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做出这本9.8分好书,我差点和领导翻脸

文/薛倩

本文约6600字,预计15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做书的困难五花八门,唯有等待恒常如新”,做一本“反潮流”的散文体自传将要面对多少反对意见?如何选择读者爱看的内容而避免陷入主观臆断?

7月上旬,收到CIP登记完成的通知,悬了许久的心才终于放下,总算可以确定《羊之歌》中文版能平安出版。回想起来,这本书的引进真是一波三折,从版权引进到找合作出版社,再到走完整个出版流程,各种焦虑折磨,好在最后还是把书出出来了。虽然还是有一些遗憾,但总算是以我目前水平能做到的最好的形态让它面世,在此也感谢在整个流程中帮忙的各位合作伙伴,以下省略谢辞若干……

作者:[日]加藤周一/著 翁家慧/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编辑中有个不成文的默契认识,不管交办经手出版过多少本书,不是自己策划的选题就不能算自己的东西。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羊之歌》是我做的第一本书,也对它倾注了比较多的个人情感。幸运的是,这是一本无论是作者、内容,还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无可挑剔的作品。每个做书的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能做出值得一读再读、流传后世的好书。可以毫不谦逊地说,《羊之歌》就是这样一部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好作品,能够作为出版者将它引入中文世界,与有荣焉。唯一担心的就是,能否将它的好充分展现给读者,能否解读出那些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密码并和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共振。

缘起:做交换生时发现的选题

《羊之歌》是加藤周一先生的散文体自传,作为经典作品在日本大众读者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被不少人视为其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它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记录,更是一本内容丰富、可读性强,能让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理解的人生之书,面世以来深受日本广大读者欢迎,半个多世纪以来重印不断,也是岩波文库最畅销的品种之一。但这样的经典之作没有中译本,甚至鲜少介绍,也挺不可思议的。

加藤周一和大江健三郎

最初接触到加藤周一这个名字,是在2005年加藤先生最后一次访华期间。当时,80多高龄的老先生作为发起人,与大江健三郎等八名知名文化人共同组建了 “九条会”,试图通过民间草根的力量阻止自民党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放弃国家武力”的条款)的企图,并为了传递这一理念造访了中国。加藤周一这个名字,也与日本人和平护宪的理念一起,给当时还是学生的我留下了印象。不过真正产生冲击,还是在若干年后,为了考研,托朋友从日本给我带了《日本文学史序说》的原版书,反复读了好几遍,很受震撼。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文学史都是写成教科书式一板一眼的“客观中立”,照本宣科,《日本文学史序说》第一次让我看到了有立场和有思考的文学史叙述方式,也看到了如何从文学现象中找到解读社会生活的切入点,作者与众不同的犀利视角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青眼顿开(虽说最后对考研帮助不大……)。但是当时,也还是只作为一个读者,邂逅到一位思想独到的学者,并不知道加藤先生在日本国内的重要地位。

直到几年后去东大交换时,听不同老师说起,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有一次和某位研究中国文学的上年纪的老师聊起,当代日本还有哪些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老师说,最后一位具有国民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就是加藤先生,在他之后就没有人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位个性爽朗,平时说话颇为不拘小节的老师,谈到和加藤先生会面的往事时,罕见地用了郑重的敬语,形成很有意思的反差。他们也都不约而同提到加藤先生文学的代表作《羊之歌》,有一位老师甚至还说,正是因为看了《羊之歌》中关于驹场的相关内容,才产生了报考东大的志向。这也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找时间去图书馆借来这本大作拜读,读完感觉果然是不负盛名,也产生了要将其引进国内的想法。

加藤周一就读过的旧制一高

从列选到谈版权:一波三折

把它列入选题计划并获得公司内部通过,是在2017年上半年。列选和后期执行都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这年头,做书的人经常会碰到一个两难困境,就是要想做高质量的书,往往会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而要想做走市场的书,又往往流之肤浅。但是我认为,这二者之间,并非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更多时候,是出版人固步自封的误判。我一直希望挑战一下这个固有观念,而这部作品的出现,可以说给了我最好的机会,也让我见识到要做事难免要遇到的重重困难。比如,在关于这本书定位的讨论时,我和领导层之间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吵。其中有一次争吵让我印象很深刻,关于读者群的定位,冒出了一个关于“村上春树的读者能不能读加藤周一?”的问题。我认为即使是通过村上春树而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完全可以并且也会有兴趣阅读这样一本经典作品,不应对读者抱有过低的估计。而且不光是日本文学、文化类的爱好者,作者笔下的那些具有亲和力的生活、成长体验,可以唤起跨越时代的普遍性共鸣,它不应该被束之高阁,是可以而且应该被广泛阅读的——岩波书店半个世纪以来重印不断,超过六十多印次,不正说明这一点?但有的人却认为,这种思想大家的作品,只应该给少数做日本研究的专业人士看,还说咨询过做这个领域经验丰富的老编辑,都对它的市场不看好——“难道人家做了几十年的书还是不如你判断准确?”这句话让我特别耿耿于怀。但当时我心里是确信,现在也依然确信,即使是“做了几十年的书”的老编辑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虽然我始终没有说服领导这本经典读物是有市场潜力的,也无法争取到让它列入重点营销书的名单——这让我深深觉得对不起加藤先生和这么好的作品。但是,毕竟,选题通过了,给了我一个机会,还是想要尽我所能做好它。

选题通过后就是谈版权。当时经验还很不足,怎么谈版权,怎么报价,都一窍不通。根据领导的意见跟日方提出报价后,迟迟没收到日方回应,觉得很奇怪。等到八月BIBF会上见到岩波的人,才明白是报价太低的问题……(以下省略吐槽若干)了解行情之后回去做领导的思想工作,提高了报价,前前后后又折腾了几个月,终于把版权谈下来。还是很感谢岩波书店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包括同意我后来提出的将《羊之歌》和《续羊之歌》合为一本出的方案。

关键:找到好译者

版权谈妥之后是找译者。一开始我心目中译者的最佳人选就是翁家慧老师。翁老师是国内少有的日本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治学之严谨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唯一担心的就是教务繁忙,很难再分出精力来做翻译。我试探性地跟翁老师联系之后,没想到翁老师很爽快地就答应下来,并表示有机会翻译加藤先生的作品非常有幸(后来才知道翁老师是加藤先生忠实的粉丝,热心程度令我咋舌>_<)。之后在整个翻译出版过程中,翁老师的热情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每次定期交稿时,都要附加给我很多关于内容的感想,常常是在深夜——因为需要照顾小孩,她常常是等家人全都睡下之后才能集中精力翻译。对我来说,这也是个有趣的经验。比如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点,通过和译者的交流,也重新读出不同的味道,也让我再一次体会到经典作品的丰富魅力。

《羊之歌》书影

去年下半年收到全部译稿之后,考虑到文中涉及了大量国内读者不熟悉的人名、作品名,我又战战兢兢提出能不能加些注释,翁老师又多花了几个月时间加了近三百条注释,到今年年初才全部完成。这样来来回回,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全部整好近30万字译稿——在一般要求三四个月就交稿的民营公司,这样的长周期算是特例,但从成稿质量来看,也确实是值得的。也在此对译者的辛劳表示感谢。第一次做引进版书就能和这样高水准的译者合作,也是非常幸运的。

寻找合作伙伴:最为心力交瘁的一环

收稿之后繁琐的审读、校对流程就不一一提了。但比起这些,最让我感到心力交瘁的还是寻找出版社合作的事。这也是作为民营公司特有的烦心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两年书号收紧,合作出版社在挑选书稿方面也更加挑剔。具体到这部书稿,也有一些特殊原因。在我进公司之前,我司基本不做日本人文类出版物,也几乎没有擅长这方面渠道的合作伙伴。给了几家合作比较多的出版社看过,普遍都表示书是好书,但是产品线和渠道不对口,委婉拒绝。拖了半年多都没找到愿意接收的合作方,想到这么好的书居然没有人要,几乎要抓狂了。

当然,中间也有一些问题在我,没有很好地把书的好处表达清楚。比如,日本读者赞誉《羊之歌》的行文优美,甚至称之为“用日语写就的最美散文”,有不少中学老师都推荐其为现代文写作的范本,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卖点,把这句话放在推荐材料里。但是有合作伙伴看完样章,就说这个文字感觉似乎和传统的日系唯美不太一样——大概是拿川端、谷崎那样细腻缠绵的“日系唯美”的标准来衡量,而加藤先生的文字美是在于简洁、清晰、典雅,富有理性的内省色彩,可以说是为“暧昧”的日语开创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行文风格,这种明晰的美感在日语读者那里被评价为“上品”、优雅,却难免让一些对日本文化有某种先入为主的审美认识的读者期待落空。又如,我挑了自己认为全书写得最出色的章节之一的“缩影”发给对方,这章是描写战前驹场校园中横光利一和东大学生的一次激辩,交锋的场面极为激烈精彩,对白中融进了很多思想史的内容,我自己读的时候感觉血脉贲张、心跳加速,毫不犹豫推荐给对方,但得到的反馈却是内容太硬,看不明白(确实也是全书最难读懂的一章,可是真心好看>_<),也让我反省到应该从读者出发,不该挑自己觉得最好,而是要让读者觉得最好读的文字(也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我多次递送材料并提出宝贵意见的朋友@湮没人群)。总之经过处处碰壁的漫长过程之后,终于有北京出版社(简称“北京社”)的领导慧眼识珠,接下了这部书稿,同时提供了非常高质量的审读校改把关,保证了出版品的质量。也在此感谢担任责编的北京社的孔伊南编辑和各位不具名的校对老师的帮助。

反“潮流”操作:合本出版

以下对成书形态和编排体例做一些说明。上文已经提过,此次出版的中文版《羊之歌》实际上是日版岩波文库的《羊之歌》和《续羊之歌》两本合并而成。关于是否合本我也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做合本,考虑一是为降低价格,二是保证内容上的连贯性,三是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

日版原来是两本文库本,中文版合并为一本出

首先,日本的主流出版形态和国内有些不同,更多是出成便于携带的文库本,而与这一形态相适应,面向大众的出版物大都篇幅较为短小(相对于国内),一般的文库本翻译成中文也就十万字上下。考察了市面上引进的日本文库作品,大都是做成装帧精美,但字疏行宽、页面留白较多的中小开本(而且精装本居多),单价普遍也都在40元以上,这也是近几年国内书价一直不断攀升的趋势导致。从我个人来说,始终是希望能以尽量低的价格让书能和更多的读者见面。但也预感到单凭编辑个人力量是没办法控制单本书的价格,尤其民营公司成本更高。即使单本做成平装出,十几万字,再怎么压缩成本,按照当前的市场形势,至少也需要近40元左右,上下两部就要近80元,所以考虑合本可能是一个能让总价降低的有效途径。

其次,《羊之歌》和《续羊之歌》以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时间切分点,内容上具有一定连贯性和相关性,日本读者一般也会两本一起购买阅读,因此合本具有合理性。(后来译者告诉我,英译本也是合本,可能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最后,从国内读者阅读习惯来看,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单本二三十万字篇幅的读物。综上判断是可行的。

但合本也意味着分摊到单本的收益会减少,对于出版方有不利之处。但我把这一想法向日方提出之后,获得了岩波方面和本书著作权人的支持,也许也是出于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读到这本经典之作的考虑,接受下了这个会减少总收益的方案,让我很是感激。补充一句,我本来希望合本能够控制在50元以下,但由于本书首印量不高(能够找到愿意承接的合作方已经非常感激了),最后定价下来是59元,比我预期的贵了一些,当然,按照30万字、400页的篇幅,从市场价来说并不算贵,而且如果看成是两本书的合价,摊到单本不过30元,还是可以说相对平价了——也希望各位读者朋友理解。

书出来后,有些朋友跟我说很久没看到版心这么扎实的文学书了,这样读者能读下去吗?也确实是,在字疏行宽成为普遍潮流的当下,出一本这么紧实的书是不太讨好的。我也清楚这样的出版形态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是我愿意冒的。我想尝试挑战一下业界美观至上几近浮夸的风尚,让内容以最朴实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也是最好的方式。我希望出一本让读者能够感觉到出版人的诚意的书——不是用字疏行宽的空白撑起篇幅,相反,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我相信书是给大众看的,不是给少数花钱不心疼的“贵族”装点品味的,所以要做一本“反潮流”的扎实的书,虽然这小小的努力在浮夸之风盛行的当下很可能只是螳臂当车。此外,我也希望做出读者觉得值得反复阅读,即使在图书馆读完也还想再买一本珍藏的书。

编排与装帧:小处见大

除了合本外,本书注释的编排也做了一定的考虑。原本,文学类读物原则上是尽量能不加注释就尽量不加,因为注释会打断读者文本阅读的流畅感,日文版原书没有任何注释,我在初稿翻译阶段,也向译者提出尽量不要加注释,尽量在正文中说清内容的要求。但是随着审稿的深入,我发现注释不得不加。原因有二,一是本书有大量日本文化传统,以及描写战前战后社会状况的内容,日文版之所以不加注释,因为这些状况都是日本读者很熟悉,无需说明的,但是对于国内读者却是陌生的,尤其是我希望这部作品不光是日本文学爱好者阅读,而是能面向更多的读者层,所以必须进行一些说明,二是部分章节涉及大量历史人物,特别是文学史人物和作品名称,当然不加说明也完全可以阅读,但是如果能有所了解,会对作者的知识构成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后来我又向译者老师提出了增加注释的要求,返工了好几个月。

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大量法国相关的人名的翻译,这一部分还特地请了法语编辑@黄小兔进行友情把关(郑重鸣谢)。举个例子,二战后担任法国外相的乔治·皮杜尔(Georges Bidault),其姓氏按照法语人名翻译规则,应该翻译成“比多”(B打头),但是惯用语翻译成“皮杜尔”,商量了很久,决定还是依照惯用语译法。而作者在文中又提到,法国人给这位Bidault起了个谐音外号叫“bidoche”(日语原文是ビドージュ,也不解释意思,为了确定是哪个法文单词也费了一番劲),而“bidoche”在法语中是劣质肉的意思,还指生性狡诈、难以对付的人,译者翻译为“滚刀肉”,很贴切形象,但是考虑到南方读者不一定明白这个带有北方方言色彩的词汇的意思,又加了一个脚注说明。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法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人名和作品名,与我国主流关注英美文学不同,日本对于欧陆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有长期的关注,这也是通过本书获得的收获。但是放大量的注释毕竟还是会干扰阅读,所以除了行文理解上必要的注释外,人名、作品名集中都放在书末的尾注。这么设计的考虑是,即使不读尾注也完全不会影响对行文的理解,能保持正文文本的完整性,而有兴趣进行进一步考察的读者则可以参考尾注。唯一不好的,可能就是翻阅起来有些麻烦。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阅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装帧设计上,非常感谢经验丰富的美编同事泽丹的大力支持。因事先沟通比较充分,最后呈现效果很令人满意。一开始,我提出了两个方向的建议,一是希望有比较大的书名展现,最好可以用类似毛笔的字,不要用常规的印刷字体,另一个建议可以参考潘神的因素,“羊之歌”(不过准确地说是山羊<やぎ>之歌,而加藤周一所指的“羊”是绵羊<ひつじ>)在古希腊文中有“悲剧”的意思,在酒神祭典上使用,而潘神与狄奥尼索斯也有密切的关系,平凡社给加藤周一出全集时候也用了这个形象做LOGO。后来这两个元素分别都用在了护封和内封上,而且通过设计呈现的效果很惊喜,给译者和其他朋友看也都赞不绝口。另外竖腰封的设计我很喜欢(坚持没放各种名人推荐,也是我的一点任性,觉得加藤先生这种地位完全没有必要借用其他人的名气……)

护封和里封元素设计

今年是加藤周一先生冥诞一百周年。能在这样一个纪念时点出版这样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书,既让我感到幸运,也倍感压力。也希望这支跨越世纪的“羊之歌”能给中文世界的读者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封底加了小蹄印

最后附加一些私密的话。做书对我来说,可以说是和同时代人的密会。我选择做的每一本书中,都包含着某些打动我,也想要通过这些文字传达给时代和同侪的精神密码。在这个原子化荒漠蔓延的时代,希望书能成为一条宽松的纽带,让荒漠上的旅人能够彼此声息相闻,互相守望。也许终有一天,荒漠能够重新成为适合我们生存的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译者序
每年读120本书,翻译写作12万字丨猿渡静子的出版生涯
席代岳谈《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翻译
李继宏:翻译是门手艺,你对原著的研究不够,就不可能翻译得很好
为何《尤利西斯》出版70年后才有了中文版?|视野
这本书出现了印刷事故?是时候出来解释一下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