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青岛】红瓦,青岛的颜色,老楼红瓦哪里来的?

 

红瓦,青岛的颜色,这些红瓦怎么来的?

□张文艳

 

“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康有为对青岛的评价,成为这座美丽海滨城市的标签,清凉的海风,清新的颜色,即使在炎炎夏季,仍让人感到发自心底的凉爽。

一张青岛俯瞰图,红顶建筑包围着碧海青山,道路上绿意盎然,“万瓦鳞次,衢道纵横,好像陈列几间的石膏都市模型。若不是那络绎不绝四处奔忙的车马,和风送来的阵阵市嚣……我一定要误当它不过是一座工人赏玩的案头清供”,才女苏雪林在《岛居漫兴》中的生动表达,也是这座岛城的真实写照。


 

红瓦,是青岛的特产,但它的出现又有着苦辣酸甜的过往。

看到这样一个帖子,青岛的网友说,爷爷看着爷爷的爷爷盖茅草屋,“事先先挑一块‘上风水’的地儿,也就是地势稍高点的地儿,在地上挖窝子,打上树桩,用木板夹层,往里倒‘黄泥浆’,然后在上面捣实了,一层层捣,直到成为一堵泥墙,然后墙顶架木架,铺上稻草秆,抹上一层灰泥,太阳一晒,这‘茅草层’就成了。这就是‘大清国’普通老百姓的‘趴趴屋’。”

“趴趴屋”虽然简陋,但能够为百姓遮风挡雨。茅草屋下,一代一代朴实的农民繁衍生息。

 大鲍岛村北有一片岭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烧砖烧瓦。那时候,虽然贫困人家是用土坯为墙、草为顶,较富有的人家还是盖砖瓦房的,而胶州湾一带使用的砖瓦多由大鲍岛村供应,王家窑厂在清末时已是远近闻名。青岛老村庄的照片上,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大瓦房,这也就引起了德国租借之前青岛到底是繁华乡镇还是落后渔村的争论。不过砖瓦的存在,为海边的渔村添上了一抹浓重的颜色。


 

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命兵移防胶州湾,从而与青岛的历史结缘。随后,总兵衙门拔地而起,大片恢弘的建筑,清一色的青砖黑瓦,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厚重的基调。

然而,5年后,觊觎良久的德国人在栈桥登陆,青岛建筑的颜色彻底被改变。强拆青岛村,一片瓦砾之上,红瓦小楼一座座地矗立起来,鲜红的颜色,犹如青岛先民的血泪。打造红瓦的主要阵地是大窑沟。这里被称为岛城的“软腹”,低平松软,土层丰腴,因为适宜于建窑烧砖瓦,因而,作为城市,青岛初创时代的薪火最初便是从这里燃起。


 

带有殖民特色的红瓦上,雕刻着“DIEDERICHSEN.JEBSEN Co.& TSINGTAU”(捷成洋行)“R.KAPPLER&SOHN TSINGTAU”(德远洋行)“Laengner Gebr.Co & Tsingtau”(馥香洋行)等字样,洋行的窑厂大多位于大窑沟,此地的窑火“熔铸了为岛城雏型奠基的第一个建筑潮”。华人建筑与青岛区的欧人建筑同时展开,城市的规划建设促生了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本大多由海运陆运的砖瓦石材,开始在本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德国人在上海等地调集了一批有财力有技术的人,培训了大批青岛工人,他们建窑场烧砖瓦,从现在的市场一路蜿蜒到济南路一带,大大小小的砖窑二十几座。城市的进程让窑厂转移到了孤山,以及周边郊区如黄岛、胶州一带。窑火越烧越旺,由金发碧眼的洋人经营,转化为本土商人的操控,然而,在经历了日德青岛之战的劫难之后,逐渐熄灭,“它把昔日辉煌深深嵌入岛城老建筑和‘万国建筑博览’里”。


烟云聚散,窑火明灭,闪着金属光泽的琉璃瓦,已经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失掉鲜艳的色彩。在建筑的修缮和消失中,带着石灰泥垢,甚至有些残破的砖瓦片,被厉永昌等文史爱好者从瓦砾中捡起。去年,在青岛邮电博物馆的橱窗中,见到了它们忧伤的面容;今年,在“青岛书房”的一楼展室里,它们略显淡定。

普通的瓦片,如贾宝玉衔玉而诞般,雕刻着它们“出生”的信息,在建筑的顶端,俯瞰城市的变迁,百年的风霜雪雨,艳阳高照,它们默默承受,“瓦片覆盖的,是绵延不断的城市和相濡以沫的人间气息”。触摸瓦片,能够感受到大窑沟的变迁,那一砖一瓦,一沟一壑,是城市不息的脉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砖瓦史闲笔
瓦片,传统的味道,中式之美
瓦的前世今生
瓦片上的中国
瓦上的创意【最东方343期】
旧砖瓦再利用砌筑“瓦爿墙”---宁波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