以成为“万世师表”,“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 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勇哥也要学《论语》31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释意】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实践,忠诚,守信。

【感悟】四个字简明扼要,却囊括了孔子的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储备,又有贴近生活的实践;既有良好品质的培养,又有如何做人的点化。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明白了教育的的真谛——“求知”与“做人”缺一不可。这两个方面,不论少了哪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教育。

勇哥也要学《论语》3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7.15

【释意】冉有问道:“夫子赞成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了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悔的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说:“老师不赞成卫君。”

【感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朱熹)当时,孔子及其弟子正在卫国,对辄即位国君一事不便评判,但弟子们私下里却议论纷纷。子贡心细,见孔子不问卫君之事,却征询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孔子给出了“古之贤人”的评价,又说他们“求仁得仁”,无“怨”。子贡由此得出“夫子不为(卫君)”的结论。

【附注】卫君——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出逃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借机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就拒绝了蒯聩的回国。

伯夷、叔齐让国——《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以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勇哥也要学《论语》315——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7.26

【释意】孔子说:“圣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

孔子说:“善人,我不能看到了;能看见有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的操守了。”

【感悟】圣人难得,退而求其次,做一个君子;君子难得,再求其次,做一个善人;善人也不得,再求其次,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这个原则或者说底线是什么?那就是“真诚”,不装。打肿脸充胖子的人,一定活受罪。什么是“真实”?不自命清高,不拍马奉迎,不死要面子,不不懂装懂,不不会装会。真实地活着,真诚地待人处世,这样的生活才不累,这样的人生才更美。

勇哥也要学《论语》316——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释意】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回答说:“懂礼。”

孔子走了出去,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问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像孔子这样的人也有偏袒之心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于叫她吴姬,)于是叫她吴孟子。鲁君若是懂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感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听到陈司败对自己提出质疑,指出了自己的“偏袒”之心,孔子不但不生气,还觉得是自己的“幸运”。且不说陈司败和孔子谁对谁错,单就孔子“闻过则喜”的态度就让人钦佩不已,实乃君子之风。

【附注】1、陈司败——人名,也有人说“司败”是古代的一个官名,具体如何,已不可考。

2、昭公——鲁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继襄公为君,“昭”是谥号。

3、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4、君取于吴——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是姬姓。周礼“周姓不婚”,“君取于吴”于礼制不合,虽把应称为“吴姬”的夫人改称“吴孟子”,陈司败仍然认为鲁君所作所为不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也由此推断孔子说鲁君“知礼”是有偏袒之心。

5、苟有过——“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孔子对鲁昭公所谓不合礼制的行为不是不知,而是不说,将过错归于自己——这在孔子心目中,也是“知礼”的表现之一。

勇哥也要学《论语》31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释意】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感悟】表面的温和并不一定没有脾气,内心足够强大才能使人变得温和有礼。“不怒而令人敬畏”为“威”,“怒而令人生畏”为“猛“威则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猛”往往抛却对对方的尊重,令人害怕而厌恶。对人发自内心的敬意形于色,但并无所求,更无一丝谄媚之色,所以内心变得平静而安详。这样的神态,和谐地、恰当地呈现在一个人的脸上,恐怕只有孔子能做到吧!

勇哥也要学《论语》31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祇(qí)。’”子曰:“丘之祷久矣。”7.35

【释意】孔子病重,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祈祷有什么用处吗?)”子路回答道:“有啊!《诔》文中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说:“我早就祈祷过了。(没什么用!)”

【感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体,作为生命的载体,总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就像一台机器,是会有使用期的。而一旦到了使用期,再好的外部维护也无济于事了。正确看待生老病死,看开了,看淡了,也就坦然了。

【附注】诔——祈祷文。

祇——地神。

勇哥也要学《论语》319——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释意】孔子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倦,仅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我们学也学不到的呀!”

【感悟】孔子不敢称“圣”“仁”,这说明在他心目中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老子说“因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孔子不敢自称“圣人”,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为之不厌”,做好自己的事;“诲人不倦”,帮好别人的事,这不就是“圣”“仁”之道吗?但一般人连这些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达到“圣”“仁”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勇哥也要学《论语》320——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不得而称焉。”8.1

【释意】孔子说:“泰伯这个人的品德,可以说是至高无上了。多次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他了。”

【感悟】在孔子眼中,什么样的品德可以称为至德呢?像泰伯那样,“三以天下让”,便可当之无愧了!从古至今,普天下之人,争名夺利,为利而来,为名而往,多少父子成仇!多少兄弟反目!多少夫妻分飞!多少朋友陌路!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能让父子亲,谦让能让兄弟友,谦让能让夫妻睦,谦让能让朋友和。

【附注】泰伯——亦称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王位传于三子季历,然后王位顺延到姬昌。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意愿,便和仲雍一起出走勾吴(吴国的始祖),终于达到了父亲的意愿,把王位传给了季历和姬昌。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述而第七
橘子郡读《论语》104
诵读经典 | 论语·述而第七(下)
《论语》八佾篇
《读论语.述尔》孔子说谎
头条 | 孔子大智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