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勇哥学《论语》:《八佾篇第三》文字版+语音版

                       八佾篇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意】

孔子评价季氏时说道:“他用六十四个人的规模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僭越礼制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言外之意就是有一天,季氏可能要谋反。)

【感悟】

在古代,礼”是最重要的规范,是道德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集中体现,是将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孔子判断一个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10),季氏之野心便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如果一个人不安于本分,没有规则意识, 早晚会出问题的。

【附注】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行八人,八佾就是八行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违反了礼制。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释意】

掌握鲁国实权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竟然唱着《雍》这篇诗歌来撤除祭品(这应该是天子才能用的礼仪)。孔子说:“《雍》上有这样一句:‘诸侯助祭,天子肃穆’,怎么能够唱于这三家的庙堂之上呢?”

【感悟】

这一则还是从礼的角度揭露“三桓”的野心,他们在家祭祀的时候,公然使用天子的礼制,忤逆犯上之心,昭然若揭。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司其职,各守其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附注】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祀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意】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再懂礼仪又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再懂音乐又有什么用?”

【感悟】

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懂礼”与“爱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爱”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和“乐”都必须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仁爱之情。礼、乐与仁紧紧联系,没有仁德之人,深谙礼仪、熟习音律也不会成为一个君子。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释意】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多么有意义的一个问题啊!一般的礼仪,与其铺张浪费,不如朴素简约;对于丧葬之礼,与其礼节周到不如过度悲伤。”

【感悟】

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他对礼的阐述更接近礼的本质。礼节也好,礼仪也好,最重要的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实质。现代人经济生活富裕了,许多人家婚丧嫁娶过生日都要操办得风风光光,挥金如土,赚足了面子,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仔细想想,没多大的意思,更没多大的意义。

【附注】

林放,鲁国人,字子邱,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以知礼著称。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释意】

1、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呢!”

2、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国家尚且有明君,我们中原诸国却没有(多么可悲啊!)

【感悟】

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大,不在于统治者如何,甚至有没有统治者都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治国、文化强国是国家管理中的最高境界。一个没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基因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不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zēng)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释意】

鲁国的权臣季氏家族要到泰山去祭祀。孔子问冉有:“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息道:“苍天呀!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难道泰山神会接受他的祭祀?)”

【感悟】

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制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做官,孔子让冉有劝阻而无果,故发此感慨。季氏以家臣乱鲁,终又被自己的家臣所害。什么原因?无非就是不知“礼”,行僭越之事,必引不良之人,也必将受其害。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释意】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射箭的时候,一定相互作揖然后登堂;比完赛,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他们的竞赛也是很讲礼节的。

【感悟】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什么是他的“射”,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他的教学质量,是他的个人素养。一个真正的老师,绝对不会在利益、荣誉等方面斤斤计较,绝对不会在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上与人争高比低,也绝不会用一些见不得光的伎俩来取得所谓的“成绩”,他所“争”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学水平上的高低,他所“争”的是自己在个人素养上的修为。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释意】

子夏问孔子:“《诗经》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再美丽的绘画也要在白色的底子之上。” 

子夏说:“礼也后于仁吗?”孔子说:“子夏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

【感悟】

在古代,礼、乐、诗三者不分家。子夏问诗,孔子借诗言礼。孔子以“倩容”“美目”“绘事”为喻,说明了外在的“形式”与内在“根本”的关系。没有美丽的面孔,哪能有灿烂的笑容?没有漂亮的眼睛,哪能有动人的回眸?没有洁白的底子,哪能有美丽的图画?这种“绘”与“本”的先后关系或者说“形式”与“根本”的关系,与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仁”的先后关系是相通的,“礼”一定要在“仁”之后,“仁”是“礼”基础。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真诚之意,看起来再完美的礼仪也只是形式罢了。

【附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经.卫风.硕人》):有酒窝的脸上挂着笑,才是美丽的;黑白分明的眼睛,才是漂亮的;在洁白的底子上画出的画才是好看的。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释意】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感悟】 

孔子重礼,而当时礼崩乐坏。孔子想参考历代的礼法以继往开来,但因为没有文献资料可查,没有贤人可访,心生感慨。由此可见,资料保存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其实,就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注意留存一些成长过程中的资料,为自己的生命留痕,许多年之后,那应该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附注】

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征:证明。

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3.10

子曰:“褅(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释意】

孔子说:“褅(dì)祭的大典, 从第一次向受祭者献酒以后, 我就不想看了。”

【感悟】

禘有两种,一是天子追远尊祖的“大禘”,一代一代往上推,寻找自己的始祖。另一个是天子和诸侯五年一次的“禘祭”,这个祭祀仪式到“灌”就宣告结束了。如果再加一些程序,就是节外生枝,涉嫌僭越。孔子一贯主张“非礼勿视”,对于这样的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孔子自然不愿意再看下去了。如果人人都像孔子这样,恪守礼制,对这样不符合礼制的行为不理不睬,僭礼者无趣,也就偃旗息鼓,匆匆作罢。可是,僭礼者跟前有太多的摇旗呐喊者,这些人的“喝彩”,让僭礼者找到了存在的感觉,从而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姓谁名谁。

【附注】

禘: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周成王曾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过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鲁国之君都沿此惯例,僭用这一祭礼,因此孔子不想看。

灌:即“祼”(guàn,祭祀中的一个程序。古代祭祀,用活人以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做“尸”。尸一般由幼小的男女来充当。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chàng的香气而并不饮用,然后将酒浇在地上,这个过程叫做祼(灌)。

3.11

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释意】

有人向孔子请教褅(dì)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好像把东西摆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孔子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意为“易如反掌”)。

【感悟】

孔子是很注重祭祀之礼的,而祭祀之礼是有“制”的,什么级别的人举行什么规格的仪式是有严格规定的。鲁国为诸侯之国,隶属于周,但鲁国国君却行“褅(dì)祭”的大典,实为“僭越”之举。孔子非常反感,才“不欲观之”;有人询问,也推说自己“不知也”。这样还不够,孔子又含蓄地提醒“如果懂得禘祭之礼的人,治理天下就会易如反掌”,暗讽鲁君不懂褅祭之礼,治理不好鲁国。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人,勉力为之,事倍而功半,甚至徒劳无劳。说符合身份的实在话,做力所能及的实在事,当言行一致的实在人。这样的人生,才会更真实,才会更幸福。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释意】

孔子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祭的。”

【感悟】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只看重表面的形式,如果做事不走心,再隆重的仪式也是空有其表,成了敷衍了事的形式。许多事不可替代,需要自己亲自去做,由别人代劳还不如不做——也许所谓的“生命在场”就是这个意思吧!

      3.12《论语·八佾篇》“祭如在”.mp3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释意】

王孙贾问道:“‘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

【感悟】

王孙贾是卫国权倾朝野的二把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孔子当时在卫国时,颇受卫灵公待见,有重用之意。王孙贾心里不舒服,也情有可原。于是,借请教之名,来给孔子暗示——你一个外人,来到卫国,不要眼里只有最大的“神”(卫灵公、南子),如果我们不帮你说好话,你也得不了什么便宜。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谁知,孔子却不吃这一套,让王孙贾碰了一鼻子灰。

【附注】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与其讨好一家的“主神”,不如巴结一下“灶神”。

奥——室内西南角,摆放、祭祀一家“主神”的地方。《尔雅》云:“西南隅谓之奥。”《说文》云:“奥,宛也。室之西南隅。”

王孙贾:卫灵公大臣,善治兵。

 3.13《论语·八佾篇》“媚奥媚灶”.mp3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释意】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朝和商朝为基础的补充完善的,是多么丰富啊!我认为周朝的最好。”

【感悟】

任何规章制度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一个好的制度,并不是完全推倒重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建议,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调整。这样的规章制度才是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和支持,也会发挥最大的管理作用。

 3.14《论语·八佾篇:“周监于二代”.mp3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入太庙,每事问) 10.21

【释意】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咨询。有人便说:“谁说叔粱纥的这个儿子知书达礼呢?他进了太庙,什么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些话,说道:“这正是礼的表现啊!”

【感悟】

《大学》中说“博学之,审问之”,孔子可谓博学知礼之人。但他“入太庙,每事问”,何也?问有许多种:不懂而问是为求解,想从别人的回答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已知而问是为求证,除了确认一下,应该还有礼节性的因素吧!非不知而问,是一种礼貌或者说交流的需要。

【附注】

鄹,地名,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曾做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作某人。

 3.15《论语·八佾篇》:“入太庙,每事问”.mp3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释意】

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感悟】

人生下来就是有差别的,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评价,这是不公平的。人与人没有可比性,只要朝着目标去努力,就很好了,至于达到或者达不到要求,并不是那么重要。就像射箭一样,站在同样的起点,射同样远的靶子,有人能正中靶心,有人只能射中靶盘,有人却连靶位都射不到。

【附注】

这里的“射”不是军中的武射,而是学习礼乐的射,以中或者不中为主,并不一定要射穿箭靶。

 3.16《论语·八佾篇》“射不主皮,力不同科”.mp3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意】

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舍弃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的是那只羊,我可惜的是那种礼(咱两个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感悟】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原有的礼仪渐渐淡化,从“仪式”渐渐变成了“形式”。这种“形式”还要不要,是不是都要当成糟粕完全摒弃?“礼”如毛发,“形式”如皮肤,一定的“礼”必定借助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礼的形式认真地做、真诚地做,这就超越了形式本身,升华成了“仪式”,也就接近了礼的本质。

【附注】

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要把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祀,然后去朝廷听政。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听朔”。子贡提出“去羊”,是因为当时鲁君,既不参加告朔之礼,也不入朝听政了,只杀只羊走走形式。所以子贡认为不必再做这个样子了,干脆羊也不要再杀了。而孔子却认为,尽管只还剩下一点形式,也比什么都不留好得多。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释意】

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按照礼节来做,别人却以为他是在阿谀奉承呢!”

【感悟】

谁为“君”?一个人做事,都是为了别人吗?我非常赞同李镇西老师所说的“为自己工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好每一个孩子,呵护每一个日子,这是份内之事。这和“优秀”无关,这和“巴结校长”无关,这只和我们自己的幸福有关,这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所在。只有明白了“为自己工作”的道理,才不会去计较报酬的多少,才不会去在乎荣誉的得失,才不会在意别人的褒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是一种责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一种幸福。只有做好份内之事,才能幸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守自己应该守的礼,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

 3.18《论语·八佾篇》:”事君尽礼“.mp3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释意】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感悟】

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在对待自己的员工的时候要以礼相待,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批评这个,指责那个,你就能确定是自己对了?就算是自己对了,也不用发火耍脾气,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发脾气骂人是最无能的表现。可能人家不和你顶撞,但从心底里来说是不服气的。《弟子规》中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作为员工,也要恪尽职守,“食君之禄,终君之事”。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有通天的本事,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这山望着那山高,每天想着跳槽攀高枝,炒老板的鱿鱼,而最后的结果往往不遂人愿。

【感悟】

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定”是谥号。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意】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歌,表达快乐的感情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不痛苦。“

【感悟】

“乐”和“哀”是人类的基本情感,是人性之本,但“乐”也好,“哀”也好,应该有度,有所节制,不要让自己太得意,也不要让自己过于悲伤。凡事“过犹不及”,太得意了,乐极可能生悲;太悲伤了,对自己和亲朋都是很大的伤害。孔子最讲究的就是“中庸”之道,对于音乐的鉴赏,他也持这一原则。正因为《关雎》所表达的“追求之乐”和“相思之苦”恰到好处,才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附注】

《关雎》全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19-3.20《论语·八佾篇》“使臣事君”+“关雎”.mp3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意】

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让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认为宰我多说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追究了。”

【感悟】

得饶人处且饶人。有些事过去了,就像一页纸一样翻过去了。既然已成事实,无可挽回,就不要再抓住不放,就像身上的伤口一样,刚结了疤,又要揭开,无异于伤口撒盐,揭一次伤一次。

【附注】

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社:土地之神称为“社”,祭祀土神时,要做一个木制的牌位,这个牌位叫做“主”,是神灵之所寄。

 3.21《论语·八佾篇》3.21 “哀公问社”.mp3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s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释意】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得很啊!”

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收取了人民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很多)各事都有专人负责,哪里能说节俭呢?”

有人问:“那么管仲懂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外树立‘塞门’,管仲也在大门外树立‘塞门’。国君为了接待其他国君而设置了‘反坫’,管仲也有‘反坫’。如果说管仲懂礼,天下还有谁不懂礼呢?”

【感悟】

孔子评价人是很中肯的,既不隐人之善,也不隐人之恶,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孔子对管子的功业很是赞叹,多次在弟子面前加以颂扬;但也对管子提出了批评,认为他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却未能引领桓公走入王道实行仁政,没能胸怀天下,还算不得治世通才。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看一个人,评价一个人要一分为二,不要以偏概全,要么白璧无瑕,要么一无是处。任何太绝对的评价,都是不科学的。

【附注】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是历史上有名的丞相。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传世。

三归:各家解释不一,取杨伯峻先生考证“市租”之意。

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类似于现在的照壁或迎门墙之类。

反玷:用土筑成,形似土堆,一般在厅堂两柱之间,用来放置器物。中国古礼,只有诸侯家的门外才能树塞门,只有诸侯家中为了外交礼节才能设反坫。

 3.22《论语·八佾篇》“评说管仲”.mp3

3.23

子语(yù)鲁大(tài)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zòng)之,纯如也,皦(jiǎo)如也,绎如也,以成。”

【释意】

孔子和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时说道:“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协调和谐;接下来,(音乐变得)悠扬悦耳,节奏明快,连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这样才算一个完美的演奏。”

【感悟】

由孔子对演奏音乐的表述,我想到了做人和做事。无论一个人,能力和本事有多大,都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的团结协作之下,才会有个人完美的“演出”。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会有一群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的人。集体的协助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才会有更完美的表现。

【附注】

1、语: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师是乐官名。

3、翕:意为合、聚、协调。

4、从: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7、绎:连续不断。

 3.23《论语·八佾篇》:“子语鲁大师”.mp3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释意】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都会去拜访,并受到他们的接见。”孔子随行的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别之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你们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感悟】

目光要放长远,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脚踏两只(多只)船。跟对一个人(团队),跟定一个人(团队),坚持走下去,才会有所收获。朝秦暮楚的人,最后一定落单,成为孤独的大雁。

【附注】

仪——地名。

封人——守护边疆的地方官。

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天子用于发号施令。

 3.24《论语·八佾篇》:“仪封人请见”.mp3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释意】

孔子谈论到《韶》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谈论到《武》时,说:“美极了,但还不够好。”

【感悟】

不同的音乐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好的音乐,不仅要有好听的旋律,而且还要有好的思想内容。就算是音乐再优美,如果是一种靡靡之音,也于人无益。孔子评价《韶》是“尽善尽美”,可能掺杂了对尧“禅让”天子之位给舜的肯定;《武》则是“尽美不尽善”,又可能掺杂了对武王伐纣得天下的些许不满——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对两首乐曲的旋律和内容的评价,并不掺杂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

【注释】

《韶》:舜时的乐曲名。

《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释意】

孔子说:“处于统治地位却没有宽广的胸怀,行礼的时候不认真严肃,参加葬礼的时候不面带哀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感悟】

有多高的位置就要有多大的胸怀,当二者不成正比的时候,要么位置不稳,要么身心不安。做事也好,说话也罢,要分场合,要有分寸。这并不需要多深的知识,也不需要多高的修养,这应该是人之常情!

3.25-26《论语八佾篇》“尽善尽美+居上不宽”.mp3

相关链接:

1、跟着勇哥学《论语》:《学而第一》文字版+语音版

2、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3——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第三
《论语·八佾》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心解 八佾篇第三(凡二十六章)
《隐藏的论语》屯:八佾第三
《论语》 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