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青岛】一代史家童书业的传奇经历

一代史家的怕与爱

——兼谈顾颉刚与童书业的师生情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摘自《从炼狱中升华》等

    童书业,字丕绳,浙江宁波人,生于1908年5月,卒于1968年1月。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早年受旧式私塾教育1928年接受《古史辨》的影响后开始潜心研究上古史,几年后崭露头角,1935年受顾颉刚之聘担任其私人研究助理,兼任禹贡学会编辑。抗战期间在上海光华大学及宜兴、常州等地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在杨宽的邀请下,出任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1949年应聘来山东大学工作,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副主任,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童书业夫妇与顾颉刚(中)。


1  过目不忘的史学天才

 

童书业年幼时因体弱多病,没大受过新式的学堂教育,有的文章说他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童书业的女儿童教英也证实了这一点:“1936年在北京时,为一张文凭,以28岁高龄入京华美术学院就读。”因社会纷乱也没有毕业,只有一张肄业证书。童书业年幼时,曾师从王季欢学画。20年闭门专心致志地读传统经典,他具有极其深厚的学养,经史子集广泛涉猎,这是他后来在绘画、历史等方面做出令世人瞩目成就的基础。
    1934年春,童书业到杭州投靠学画之师王季欢,居住在老师家,随后在浙江省图书馆所属印刷厂做校对。此时,童书业将作好的《虞书疏证》稿寄给顾颉刚,表示愿追随为弟子。顾接到稿子后,非常惊讶一个校对员能作如此文章。是年12月,童书业发表《评顾著〈尚书研究讲义〉第一册》,这篇文章用大量古籍反驳顾颉刚的结论,开头写道:


   余固私淑顾先生者,读是书初则疑焉,继乃深服,更进则觉顾书中尚有未尽之点,夫顾先生此书本为草创之讲义,自亦屡言尚待讨论修改,余既有异见,不容缄默,爰草是篇,以资商榷。


    童书业写这样锋芒毕露的文章,一是其学术研究蓄势待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二是不谙人情世故,幸好他遇到了有雅量和气度的顾颉刚。
    1934年9月,顾颉刚在杭州见到童书业,频繁与童联系。次年6月,童书业应顾颉刚之约抵达北平时,顾颉刚亲赴车站迎接,并让他担任自己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春秋史”课的助教,薪金由顾自己支付,食宿也在顾的家里。此时杨向奎也住在顾家,和童书业一起受到顾颉刚夫人殷履安的照顾。

中年时期的童书业。


童书业在京这一段时间,学问精进。他是一个奇才、怪才,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学术研究,性格有一些神经质,在一些不了解他的人眼中,有点怪怪的。生活中,童书业严重依赖家人,以致生活中屡屡闹出笑话。
    童书业有过目不忘、博闻强记的本领,甚至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很多人曾对此作过测试,随意翻出《尚书》中的一页,不论读哪一句,他马上可以接着背诵下去。童书业四十多岁时,对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次,山大校长华岗为全校师生作社会发展史的报告,会后讨论时,老师们对报告内容的细节发生争论,意见相左,于是请童书业来评判。他就将华岗校长的报告完整地复述了下来。医学院的师生要求补听报告时,学校便请童书业代为传达。据说传达时不但一字不漏,而且华岗校长讲到什么地方咳一声,他也跟着咳一声,其记忆力之强健,真是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期间,山大曾流传着这样几句歌谣,可见一斑:“腰酸背斜肌肤瘦,长夜攻读至白昼。问君何苦自折磨?矢志十年赶上童教授。”
    顾颉刚先生曾这样评价童先生:“丕绳(童书业)教授不仅学问精博,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重要的先秦古籍包括诘屈聱牙的《尚书》在内,都能背诵如流。这些古籍里的某个词语出现过几次他不用查可以立刻告诉你。近人的学术著作他看过一遍就能历举其主要内容和论点……”
    在学术上童书业有惊人的记忆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常常记不住别人的姓名,忘记回家的路。上世纪50年代,童书业在青岛期间,喜欢结伴和历史系同仁杨向奎、赵俪生一起看京戏。童书业最爱看武打的京剧,经过艺术的享受,第二天他的课讲得非常精彩。他能从京剧谈出一些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礼俗,一直谈到资本主义萌芽。在好友赵俪生的记忆中,童书业在京戏散场回家的道路上,高声谈京剧,意气风发。
    童书业很少晚上单独去看戏,因为常辨不清路向。有一次,被一出京戏深深吸引,晚上他单独去东镇(今台东)看戏,从戏院出来迷了路,只好到附近派出所问路。派出所的民警不相信眼前这位不修边幅的瘦子竟是山东大学的教授,于是打电话到山大值班室,最后还是学校派车将他接回。还有一天晚上,童先生闯进学生宿舍,指着自己说,“我叫童书业,是历史系的副主任,要回家认不得路了,请谁送我回去?”最后由历史系学生孙达人恭恭敬敬送他回到位于合江路的山大教师宿舍。

山东大学文史系1950年毕业纪念师生合影。(中排左三为童书业)。



2 一代学人的怕与爱

 

童书业才华横溢,但性格中有不少弱点,从他的弱点中,反而可以看出历史的阴影。赵俪生在《一个绝顶聪明但被扭曲了的人——为童书业逝世二十周年而作》写道:
    他平生弱点,就在一个“怕”字。有六怕,怕失业、怕雷电、怕空袭、怕传染病、怕癌、怕运动。童的学生又补充了两条:怕地震、怕蒋记反攻大陆。所有这些他都怕,有时怕得要死。
    熟悉童书业的人都知道,他有精神病史,因此,他格外关注精神病领域的理论成果。精神方面的疾病,虽然给他带来困扰,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一代史家,久病成医,成为精神病领域水准不低的专家。每当他病情发作住院时,都会给精神病院的大夫们开出有关此领域的讲座,令医生们对他这个病人刮目相看。事实上,童书业的好友赵俪生也是个神经质很重的人,于是他也经常请教和聆听童书业有关这方面的见解和感受,赵俪生有关弗洛伊德的知识就是得益于童书业的传授。
    赵俪生的女儿赵絪在其新作《孤灯下的记忆》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年赵絪在青岛大学路小学就读,中午放学回家,发现前面交叉路口交通阻塞了,就近一看,原来有个疯汉,手抡木棒,在马路当中挥舞着,狂喊着。正是放学下班的时刻,人群挤在马路两头,不敢贸然通过。就在人越集越多的时候,童教授下课了,他夹着讲义夹,从容地踱了过去,只拍了拍那个疯汉,说了句什么,这疯汉立马就不闹了,还乖乖地跟着童书业,到马路边的墙角蹲下,叙谈去了。于是人流涌动,马路畅通。因为隔得远,听不见他们说些什么。赵絪晚年想起这么一幕,感慨地说:“童伯伯这么灵的一招,还真让我们钦佩得五体投地,至今历历在目。
     在老山大人的印象中,童书业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终年一袭长袍,足下一双最简陋的万里牌胶鞋。总之,童书业的外表不够漂亮。“但如果你近距离只盯着他的面孔,他脸上所呈现的那股超凡的智慧,在叙述事情时眉宇眼神张动之间,会让你感受到,这个人美得不得了!他叙述的事件情节生动、语言贴切,让你感同身受。”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赵絪,反思那个时代,深深体会到:“当年的童伯伯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和苦闷,他非常需要有一个接纳他的场地来宣泄他的情绪,抒发他的心得与体会。”赵俪生一家,大人孩子,都喜欢童书业,童书业成为赵家的座上客。

 

 

童书业的结婚照。


3  顾颉刚童书业师情深

 

 

童书业一系列自我批判的文章,影响最广的莫过于《“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一文。顾颉刚读到《文史哲》1952年第二期童书业写的《“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和杨向奎写的《“古史辨派”的学术思想批判》两文,面对两位弟子从内部反戈一击,感受到强大的冲击。是年3月12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下他真实的心理感受:“均给予无情打击,盖思想改造,有大力迫之,使不得不然也,予浪得浮名卅余年,今当根本改变之际,应当打倒……”
    1954年5月,顾颉刚的另一个学生王树民来信,谈到童、杨的批判文章,为他鸣不平。顾颉刚在复信时十分肯定地说:“此是渠等应付思想改造时之自我批判耳,以彼辈与《古史辨》之关系太深,故不得不作过情之打击。”表现了为师者的大度、宽容和理解。
    显然,顾颉刚和童书业的师生之谊并没有因“批判风波”而产生间隙,关系反而更加融洽。1956年7月25日至9月底及1957年7月10日至1958年1月19日,顾颉刚两次在青岛长住,师生之间朝夕相处。1956年夏天,顾颉刚因神经衰弱和高血压,来青岛休养。因暑假期间杨向奎外出调研,夫人回娘家,顾颉刚住在杨所住山东大学安东路(今丹东路)4号宿舍。顾颉刚起居在杨家,饮食在合江路1号童书业家,两家住得很近。童书业的女儿童教英在《从炼狱中升华——我的父亲童书业》一书中写道:


    顾颉刚的到来使父母非常高兴,从顾颉刚日记及给夫人的信中可以看到,父亲陪顾颉刚出游、看戏、下馆子,不少次是中午在外吃饭、下午看戏,晚上再在外面吃饭,青岛著名的中、西餐馆是他们经常光顾之地。还为顾颉刚找医生、陪看病,当顾颉刚感冒时,父亲通宵相陪,还陪顾颉刚拜访山东大学文史各位教授和校领导。母亲则送早餐,为病中的顾颉刚送西瓜汁,母亲本善烹调,此时更是在饮食上用心,知道顾家每晚有一餐面食,母亲也每晚为顾颉刚做面食。顾颉刚给夫人的信中说:“这真友谊真可感激。”


    由此可见,童书业、蒋詠香夫妇对顾颉刚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活上亲如一家,学术传承上,童书业也颇得顾颉刚之风。顾颉刚日记中记录的两段话最能反映顾童师生情谊,一是1958年1月12日补记1957年在青岛共度中秋节时顾颉刚与童书业的谈话:


    中秋夜,丕绳与予谈,谓湖帆之画能融合四王、宋元,又加以创造,故能独步一时。然聪明有余,功力尚不足,以其未经科班出身也……丕绳云:“现在人所作历史研究文字,大都经不起复案,一复便不是这回事。其经得起复案者只有五人:先生、吕诚之、陈寅恪、杨宽、张政烺也……先生亦然,不能将细微资料搜罗净尽,以是结论有不正确者。杨宽所作,钜细无遗矣,而结论却下得粗。其无病者,仅张政烺一人而已。”闻此心折。予之文字做得太快,故有此病,不若苑峰之谨慎与之细密也。


    一为1961年12月24日记:


    予询丕绳:“我所受之影响孰为最:郑樵、朱熹、阎若琚、姚际恒、崔述、康有为、胡适?”丕绳答曰:“康有为。”予亦首肯,盖少年时代读夏曾佑书,青年时代上崔适课,壮年时代交钱玄同,三人皆宣传康学者也。到胡适,仅进化论之一点皮毛也。


    师生促膝谈心,月旦人物,必心中无任何隔膜才会有。
    1963年末,顾病重手术前写给童书业的信中说:“……承告五事,具见爬梳抉剔史料之功力,无任钦服。有您这般的功夫和识力,经与子打通,春秋史与战国史打通,发见前人所想象不到的问题……(我)四十年来,能安定治学者殆无几时。倘使病不能愈,真当衔恨入地。平生积稿,只有赖诸位至交为作整理。您为最知我者,所负之责任亦最重也。”顾手术前的这封信,实带有临终遗言之性质,许童书业“为最知我者”,可以说以前一切不愉快至此已经一扫而空。(《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王学典 孙延杰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童书业留给女儿童教英的画作。


4 悲惨去世遗著出版  

 

正如顾颉刚对童书业的信任,山东大学有关组织,对童书业下的结论,对他也是信任。1962年11月14日,《童书业教授鉴定书》中写道:
    童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在旧社会时一心埋头故纸堆中,只想如何成为学者,不问政治。由于独立谋生,各处流荡,没有较长时间的固定职业、生活清苦,因此适应环境的思想非常浓厚……
    没想到,童书业竟先顾颉刚而去了。文革爆发,童书业受到迫害,被抄家。健康急剧下降,被惩罚拔草,要躺着拔。“牛鬼蛇神”得了病,得不到及时医治。1968年1月7日夜晚,童书业快要不行了,家人(夫人蒋詠香、女儿童教英)赶紧借了一辆地排车,拉着童书业去医院。被送到医院时,童书业已经在路上去世了,医生说长期没有治疗,他的肺已经没有了。
    童书业去世,身后别无长物,只留下4个箱子,装着他的手稿、书信、历谱和书籍。他的遗稿由夫人蒋詠香妥善保管,她期待着童先生的心血之作,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980年10月,童书业的遗稿《春秋左传研究》(包含《春秋左传考证》《春秋左传札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书稿经过童书业长婿黄永年、童书业的助手徐鸿修的整理和润饰,并由顾颉刚订正、作序并推荐出版。黄永年、徐鸿修都是童书业的学生,而童书业又是顾颉刚的得意门生。这样一本学术著作,被顾颉刚誉为“二十世纪的一部名著”,包含了中国三代学者的心血。
    可以想见,当顾颉刚拿到这本命运奇特的学术著作,看到封面上“童书业”三个字时,无限感慨涌上心头,目睹新作,思念弟子,泪眼婆娑,童书业病逝已过十二年。
    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因脑溢血与世长辞。
   “堪叹古今情不尽”,如今,追忆顾颉刚与童书业的师生情,遥想他们的怕与爱,久久不能释怀……

 

布面油画:《八马同槽》,作者邢小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拳拳赤子心 绵绵师生情
陆远 | “八马同槽”与20世纪中前期的学术生态
顾颉刚古史辨(9册)
第三章 古史辨派与20世纪学术史 第四节
黄永年的脾气|书局|诗文
书讯 |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童书业著作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