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忠康老师的书法教学 下

 第二章  临摹中的表现
    第一单元    意临的表现性
    临摹的基本意图在于通过对他人的经验去获得某种反馈来为我所用,因此,临摹只是学习的手段,为我所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说“实临”是为了“入帖”的话,那么“意临”就是“出帖”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古典作品的考察,可以说历史上绝大多数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建立都形成于其在“意临”过程中的“主观阐释”(意会),这种“主观阐释”落实在形式中即是对临摹对象的构成形式的某种“演绎”,正是这种“演绎”获得了相对于原作的新的表现性。在这一章中,教学将从空间与线条两个方面去分析书法形式基本要素与风格衍变的关系,并通过分解训练去学习“意临”过程的“形式演绎规律”,以次增进对书法形式基本要素的表现性的认识。
    一、意临与实临的关系
    “意临”是相对于写实性的“实临”方式而言的,它指一种写意性临摹方式。一般地说,“实临”注重于对临摹对象(原作)在图像层面的还原与接近,其目的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入帖”,是一种对字帖进行客观模仿的认识、学习过程。而“意临”则注重于对对象在理解(图像或意蕴)基础上的强化或扩展,它更强调主观的理解与规律性的运用。因此人们又往往将其视为“出帖”的一种基本的途径。“入帖”与“出帖”的关系是学习与与运用的关系,前者要求“无我”、重客观、重还原、以乱真为境界;后者则要求理解、重主观、重领悟、以“有我”为心得。如果以我们惯常的视觉经验从临摹的结果去判断,也可以说“实临”在形象上趋于“合”、“同”(象),而“意临”则趋于“离”、“异”(不象)。
    相对于原作而言,“象”的标准只有一个(即乱真),而“不象”的标准则因人而异乃至千差万别无以穷尽,从而使“意临”的范围宽泛到可以将一切差异于原作的临摹作品结果都称之为“意临”。基于此,当代有些书通过对临摹者在临摹过程中主客观成分的判断而用“实临”、“意临”、“创临”等概念来试图区分“象”、“不象”或“有点象”、“完全不象”这三种类型。“实临”指还原式的临写(忠实“它意”);“意临”指针对原作的“意”进行强化式的临写(强化“它意”);“创临”指以原作作为书法的文字或图形依据来进行个人意趣的重写(纯写“我意”)。这三种类型对于个人做具体的临写时较易区分,但将其运用于对他人作品进行观赏时,就很难对它们的临界点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比较象”与“有点象”,“不象”与“完全不象”的区分
其实,在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徒手临写的作品相对于机械复制品来说都只能算是“意临”,象[图一]、[图二]、[图三]的差异也不过是对原作已有的形式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取舍及不同程度的变形罢了。也就是说,在视觉中所有未达到“乱真”的临写都是变异的临写,无论是“实临”还是“意临”,它们在机械复制品的比较下都呈现为“变异”的形态。它们都是面对共同的对象,都是在对对象的诸形式元素进行着“取舍”与“变异”,只是由于“取舍” 的比率与“变异“的程度的不同才导致了视觉效果上的差异。因此,它们在本质上不是“变”与“不变”的差别,而是“变”的程度上的差别。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无视“实临”、“意临”的差别,而是意欲说明它们的结果在视觉效果上无论差别有多大,但它们的处理方式(即结果的成因)却是同一的------都是针对于原作的构成形式进行“取舍”与“变异”。因此,只要抓住了对原作的构成形式进行“取舍”与“变异”的规律,也就掌握了整个临摹范畴的变化规律。换言之-------临摹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取舍”与“变异”的规律。
    二、意临与风格的形成
    “意临”源于对原作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而规律性总结的本身就是对原作所进行“取舍”的结果。其所取的就是其所感觉到或领悟到的某种“意”,所“舍”的则是其未感觉到或觉得不需要的东西。由此可见“意临”的性质就是“取舍”,而“取舍”的结果必将会导致与原作的差异,这种“取舍”的差异当其具有规律性时就会呈示出某种“风格”化的形态。因此,所谓“风格”就是其实就是规律性的构成,规律性强则风格特征显著,规律性弱风格特征则不明显。下面的图例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一下在“意临”过程中的“取舍”与“风格”的关系:
    A为字帖,如果临者在“所”字中感觉到的只是局部笔画间的不连接效果,那么其所取的“意”就是“断”,当将这种“断”在通篇临写中使之规律化时,其结果就形成了象B那样的风格化形态。如果临者在“所”字中感觉到的只是“笔势”中回环曲势,那么其规律化的结果就会如C那样的形态。同理,如果临者在“所”字中感觉到的是“基本形”的“扁”势,那么其规律化的结果就如D。
    通过上例,我们看到了“意临”的结果以及“风格”的形成与对原作的“取舍”、“变形”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意临”就是对原作进行有意图(取舍)的变形。变形是结果,而取舍是关键。因此,“意临”的学习与训练归结起来就集中在如何去对原作的图像构成形式进行有效的(泛指美感的或表现性的或规律性的)取舍。
    三、“取舍”的原则与“变异”的原则
    在实际的“意临”过程,我们应该如何去进行“取舍”呢?或者说面对原作,我们应该“取”些什么又“舍”些什么呢?我们这里给出三个原则:美感性原则;表现性原则;规律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的地方,因此也可以将它们视为“取”的原则。
美感性原则-------指你自己认为是美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具体的临写过程中,所谓“取舍”就是变形、就是对形式诸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向自认为“好看”“合适”的方向去组织。比如对【图五】“作”字左边两个笔画的认识,如果从“取”的角度它们就是“飘逸”的姿态(美的),那么对它们的临写就应该向能够强化、夸张这种“飘逸”的构成方式去处理(即变形)【图五--A】;而从“舍”的角度它们则是“轻飘”的姿态(不美的),那么对它们的临写就应该向能够减弱、避免这种“轻飘”的构成方式去变形以使其达到不“轻飘”的效果【图五--B】。
    表现性原则-------指你自己认为其形式的实际更强烈的。比如对“作”字左边两个笔画是让其“连”还是让其“断”的处理,如果是“连”,那么即可增强其竖画与右边竖画的呼应感,从而使整个字形更趋稳定,也使字中横、纵、斜三个方向的比率更趋协调(见【图六-A】);如果是“断”,那么其表现性则在于与右边形成强烈的对比(如连与断、聚与散、直与曲等)(见【图六-B】)。因此,在多种都具表现性的处理下,其选择就看哪一种更适合于自己了。
    规律性原则-------指这一处理在周边的线群环境中要具有一定的重复率。比如【图五--A】右边的处理以及【图六-A】的处理就具有一种规律性的重复。这种重复可以增强线群的协调感与秩序感,当这种秩序感扩展为通篇的规律时其就呈示出风格化的倾向(如【图四】)。
    当“取”的内容能够确定的时候,那么不取的方面就是“舍”的内容。当“取舍”的内容都能够确定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写”的“变异”了。
    由此得知“取舍”指的是思维的意向,“变异”才是“写”的实施过程。那么,“变异”过程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我们这里也给出两个原则:强化原则、简化原则。
强化原则——对应于“取”,对“取”的内容进行强化、增加、夸张……以使所“取”的势态得以凸显。
简化原则——对应于“舍”,对“舍”的内容进行简化、弱化……从而是“舍取”的效果更加突出、更强烈。
综上所述,“取舍”和“变异”在临摹中的应用即为——自己感觉到具有美感的、具有表现性的以及具有规律性的地方要强化它,其余的部分则应相应进行弱化处理。
    四、“意临”与表现性的学习
    “意临”作为写意的临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与抒情色彩,这就为临者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个要求。落实到艺术层面,它要求临者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艺术感觉能力与艺术判断能力。因此,对“意临”的学习也就是对这种感觉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学习。具体到训练中,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临摹对象的形式构成中去感受、发现其中的表现规律;另一方面是在对其规律的理解上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变异”。前者强化“他意”,是学习于继承,后者为锻炼“我意”,是变通与发展。(见【图七】B是对原有表现性做空间的强化,A对原作的空间不做任何改动,但却用一种楷书的笔法与线条去对原作进行变异。)
    五、表现性语言分类
    所谓表现性语言是指形式的表现性,称它为语言是指书法的形式具有象语言那样的丰富性,作为一个系统,只有对其进行一定的分类才能方便我们较为理性得对其进行认识学习。【图七】的两个例子所运用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取舍”方向和“变异”方法,A致力于“笔墨形态”的“变异”、B则着意于“空间形态”的夸张。它说明取舍方向不一样那么变异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又例如【图八】的两个训练虽然与【图七】的A一样都是运用楷书的笔法与线形对原作的“笔墨形态”进行“变异”,但因为【图八】的联系在楷书分类体系中又借鉴了不同书家的风格类型的处理方法,从而使它们又可以和【图七】的A在效果上拉开了一定的风格距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书法的形式系统是一个非常博大的体系,【图七】是叫大的分类,【图八】则为次一级的分类。分类越细则形式的语言越丰富,风格的类型也越多,而从学习者的角度则说明其形式的表现力及表现手段也越强。因此,我们的“意临”也将从形式的分类开始去逐渐展开由形式元素到风格构建的学习。
    六、练习
    以下的联系是专门为以后的课程做联系时都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操作原则、原理、方法,也可以说是“意临”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
    A、强化原则的运用与练习
强化就是对看到、感受到的形态进行夸张、大到作品的整体气息、章法布局【图九】,小到线的长短、点画的形状……【图十】,要点是感觉到长就要写得比它更长,感觉到短就要比它写得更短。在这一点上,教学的要求是宁过之而勿不及【图十一】。
    B、简化原则的运动练习:
简化就是对所“取”的内容进行规律化,从而使所“取”的形式得以突出并形成某种秩序感与节奏感——他是作品风格化最基本的形式。其要点为将所“取”的内容(某一形式、某一动作)进行重复使用,如此就使得“舍”的部分被减弱、简省【图十二】。所以,“取”的形   式被重复得越多,秩序感与规律性越强,风格化的特征也越显著【图十三】。
    A的“世”是直线变异,作为单字的强化这样也可以了,但如果是作为风格化的处理,那么其没有将直线变异这一形式贯穿于其它的字中来使用于重复,故其效果的风格特征不如B。所以,简化原则更多地是在风格化时使用。
作业:
1、  结合自己经常临写的字帖做强化原则的练习一张。
2、  结合自己经常临写的字帖做简化原则的练习一张。

    第二单元    空间形态的形式要素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这种存在形式是通过对“空”进行“间隔”才呈现出来的。“空”即无,好比一张完全空白的纸。“间”即有,即使仅仅是一个点,它也能使纸上的空白产生被间隔、间离的效果,使纸上原来完满的空白因点的存在而变成了“图”的形态(见图1)。当点延伸为线并变化方向进行有秩序地运动时,其对空白所形成的“间隔”效果就构成了种种不同的图形。人们正是通过对这些“间隔”方式、“间隔”规律的视觉经验来对图形作出是“字”还是“画”等属性判断的,也是通过对这些“间隔”规律的认识来进行“建筑空间”、“雕塑空间”、“绘画空间”、“图案空间”、“书法空间”等等的区分与命名的。因此,我们认为“空间形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空”的“间隔”形态,不同的“间隔规律”与“间隔效果”即构成不同的空间形态类型。
    书法的空间形态属于二维平面的性质,它是以汉字独特的对“空”的“间隔”规律构成的,这种对“空”的“间隔”规律在今天的许多艺术理论中又称之为“空间分割规律”。也就是说,书法的空间形象就是运用墨线(黑)对纸张空白(白)进行“间隔”、“分割”之后呈现的。
    一、线的方向及分解训练
“四面八方”是人类对方位的基本认识及概念描述,而“米字轴线图”(图2)则是为这种方位感所做的标准的视觉方向图示。所谓标准,即指在人类的视觉经验中,接近于这一轴线图示方向的线其对方位的体现最明确、最充分(心理学称之为“完型”),在书法中,任何一根线条都居于一定的方向性,书法的线条无论是直线、曲线其运动的轨迹都是在横向、纵向、斜向三个基本方向上发展的,具体到点画中,水平方向如“横”、垂直方向如“竖”、对角方向如“点”、“撇”、“捺”、“勾”、“挑”。
    (1)水平线与横向线
    横向线的基本性能是主左右、分上下(图3),从运动感上说,横向线的呈现(书写)本身就是一个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运动过程,因此,横向线具有向左右两个方向延伸、发展的视觉倾向,这一倾向是由笔和线直接呈现的,我们将其称为“笔势”或“线势”(以区别于空间感构成的“字势”)。从空间感上看,横向线使空间被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因此,在空间中,横向线又具承托上方和覆盖下方的作用。在传统中,强调承托上方的横称为“仰”,而表现覆盖倾向的横称为“覆”(图4),在所有横向笔画中,一切变化都是“平”、“仰”、 “覆”的变式。横向线接近水平时其稳定性最强,故横向线偏离水平的程度可以增进字结构的动感
在线群结构中,横向线的重复与加强可以导致横向的一种节奏感,故重复的数量可以决定这种节奏感强弱(图6)。
    在横向的线群节奏中,平行的排列则可以使节奏变得活泼、丰富、动荡、激越(图7)。
    (2)垂直线与纵向线
    纵向线的基本性能为主上下、分左右(图8),从运动感上看,纵向线具有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发展的视觉倾向。从空间上看,纵向线使空白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因此,在空间中,纵向的线又具有呼应左方或顾盼右方的作用。在传统中,以围拢之势朝向空间的纵向线称为“向”,以弓凸之势朝向空间的纵向线称为“背”,(图9)在所有的纵向笔画中,一切变化都是“直”、“向”、“背”的变式。
纵向线接近垂直时其稳定性强,故纵向线偏离垂直的程度可以增进字结构的动感。(图10)
在线群结构中,纵向线的重复可以导致纵向的一种节奏感,故重复的数量可以决定这一节奏感的强弱。
    (3)对角线与斜向线
    斜向线的基本性能为主四角,分上下左右。(图12)从运动感上看,斜向线即使不处于对角状态时也都具有一种“向心”或“离心”的视觉倾向(图13)。
    在线群结构中,斜向线与“对角线”平行时其就具有“向心”、“离心”倾向,而不平行时,则会被横向或纵向的势所吸引,从而成为或横或纵的变式(图14)。
    斜向线以“对角”或对称状态出现时其平衡感较强,反之则弱(图15)
    二、练习要求:
    观察:眼看字帖,观察每一笔画时都要估测其笔画与米字轴线方向的关系------是趋于平行还是不平行?是趋于直线势还是趋于曲线势?(只判断这两点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临习时要求对字帖的线方向作概括性处理,尽可能直线化,若遇较明显的曲线、波状线时也应减少细节以突出其方向的主势(图16)。
操作:眼对上述关系判断清楚后,手即以中锋线(如第一单元练习)果断书写,注意:写的过程眼睛不要看手的操作过程及结果,要让手训练到完全的按照大脑的指令去把握操作的过程。(这一点类似于“打字”中的“盲打”,只要稍加训练即可获得)。
检核:临写完后以“方向检测法”对结果进行校对(“方向检测法”见第一单元的第8页)。检测出错误要及时反复重写(只要求方向准确,线长度及线位置先不要考虑),直到写准为止
    二、练习方式及分解步骤:
    A、单个笔画临准后,可逐渐过渡到看两三笔写两三笔或看一字写一字,直到随看随写,边看边写。
    B、按笔顺写,可先将一个字中的同一基本方向的线写完再写其它方向的笔画。比如先写横向线,再写纵向线,再写斜向线。
    注意:做这种练习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所临的线向与米字轴的关系(是平行还是不平行),二是在一个字中那些同基本方向的线、相互间的关系(是平行还是不平行?)
    C、慢速能临准后就可以逐步加快临写速度。速度快而准确率高说明眼手的协调能力及对方向的控制能力强,线向感好,反之则弱。
    二、线的长度及分解训练
    任何一根线除具有一定的方向之外还具有一定的长度,线长度的性能与作用一方面决定着线势(即线方向伸展之势)的强弱,线长则势强,线短则势弱。(图18)另一方面,线长度的变化往往也决定着字结构的基本形状。
    (1)横向线的长度
横向线的长度决定字结构的宽度,横长则字形呈宽呈扁,横短则字形呈窄呈长。(图19)
在横向线群中,长度均等则其形体呈方,长度不等则其形体呈梯形(或倒梯形),故线与线的关系就具有或“仰”或“覆”的视觉倾向(图20)
    (2)纵向线的长度
    纵向线的长度决定字形结构的长度(或高度)。纵长则字形呈长呈窄,纵短则字形呈宽呈扁。
    在纵向线群中,长度均等则其形体呈方,长度不等则可以使形体产生高低参差等视觉倾向
    (3)斜向线的长度
    斜向线的长度变化决定字角的方圆,长则角锐呈方,短则角钝、呈圆。(图23)

练习要求:
    观察:线长度的观察不是对单根线条长度的考察,而是对线与线之间(线群组织)的长度的比较结果的判断。因此,线长度的观察有两方面:一是同向线的长度比较,而是异向线的长度比较。(必须注意的是:线的长度都是有起止点决定的,因此,对各线条起止点的正确判断即可获得准确的长度关系。从而,对线长度的观察其实质就是对各线起止点所形成的方向、角度关系的判断。
    操作:眼对上述关系判断清楚后,手即以中锋线果断书写。注意:线长度的练习不宜“盲写”,因为对各线起止点的落笔位置需要眼睛的帮助才能进行。
    检核:临写完后以“方向检测法”对结果进行校对,检测出错误要及时反复重写,直到写准为止。

练习方式与分解步骤:
A、同向线群的长度临写(图25)。
对同向线群的起止点判断无非两点:1、各线起或止点是齐平还是不齐平?不齐平的话其形成的角度有多大?
B、异向线群的长度临写(图26)。对异向线群的起止点判断只有一点:即形成的角度。

    三、线的位置及分解训练
    C、异向穿插形态的位置变化
    异向穿插指不同方向的线的穿插形态,穿插位置的不同可以使其情调产生极大的差异
    四、练习:
1、间距练习       2、交接练习        3、穿插练习
步骤与要求:
间距练习:  眼睛正确判断字帖处于同向线时的间距关系。  检查习作的间距正误(间距检测主要看线间空白部分的宽窄)
交接练习:  眼睛正确判断字帖的交接关系(即哪一种交接方式或类型)。  果断临写。   检查习作的交接关系是否正确。
穿插练习:  眼睛正确判断字帖的穿插关系(即哪一种穿插方式或类型)。  果断临写。  检查习作的穿插关系是否正确。
第一次作业1、综合线方向临摹练习一张。2、线长度临摹练习一张。
第二次作业3、线位置临摹练习一张。
2、线方向、长度、位置综合临摹一张。
(本单元内容分2节,第一节请交第一次作业,第二节再交第二次作业)


    第三单元    笔墨形态的形式要素
    笔墨形态是指书法形象中线条(笔画)自身所呈现的形态。如果将字型  架比喻为房子,那么线条(笔画)就是建材,房子的外观无论如何漂亮,倘若建材的品质低劣,那么,这个房子始终是一个无法入住的危房。而反过来,如果建材优良,但房子的外观不够美观,那么它所导致的不过是美感上的遗憾而已。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书法审美观念中,线条的重要性要强于字形的重要性,即使在今天,许多书法美学理论也是将线条笔画视为书法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要素,而将空间形态的字形、章法等视为次一级的东西。之所以有这样的  法,是因为字形、章法等空间内容是视觉艺术、绘画艺术共同的基本命题,而惟独对书写性的线条笔画品质高度重视则是书法特有的要求。因此,在书  的一般认识中,也往往将线条笔画视为形式层面的“内功”,而将字形间架视为“外功”。
    书法的线条形态内容由两方面构成:一为反映在人们视觉中的线条外观想象;二为呈现这一外观形象的笔墨调控技术。前者我们称为“线条”,后者称为“用笔”。“线条”的外观由线形状与线质感所体现,而“用笔”的技术我们则从毛笔调控与笔法规范这两点去加以区分。
    一、线的形状及分解训练
    任何一根线(笔画)除了具有一定的方向与长度之外还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可以理解为线的宽度),线形状即指由笔画面积的边廓所形成的形状
线形状(各种字体、不同的书法家的线形状差异很大,这是形成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线形状是由毛笔在纸上运动时的形态决定的,因此,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笔画”,并总是用“粗线”,“细线”、“方笔”、“圆笔”来对其进行描述。“粗”、“细”说的是笔画的宽度,指的是线条整体的宽窄效果[图二];“方”、“圆”则将特指线条两端的形态特征[图三]。
楮偏细而颜偏粗                     行草书的线型变化往往很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个笔画的形状都是尤其起止形态(左右轮廓线的方与圆)以及除起止点外的笔画段落形态(上下轮廓线的宽与窄)决定的。也就是说,在临摹过程中、在观察一个笔画时,只要对其宽窄及其起止的方圆进行准确的判断,就可以对其形状作出正确的认识[图四]。
图4) 横画的线变化

(大家可以做这样的练习:找一种晋唐法帖如兰亭序,仔细观察字帖中每一笔横画的线形状的变化,晋唐书法要比宋以后书法变化丰富得多)
1、 形状的基本类型:
A、起止方面:方。圆。上方下圆。上圆下方。[图五]
图5) 横画起止的方圆变化
B、 笔画段落方面:粗。细。粗—细。细—粗。粗—细—粗。细—粗—细。[图六]
(图6) 横画的粗细变化

    2、线形状的视觉分析:
线段粗则面积大、视觉性强[图七]。线段细则面积小、视觉性弱[图八]。起止方,线则方峻刚猛、其势外张[图九]。起止圆,线则圆浑饱满、其势内敛[图十]。
    3、线形状与用笔的一般对应关系:
书法线条是以毛笔书写出来的,所有的线条形态也都是毛笔作用的结果。毛笔在纸上的基本运动方式主要是提与按,重按其笔画则粗,轻提其笔画则细[图十一]。渐按则笔画渐粗,渐提则笔画渐细[图十二]。露锋时笔画起止易呈方尖,藏锋时笔画起止易呈圆厚[图十三]。
(毛笔的弹性与手腕的动作,所产生的渐提与渐按的组合变化导致了笔画粗细的细腻变化,这是书法的艺术产生的重要原因)
    4、线形状的分解训练:
    a)观察清楚每一笔画形状的概貌——既笔画的粗细宽窄和起止处的方圆。
    b)估测好每一笔画的用笔方式——即起止时笔锋的藏露和行笔时的提按轻重。
    c)按观察与估测好的结果进行书写。
    d)对书写的结果进行检测:a、用方向检测法对线条起止边廓的方圆所形成的角度进行检测[图十四],b、用方向检测法对上下轮廓线所呈现的水平或倾斜角度进行检测[图十五] 。
    二、线的质感及分解训练
线质感指由墨色在纸面上所呈现出的肌理质地效果。人们谈论线条时所作的“软”、“硬”、“厚”、“薄”以及由此引申的“苍劲”、“秀润”、“枯涩”、“浮滑”等描述指的就是线质感给人所带来的视心理感受。从而,线质感就是线的质量、品位与格调的显现,人们对一切工具材料的选择以及对一切用笔方式、方法的追求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合乎个人审美情趣的线条品质。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作者笔性的优劣,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审美品格。这一点,也可以说线质感就是用笔、线条存在的目的。线质感决定于笔墨纸张等工具材料以及书写时的力度、速度的选择,不同的工具材料及不同的书写力度、速度将产生不同的线条品质(图十六)。
因此,从形式技术层面出发,对线质感的学习首先就是对工具材料的测试及书写效果的辩识。
    (1)线质感的分类:
    线质感一般由力度感与速度感两方面构成,力度感即线条品质所呈现出的力量,比如“轻”、“重”、“厚”、“薄”等 (图十七) 。
    速度感即线条品质所呈现出的速度,比如“快”、“慢”、“疾”、“徐”等 (图十八)。
    (2)线条感的视觉分析:
    一般而言,线细其笔画易显“重”(图十九),速度快其笔画易显“薄”、“滑”,速度慢其笔画易显“厚”、“涩”;墨薄则“轻”,墨浓则“厚”,线枯则“浮”,线润则“实”。中锋与偏锋的综合运用也会产生十分丰富的对比效果。然而这些都是相对而言,在具体的线条情景中,“轻”、“快”、“淡”的线也可能显示为“清润”、“飘逸”(图二十)等等。
张旭、怀素的草书线质感的变化十分丰富,请注意观察“戴”字线质的变化。
    (3)线质感的分解训练:
    A.通过不同程度的提按书写去辩识其线条的质感差异,并在其中选择与确定最接近原作效果的线条及书写动作(图二十一)。
    B.通过不同程度的书写速度去辩识其线条的质感差异,并在其中选择与确定最接近原作效果的线条及书写动作(图二十二)。
    C.墨色质感与纸张的选择也可通过以上的方法去进行确定。
   

    三、用笔与笔法的分解训练
    用笔即指对毛笔的使用与调控,它泛指以毛笔来表现的所有形态结果及方法,笔法则专指合乎书法传统规范的毛笔使用方法。之所以要在这里专门地定义这两个名词,是因为我们把用笔看成用笔方式的无限可能的总集合,这种用笔可能是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书法的用笔,也可能是国画上合理合法但在书法上可能令人难以接受的,甚至是其它可能使用毛笔的任意一种方法;而同时,我们把笔法看成是一个有限的用笔方法的集合,这些用笔方法是为书法界所普遍接受的、合乎传统规范的用笔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笔法虽然是一个有限的用笔方法集合,但这个集合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例如,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的题款书法十分的精彩,完全是以画山水的  擦点染的用笔方法来作书法,大量地使用宿墨也是以往所无的。林散之晚年的草书中也有大量的类似的画法的用笔。由于他们书法实践与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他们实际上为笔法体系增添了新的类型,探索出了新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透过严格形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晋唐人的笔法要比宋以后书法的笔法要丰富的多,这是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与探索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际上,常见的普通书法教程上关于笔法的说明都是准确的,但都只是说明了最基本的用笔方式和规范。诸如中锋与偏锋、藏锋与出锋、提按与转折等,都是用笔的最基本的方面,这些最基本的用笔方法的丰富细腻的组合构成了书法线条的变化就非常的丰富。
    现在我们来对这些字的每一个笔画对照中锋—偏锋、藏锋—出锋、提—按、转—折的用笔方式进行分析:
    (1)根据笔画形态,分析每一个笔画到底应当是中锋还是偏锋写出的,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使用偏锋的频率远远说明清书比明清书家多的多(实际上晋唐名帖中偏锋的使用频率非常大,尤其是二王体系的书风,如孙过庭《书谱》)。由于偏锋的较多使用,线形状上方、尖  形较多,视觉上的刺激性非常强,同时,要注意到有些笔画是从中锋过渡到偏锋,而有些则是由偏锋转成中锋。因此,关键在于中锋与偏锋合理的的组合使用,可以使线形状的变化丰富,对比强烈,也使得线条的质感形成变化,形成对比,更富于立体感。
    (2)藏锋与出锋的变化,不论是藏锋亦或出锋,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藏锋与出锋处线形状的变化,在这个方面,宋以后的书法在藏锋与出锋处的用笔往往十分简单化、概念化、规律化。现在一般书法教程中所讲解的基本的笔画的写法并没有什么错,但要注意到晋唐书法实际上在藏锋与出锋处的线形状(角度、方圆)上的变化是十分丰富的,例如,用一个基本的横画的书写方式去临写所有的横画是十分忌讳的。我们首先要观察出这些变化,然后要准确地临写出来。
    (3)请观察这些选字中哪些是转,哪些是折,并注意转、折处的方向、角度、提按的变化。笔画的转折处会形成内角和外角,内角和外角的方圆、角度的变化是形成风格特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晋唐书法较之宋以后书法技法的丰富,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请观察(图24),这是分析怀素《自叙》之中的“戴”字的一组转折变化,大家可以找明清的草书进行对比。请大家注意转—折处内角和外角的方圆、尖钝的变化。(图24)

    四、练习
    练习一:
    任选《书谱》一页,先进行读帖,观察那些笔画是中锋写出的。那些是偏锋写出的,有些笔画中、偏锋合用,请根据其程度归入其中一类。
    A.在一张纸上,只临写其中的中锋笔画。求笔画的位置、伸展角度、比例、线形状、线质感符合原帖。
    B.在另一张纸上,只临写其中的偏锋笔画。要求笔画的位置、伸展角度、比例、线形状、线质感符合原帖。
    练习二:
    任选楮遂良《雁塔圣教》一页,在一张纸上,只临写其中的横画。要求笔画的位置、伸展角度与方向、大小比例、线形状(尤其是起笔和收笔处)、准确符合原帖。
    练习三:
    临写王羲之手札,如《丧乱》、《二谢》、《奉橘》、《平安》、《姨母》、《寒切》等。要求线形状、方向与角度、转—折的内角与外角准确符合原帖。类似的练习大家应当大量地进行,书法的形式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把字当字看”,一切书写的结果都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视觉形式,我们对古典作品的学习首先就是对古典作品的形式构成的细微的分析和研究。形式分析能使我们目光敏锐,发现一般人没有发现的形式变化(宋以后书家就没有写出晋唐法帖的形式变化和技巧)。实际上尽管这种方式是西式的,但却合乎中国的古老传统:庖丁解牛讲究的就是“目无全牛”,我们则是“不把字当字看。



菩提书屋——中国首个学术型订阅号 以书画视频资料基地

欢迎大家订阅,期期赠送免费资料,同时也为各书画家及机构进行宣传!!!!!qq联系方式97475449


订阅号二维码


菩提书屋——国内最全的书法视频基地!

本人自学书法,视频基地旨在为大家提供最速成的学习视频。

收藏有从国内第一批彩色电视问世后的第一批书画视频乃至书画频道的全套视频以及诸多绝版老视频。拥有数百名书画家珍贵资料如郑晓华,高秀清、周慧珺、王之麟、张旭光、章祖安、欧阳中石、启动、霍春阳郭石夫 解小青等珍贵视频全都有

同时近期从美协及书协搞来全套中国美院全套上课亲授视频,及陈海良、野狐禅、翁志飞、陈忠康 刘彦湖 张羽翔  刘京闻  王厚祥  汪永江 王冬亮 曹元伟 李义军  王道国等人内部培训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陈忠康老师的书法教学
书写技巧浅析
陈忠康老师的书法教学(三)
书法形式构成基本要素
永字八法已经科学概括、归类了书法的笔法原理,现代为什么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揭秘古人墨迹中的“小动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