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学勇:勇哥也要学《论语》421-431

                                  勇哥也要学《论语》421-431

勇哥也要学《论语》421——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则为之也难。”14.20

【释意】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大言不惭,(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感悟】一个人,说话要有分寸,不要满嘴跑火车。一个大言不惭的人,其言与其行一定相去甚远,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副大德大能的样子,其实呢,“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许多事,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话说一句,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慢慢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勇哥也要学《论语》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

【释意】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质疑他。”

【感悟】

“事君数,斯辱矣。”(4.26)在君王手下做事,相当难。像赵普与宋太祖,魏征与唐太宗这样的君臣,世所罕见。没有唐太宗,便不会万全魏征,没有宋太祖也就没有赵普。其实,不仅与“君主”(领导)相处也是如此,与朋友相处也当如此。坦诚相待,直言相告的前提是有一个愿意听直言、听真话的“听众”。否则,“犯之”很可能就会自取其辱。

勇哥也要学《论语》42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

【释意】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现在的人学习却是为了装饰自己,作为炫耀的资本。”

【感悟】读书学习是人生最划算的投资,我们成长的基因里,一定包含我们读过的书。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摆正读书的目的,动机不纯,就读书学习的动力就不足,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有的人为炫耀自己,明明只有半瓶子水,却使劲晃荡,好像要溢出来的样子。真正知识渊博的人,就像静静的湖水,波澜不兴,深不可测。

勇哥也要学《论语》42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释意】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感悟】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22),这一句话还是在强调“诚信”。人无信不立,一个说话不算话或者说得多做得少的人,最终一定会被所有的朋友所疏远。失去了诚信,就等于失去了所有。

勇哥也要学《论语》425——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释意】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朝见鲁哀公,请求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个人去报告吧。”

孔子退了出来说:“因为我曾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但是君王却对我说‘去向那三个人报告吧!”

孔子又去报告三位掌权大臣,他们也不肯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啊!”

【感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中,君子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理想。齐国发生了犯上作乱的大逆之事,孔子在鲁国就坐不住了,郑重其事地找鲁哀公和掌握鲁国实权的“三桓”请求出兵,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无可奈何之余也只能以“反正我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出不出兵是你们的事”来安慰自己了。孔子老夫子曾经告诫学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学生曾子也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可是,自己却又忍不住管了人家的闲事。由此可见,劝别人容易,说服自己难啊!

【附注】

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成”是谥号。简公:齐国国君。

沐浴而朝:孔子斋戒沐浴后才去上朝,可见孔子对这一事件的重视。

三子: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三家掌握鲁国实权,鲁哀公不敢作主,故叫孔子去报告这三位大夫。

从大夫之后:曾经做过大夫。

勇哥也要学《论语》426——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

【释意】蘧伯玉派了一位使者拜访孔子。孔子请他入座,而后问道:“他老人家平时干些什么呢?”使者回答说:“他老人家想减少一些过错,但还没有做到。”

使者告辞之后,孔子感慨道:“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感悟】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而在卫国时,他和弟子大都住在蘧伯玉家里,吃穿住用全部由蘧伯玉供应,可见二人交情之深。孔子自卫返鲁,蘧伯玉派人相慰。言谈之间,使者对答得体,孔子大为赞赏,但这绝非爱屋及乌之举。在孔子眼里,“言语”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孔子评论他的学生时,曾经按个人特长进行评价,其中就提到了“言语”,孔门十哲中的宰我和子贡都是以言语著称。

【附注】

蘧伯玉,名瑗,春秋末卫国大夫,因贤德闻名诸侯。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

勇哥也要学《论语》4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

【释意】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便不要考虑那个职位的政务。”

曾子补充说:“君子所考虑的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感悟】这个观点,在《论语》中是第二次出现了,(第一次见8.14)而且后边还追加了曾子的一句补充。为什么呢?大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越发理解觉得为政的学问之深,不是谁都可以妄加评议的。可能源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认识,许多人喜欢对政事评头论足。很多人没想过,旁观者并不一定清。身为局外人,不在那个位置上,对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没有切身体验,所占有的资料也不够,更多时候并不能洞悉其中的内情,容易以偏概全,惹人笑柄。相比之下,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份内事,才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

勇哥也要学《论语》428——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

【释意】孔子说:“君子的标准有三条,我一条也没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糊涂,有胆识的人不害怕。”子贡说:“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叙述呀!”

【感悟】“仁”、“智”、“勇”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高尚品质,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所必备之标。怀仁慈,则能见贤思齐,内省不疚,所以无忧无虑;有睿智,则明于事理,洞悉因果,所以就会不迷惑;多胆识,则不避不躲,排除万难,所以勇往直前。孔子说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到,让我想起了牛顿。这位一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科学巨匠说自己在宇宙的奥秘面前,只是一个“海边拾贝的儿童”。“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到死前,他郑重嘱咐别人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艾萨克·牛顿,一个海边拾贝壳的孩童。”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自满。

勇哥也要学《论语》429——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

【释意】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毫无根据地猜疑别人不讲诚信,却又能及时发觉,(作出防范)这样的人应该是一名贤者吧!”

【感悟】俗话说:“疑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我们带着挑剔的、戒备的目光去与人交往,那天下找不到一个可信可交之人。与人交往,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妨先把他当作一个好人。纵然日久天长,发现他并不可交,也无大碍,不交就是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勇哥也要学《论语》430——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释意】有人问孔子说:“用恩惠来对待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如果这样,)那你拿什么来回报别人给你的恩惠呢?(我们应该)用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怨恨,拿更多的恩惠来酬谢别人给我们的恩惠。”

【感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别人帮助了我,我要想办法回报酬谢别人。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是知恩图报的。可是,倘若别人投我以“怨”,讽刺、挖苦、打击、羞辱于我,我又怎么办呢?默然受之,会让你觉得你懦弱可歁,对你的“怨”可能更加一倍。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就会激化矛盾,怨怨相报何时了?如何应对?直道而行——对我好的,我当然也要对他好;对我不好的,我要让他知道我不高兴,然后避之唯恐不远,不屑与之为伍。

勇哥也要学《论语》431—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14.32

【释意】微生亩对孔子道:“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的呢?不是要卖弄你的口才吗?”孔子回答道:“我不是想卖弄自己的口才,而是讨厌那些顽固不化的人(而是我自己的老毛病了<南怀瑾先生的译法>)。”

【感悟】微生亩是道家学派的隐士,他看不惯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自己的主张,出言不逊,冷嘲热讽。孔子不急不躁,四两拨千斤,巧妙地进行了反击。道家是出世的,乱世也好,盛世也罢,功名利禄对于他们没有诱惑力;儒家是入世的,心怀定国安邦的使命感。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对别人的存在方式指手画脚。你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知道人家过得好不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附注】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道家,春秋时期鲁国的隐士。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宪问篇》感悟六十八
论语连载(368)《宪问篇》第21章,“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憲問篇第十四·22
论语新视界|闵子骞辞官: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读论语.宪问》事君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