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喜剧老搭档 浓浓端午情——相声传奇

粽香飘万里,搭档贺佳节,《记忆》推出端午特别节目《喜剧老搭档 浓浓端午情》,选取相声名家侯宝林郭启儒、马季赵炎、姜昆李文华这几对相声领域的黄金搭档,展现其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讲述艺术家们台前幕后的难忘往事,给您带来相声老搭档们的浓浓端午情。

在1983年猪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老、中、青三位鼎鼎大名的相声演员汇聚一堂,给全国的电视观众拜年。他们就是侯宝林、马季、姜昆。在他们数十年的演出生涯中,曾有过多位搭档的合作,那么谁才是他们的黄金搭档?他们与搭档之间又有哪些台上台下的故事?

喜剧老搭档 浓浓端午情
 ——相声传奇

侯宝林是这样从天桥走到图书馆
作者:姜炳炎
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板一眼的磨炼,侯宝林功到自然成。侯宝林用16个字概括相声表演艺术:“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要过头。”

侯宝林是举世公认的相声大师和语言艺术大师。谁会知道,他仅读过3个月的小学。说起这段往事,他曾幽默地说:“我提高文字能力是从认识戏名开始的,属于戏曲文化。”


1917年,侯宝林出生。幼年因家境贫寒,从懂事起,就饱尝生活之困苦。11岁拜师学艺,学唱京剧。其间还捡过煤核、卖过报纸、拉过水车、要过饭,想尽一切办法挣钱谋生。


要唱好京剧,就要多识字。没有先生教,他就想办法学。在戏摊上演唱的时候,看到戏折子上写满了京剧剧目的名字,如《捉放曹》《文昭关》《打渔杀家》等,就刻苦自学起来。他遇到不认识的字马上找人请教,认识几百个字以后,就节衣缩食买书看、买报读,看到不认识的字就猜着往下念,事后再查阅字典。后来,出于酷爱,侯宝林改学了相声。从众多相声人“讨活”的天桥起家,他凭着刻苦识字、不懂就问的劲头,加上天生的悟性,对相声艺术的把握逐渐游刃有余。 

侯宝林与方成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是焕发了艺术青春。他自知原先文化底子薄,为此主动接触上层知识分子,并且得到老舍等人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他的文字功夫进步很快,不久能熟练掌握语法修辞,且运用极富特色。在此基础上,他净化了相声语言,纯洁了表演,提高了格调,将相声由起初“混江湖”比较低档的形式,推进了艺术的殿堂,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表演。


著名作家管桦在文章中回忆:我和侯宝林先生都是全国政协委员。一次,全国政协开会,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们在所住的饭店联欢。侯宝林登台表演了相声,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联欢会结束后,我们俩聊天,对他在相声语言上所下的功夫表示由衷地钦佩。侯宝林郑重地说:“我还有个‘野心’,要把相声提高到文学的高度,使相声进入文学的领域。”为了这个“野心”,侯宝林的态度是如此严肃、认真,付出的努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他的家中,堆满了各种图书报刊。一本《三国演义》,扒拉得都卷了角儿。一次,为了买到一部明代笑话书,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城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抄回来。时值冬日,他顶狂风冒大雪去北京图书馆,这部10多万字的书,一连抄了18天。


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板一眼的磨炼,侯宝林功到自然成。 

侯宝林与马季

侯宝林与郭启儒在说相声

著名漫画家方成和侯宝林是相识几十年的好友。他俩一个是说,一个是画,但目的都是让人笑。所以两人或一起看戏,或讨论作品,好友相聚时,他俩也经常能“笑”到一起。方成对侯宝林的勤奋和好学,佩服不已。侯宝林曾将相声和漫画称为亲哥儿俩,形象地比喻:“相声是立体的漫画,漫画是平面的相声;相声是有声的漫画,漫画是无声的相声。”方成听后,拍手称妙。继而侯宝林又用16个字概括相声表演艺术:“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要过头。”方成感慨地说:“侯先生的语言逻辑非常强,他的语言一字不可删。”


一次,侯宝林和方成参加朋友聚会。闲聊时,谈起“钱”字,有人说相声行话称“钱”为“杵”。侯宝林说不对,应是“木”字旁加一个“者”字的“楮”,接着解释说:“楮是一种树,树皮是造纸的原料,过去钱庄印的银票就用这纸。”席间,一位访欧回来者讲了精神病院患者的一则笑话,很短,只有不到100字,侯宝林感觉很有意思,就把这人“缠”上了,让他又讲一遍,并问了好多问题,受此启发,他写了相声《醉酒》,深受观众喜爱。回忆起这些细节,方成意味深长地说:“侯宝林的这种研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方成所画侯宝林说相声《醉酒》

方成几笔就把侯宝林说相声勾勒得惟妙惟肖

侯宝林这位几乎没上过学的语言艺术大师和相声大师,到了晚年先后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作品,并被北京大学聘为中国语言文学兼职教授。


2002年11月,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讨论说,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不了解,以为中国没有幽默,实则不然。侯宝林就是世界上少有的幽默大师,可以和他媲美的也只有卓别林。各国研讨者达成共识——相声是一种高级幽默,它起于瓦舍之间,逐渐登上大雅之堂,而且被亿万观众所喜爱。侯宝林就是这一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此时,侯宝林已经逝世近10年。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马季老师留给我的思考
姜昆  写于2012年12月20日


马季老师

马季老师离开我们整整六年了! 这六年,我经常遇到人向我提问:马季老师还在吗?


我说,他已经走了好几年了!


他们说,我知道,只是昨天看了他的节目,我怎么觉得他还在呢!?


我说,您的感觉对,马季老师还在,还在每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欢乐呢!


这六年,我敢说,全国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没有没播过马季老师的相声的。每天,在全国各地,不是东就是西,不是南就是北,准有马季老师为生活制造的欢笑,在广播电视电波的播撒下响起!


马季老师为中国老百姓留下了不尽的欢笑,那么,他为我们的曲艺界留下了什么呢?


1977年初马季老师带我第一次深入生活

第一、他给我们留下了操守。

操守,就是品德和气节。


中国的文人,不管经历了多少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少统治阶级的易主,在不尽的荣辱之下,你总能感觉到这些仁人志士身上,始终传承着一股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风雅、清高和略带孤傲的品德。这里,有“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美好与清纯,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自嘲,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陋室铭言。马季先生的一生有他的时代局限,但他的身上也不乏这样的气质。马季生前曾经说过一句不招曲艺界和相声界同仁待见的话。


他说,我太喜欢相声了,但是我太讨厌这支队伍了。多伤人呀!但是他说出来了。不但说出来了,而且在他去世以后出版的遗作《守候一生》的扉页上依然“矢志不渝”地,一点不改地,还写着这句话!


马季老师的遗作《守候一生》

他不知道伤人吗?肯定知道,但他知道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我认为,这是他心中最强烈的感觉,也是他真实的想法。他不愿意违心地讲讨别人喜欢的假话,他骨子里的气节不允许他违心!我不管他这句话里是针砭时弊,还是恨铁不成钢;是痛大于爱,还是爱大于恨!总之,我听出了他的一种苦楚。他不满意相声队伍里的俗气,不满足相声队伍里人员的文化素质,恨我们这支队伍里的歪风陋习,深恶痛绝这些风气对相声事业的发展形成的障碍。


这些风气,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是不是还在侵蚀着我们队伍的肌体?我们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吗?


马季走了,我总在想他的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他就是庄周心中的那只蝴蝶,怀着对美好的向往,带着“吾丧我”的那份无奈,徘徊于外表美丽而充满排斥与矛盾的花坛与荆棘中。


我与马季老师、赵炎在一起

第二、他给我们留下了忠诚。

我说的这个忠诚,不是一般泛泛所指的他忠诚于自己献身的事业,忠诚于他钟爱的相声艺术的这份忠诚。我清楚地记得在江苏南京,2006年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庆典晚会上,他获得终身艺术成就奖时,他用颤抖的双手紧握麦克风,用发自肺腑的情感,对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说过这样的话:“回顾过往, 我值得欣慰的是,在相声艺术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依然顽强地写了几段相声!”


这是一段振聋发聩的心声!


了解马季同志和了解相声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说的这段话的所指。


“文革”中,文艺花苑一片凋零时,当时马季老师的相声《友谊颂》、《高原彩虹》,为业余生活一片沉寂的老百姓,送去了几许欢乐。以至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还记得“夸哈里尼,夸哈里尼”,那个距离他们生活无比遥远的语言!


当然,他自己都没有料到,就是因为他“坚定不移”地说相声、“矢志不渝”地写相声,招来许多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的攻讦和嘲讽。


“他为强者歌功颂德”、“歌颂相声不是相声”、“他就听上边的,上边让写什么写什么”、“他写的是时令相声”,不一而足。


马季不是神仙,他左右不了当时的政治,他也不可能了解当时权力争斗的内幕。他只是忠于自己的职守,说相声,写相声。天塌下来,他能说还说,能写还写!这是一种真实的忠诚,一种几乎介于愚忠的难得的忠诚!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忠诚不是太多,而是太难得了!那些批评马季没有气节,“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时他还能说相声”的人,就像武松打虎时躲在树后的家伙,在武松打完虎后,跳出来批评武松出第一拳打得不准,第二拳出手方向不对一样。马季在天之灵估计也在不解地问他们:那时候,你们干什么呢?


我与马季老师

第三、他给我们留下了曲艺事业最早的团队精神。

马季是相声的一代大师,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不是是个人就能称得上是里程碑,那样里程碑就太多,太近,就成马路牙子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马季,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三十多年,他连个理事都没有评上!包括在“文革”期间一些莫须有的“师父徒弟”过节儿的故事被编出来以后,马季一直生活在一种与他所热爱和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揶揄和不公之中。


马季没有怨恨,也没有陷于不尽的烦恼中。他选择了一种躲离,用一种大度,平慰心底中他可能永远不解的疑惑。他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的同仁们一起,创作、排练、演相声专场、拍喜剧电影、到新加坡录像、到马来西亚传播相声。总之,他以一个最早的相声小团队的精神,完成他对相声事业的承诺,在主流视线之外播洒笑声。《一仆二主》问世了;《五官争功》杀进了春节晚会;中国台湾的李国修、马来西亚的姚新光走进了他的弟子行列;电视节目中,义无反顾地打出“马家军”的品牌旗号。他用一个又一个丰收的果实, 向人们证明他辛勤劳作之原始初衷。他的“团队精神”让人们看到了集体创作给相声作品带来的活力与智慧。这种“团队精神”也让马季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扰时得到了升华。


马季去世的前两年,在他七十岁生日的庆祝宴会上,他请来了几乎所有的朋友和同事。他说:“今天我请来的所有朋友们听我一句话,我七十了,过去的岁月中,你们对我不好的地方,我全忘了!我有对不起你们的地方,我道歉,鞠躬,希望你们原谅!古稀之年,全是朋友,咱们重新开始叙写友谊!”全场一片掌声,经久不息。


比起鲁迅对宿敌说的“我一个都不原谅”,马季豁达多了!


2003年我与马季老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

开政协会的时候,马季乐观地说过:“我得心脏病20年了,每天早上一睁眼,看见了大亮天,看见太阳,我就乐,嘿!我真行,又赚一天!” 当时我想: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马季老师留下的,不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吗?

视频来源:北京卫视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姜昆笑友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方成和相声
姜昆说:说相声也有三个代表 - 胡荣荣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本想演电影却被两位大师求着学相声!马季的人生拐点就因为一句话
侯宝林马季的师徒恩怨,郭德纲、马东出面作证:打人的事真没有
马季与青岛之缘
相声的故乡 | 李如刚:河北培养了我们,恩师侯宝林嘱咐我们扎根燕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